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

  第五品 僧俗學處

    丙四(教誡欲得解脫之出家菩薩廣行學處)分二:一、略說在家出家之學處;二、廣說。

    丁一、略說在家出家之學處:

  

爾後出家者,初當敬學處,

  多聞別解脫,戒律勤擇義。

  次知細微罪,應斷諸過根,

  所宣五十七,努力而觀察。

  放棄王位之後從有家到無家,由在家而出家爲僧者當務之急就是要勤于聞思修行。首先,對殊勝的戒律學處要謹小慎微(不放逸),極爲恭敬。其次,等持與智慧的因就是尋求聽聞,所以,要廣聞博學概略的別解脫與《母子阿含》及《雜事律》等叁藏。集中精力深入細致地抉擇其義,從而圓滿通達取舍之處。接著應當對一切細微罪業也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斷除一切過咎的根源。了知取舍以後必須要努力實地行持。《叁摩地王經》中雲:“是故,童子汝當學修精華,何以故?童子,能修行精華者,無上真實圓滿菩提並非困難。”不精勤于菩提心有增無減等之因——聞思修之事,純屬魔業。《菩薩別解脫經》中說:舍利子,當知何者爲佛陀菩提而發心後不勤于多聞,彼非稱爲真實菩薩。舍利子,僅以虛名,不能成就無上真實圓滿佛果,而具智慧方能成就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圓滿成佛。若問:智慧決定由何而生?由多聞而生,舍利子,是故汝當真實而行,汝當了知。舍利子,發菩提心後不勤于多聞者乃爲惡魔波旬所加持。過多聽聞乃魔業。”所有大聖者解釋說:這裏的密意是指廣聞博學、了知衆多沒有達到究竟,也未身體力行,最後就變成了乞丐。《無愛子請問經》中說“布施、持戒、聽聞叁資糧中,聽聞屬于智慧資糧,功德頗巨”,而附帶實例講述了許多有關道理。所以,應當開發智慧結合修行。

  如果有人問:從所斷的細微罪業而了知是指什麼呢?

  所有經論中一致宣說的五十七種,在此講解,對此要勤學,確實通達之後予以斷除。

  這以上是簡略說明。

    丁二(廣說)分二:一、舍棄過失;二、應取功德。

    戊一(舍棄過失)分二:一、廣說;二、攝義。

    己一(廣說)分叁:一、宣說忿等初十五法;二、宣說詐現威儀至不死分別之間;叁、宣說顯揚自之功德等。

    庚一(宣說忿等初十五法)分二:一、宣說忿等十四法;二、宣說慢。

    辛一、宣說忿等十四法:

  

忿令心煩亂,隨彼心懷恨,

  覆即藏罪業,惱即執罪惡。

  一、所謂的忿,是指心煩意亂,經典中所說的“忿”用在前面,以能說的論典來講解就是“心煩亂”,以下的所有法大多數也要如此理解。

  二、恨:隨著忿怒而念念不忘即是懷恨在心。

  叁、覆:是指隱藏罪業,當他人談論過失時,投機取巧想方設法密而不露。

  四、惱:由忿怒之因所引起,耽著罪惡持執不放的心態。

  

谄爲極虛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憂,悭畏舍施性。

  五、谄:極端欺騙他衆的一種態度。

  六、诳:所謂的诳就是心術不正,虛僞狡猾。

  七、嫉:由于圖名求利等而對他人所擁有的名聞利養等功德忍無可忍,導致心裏憂傷。

  八、悭:害怕施舍而緊緊執著資具。

  

無慚及無愧,不顧自與他。

  傲爲不恭敬,造罪由怒染。

  驕矜則放逸,不行一切善。

  九、十、無慚無愧:按順序,無慚是從自己的角度而言,不知羞恥,不警惡行。無愧是觀待他者來說,也沒有畏懼,而不警惡行。

  十一、傲:以自己具有些微功德等而不恭敬所有殊勝對境,是具有壞聚見的心高。

  十二、造罪:以嗔恨而攪擾、染汙,以怒容滿面等身語動蕩而造罪。

  十叁、驕:以自己的青春、種姓等沒有其他緣由自滿的心理達到極點。

  十四、矜:也與驕大同小異,以經濟財富而傲氣十足,喪失正念而放逸無度不行一切善法。不防護心沾染一切有漏。有些注釋中說,這以上數目算起來才有十四種,所以驕與矜分開計算,但按照頌詞,似乎是作爲一個,因爲此二者是由同一因引起,並且作用也相同,衆多其他解釋中都將這兩者作爲一個。

    辛二、宣說慢:

  

慢相有七種,彼即細分說,

  驕傲自滿者,下下平平等,

  平等勝平等,此性即稱慢。

  十五、慢:由壞聚見所生的我慢即是傲慢,再者,高低作爲緣由的慢心行相也有七種,應當對這些詳細分析而說明。作爲五十七過失之一的慢計數爲一。

  (一)傲慢:由于長久熏習我執,致使無有意義而驕傲自滿,首先以種姓、受用等任何一法,而認爲我甚至比下還不足,與同等者平起平坐。從任何一個方面,認爲我比下有余或者與下平等的本性就稱爲傲慢。

  如果有人想:認爲我比下尚不足怎麼會成爲傲慢呢?

  答:與下者相比,我尚自愧不如的想法實際上是心裏自我滿足的象征。

  

認勝或平己,此即爲過慢。

  (二)過慢: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講,凡是認爲與自己相比,更高一等或者與自己不相上下,此爲過慢。

  

認爲勝過勝,思更高過高,

  名爲慢過慢,厲如瘡上癰。

  (叁)到底什麼是慢過慢呢?從某一方面而言,認爲我比高高在上者更高一等的想法,即是慢過慢。比如,瘡的上面又結癰一樣,過患極其嚴重。

  

所謂之近取,五蘊本空性,

  愚昧執爲我,彼即稱我慢。

  (四)一切過失的根源有漏的“近取蘊”也就是色等五蘊本性爲空性,但由于對此等實相愚昧不知而執著爲我,這就是稱爲我慢。

  

未得果思得,即名增上慢。

  稱贊造罪業,智慧知邪慢。

  (五)凡是本來並未獲得預流果等果位,卻自認爲已經證得者,即是增上慢。並不是明明知道尚未獲得,而是本未獲得卻誤解爲已經獲得。

  (六)認爲我已造或當造罪業這種自以爲是的稱贊,明曉取舍的智者應當知道這屬于邪慢。

  

謂無所作爲,輕毀自己者,

  稱之爲卑慢。簡略說七種。

  (七)所謂“我無所作爲,活著也無關緊要”,以我慢的姿態而自我嘲諷,其實這也是自滿的一種表現,因此稱爲卑慢。

  雖然經中宣說了二十七種慢等,但這裏是將這些完全概括,歸納爲七種來說明的。《經莊嚴論》中雲:“視師種姓相,我之精進勝,菩薩具我慢,謂離菩提遠。”

    庚二、宣說詐現威儀至不死分別之間:

  

詐現威儀者,護根爲利敬。

  谄媚奉承者,柔語爲利敬。

  旁敲側擊者,爲得贊他財。

  巧取訛索者,爲利面諷他。

  贈微博厚者,圖利贊前得。

  十六、詐現威儀:爲了謀求利養恭敬而裝模作樣地防護根門,以此迎得他人的心。

  十七、谄媚奉承:爲了利養恭敬,首先說許多溫和柔軟之語。

  十八、旁敲側擊:爲了得到朝思暮想的東西、他人的財産,而以“我都沒有這樣的東西等”來假惺惺地贊歎他人的財物實在妙不可言。

  十九、巧取訛索:依靠上師與官員等的權勢而收稅,爲了牟取暴利,而當面指責別人說“你太吝啬了……”,口中這般冷嘲熱諷來威脅對方。

  二十、贈微博厚:憑著先前所得之利而貪得無厭一再尋求的人在求得物品的施主面前竭力贊歎說:“那件東西對我的幫助實在是非同小可……”

  通過以上五種方式而贏得利益即是邪命,這五種邪命每一種都算爲一法。盡管邪命的後患無窮,但略而言之,如《念住經》中所說:“何者稍依憑,邪命而維生,彼沈糞池已,複爲昆蟲食。”

  

說過即他錯,再叁而重複。

  無悅不觀察,內起憂愁心。

  二十一、說過:對于他者叁門的某某缺點毛病,一而再再而叁地說個沒完。

  二十二、所謂的無悅,雖然有人用在誓言方面來解釋,但似乎該解釋爲沒有歡悅心,這種人不作各方面的觀察,而不能取悅別人,所以由內在的妄念所導致郁郁寡歡。

  

遍貪自劣具,劣貪即懈怠。

  異想自他想,貪嗔暗遮障。

  二十叁、遍貪:是由前兩種因加上對自己的菲薄資具挂礙耽著叁種因所引起的一種懈怠。或者也可以解釋成,所謂的無悅是指,具有貪欲的心不求進取,一味耽著。這兩種過失(即無悅與遍貪)是一體。

  二十四、自他之異想,由于認爲自己是自己、他方是他方的想法導致一門心思只是追求一己私利,而被貪嗔癡的黑暗所遮障蒙蔽。

  

凡是不作意,說心無見解。

  二十五、凡是對于心中貪嗔癡萌生與否不作觀察之人心裏不會有能說、所說的概念,即稱爲心無見解。《念住經》中雲:“妄念生貪心,由貪起嗔恨。”不具備正知正念之人就會産生這些煩惱。

  

于諸如法事,懈怠失恭敬。

  師不作佛想,許爲惡劣士。

  二十六、符合正法的一切所爲,必須以最大的努力而奉行。相反,由于懶惰而不加恭敬,就是過失。或者解釋成,具足畢恭畢敬就是如來的行爲,因爲與對一切如來恭敬相同之故,這是印度注釋中解說的,所以解釋成與下文類似的含義。

  二十七、認爲名副其實的上師不具備佛陀法相的這種人,被認爲是惡劣之輩。

  

耽著小纏縛,彼由欲貪生。

  遍耽即由欲,所生大纏縛。

  二十八、耽著是一種小纏縛,是由耽著色等五境的貪心所生。

  二十九、遍耽是指由前面的欲望中所生起的愛戀,這是一種大纏縛。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