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P9

  ..續本文上一頁聽聞殊勝上師的教言及甚深之法,難之又難,因此要全力以赴聞思修行。經中說:“當于數百劫罕見,此微妙法生歡喜,欲求解脫求功德,切莫尋覓世間事。”因此,如果不具備聞法等,顯然得不到善妙的所依身體,即使僥幸得到,也會成爲不知取舍的愚者。再有,《教王經》中也說:“不應爲身而哀傷,于此授予薪衣食,爲長久利積福德,我之伴侶唯善惡。”

    丁二、教誡依四法因果之理:

  

故如己依法,如法而修行,

  如行依智慧,如慧依智者。

  身體與正法同樣要珍惜,所以要像自身一樣珍重依止正法,正法依賴于如理修行,因此要按照法理而修行,而如理修行依賴于智慧,爲此理當像如理修行正法一樣,生起智慧與恭敬心。而要生起智慧又依賴于善知識,因此,應當像恭敬智慧一樣恭敬依止智者上師,務必要修學以上四法。馬鳴阿阇黎親言:“唯一精進徒勞已,智慧伴轉成大義。”由智慧中可以實現一切願望,同樣,具有智慧者也會如願以償。《般若攝頌》中雲:“賢善弟子敬上師,恒常當依諸智師,善巧功德由彼生,宣說智慧波羅蜜。”

    丙二(教誨依止善知識)分二:一、不依上師之過患;二、上師之法相。

    丁一、不依上師之過患:

  

清淨慈具慧,由辯利益說,

  誰慮己惡劣,彼亦毀自利。

  作爲真正渴求正法的人,在自然而然值遇勝任宣說取舍的上師時,理應喜出望外、畢恭畢敬而依止。這樣的上師不是爲了謀求名聞利養等,無有貪等垢染,德行聖潔,慈愛弟子,智慧高超,無所不知,有能力依靠觀待、法爾、作用、證成四種道理的辯才,通過問答的方式爲一切所化衆生宣講。依靠對法無礙的辯才而大有利益地宣說取舍善惡。作爲所化弟子,如果擔憂自己種姓下賤、一貧如洗、相貌醜陋等而舍棄正法,或者诋毀上師等由宿業或偶然的因緣所致而感到羞愧,害怕,由此勢必會導致失壞眼前與長遠的安樂,以此障礙也會毀滅自利,所以務必要毫不遲疑地恭敬依止上師。

    丁二、上師之法相:

  

善知識法相,略說當了知,

  知足悲具戒,有除煩惱慧,

  彼等若教誨,汝應知恭敬。

  那麼,真正的善知識到底該是怎樣的呢?關于善知識的法相,略而言之就是下面所說的這些,請原原本本了解。也就是說,不求名聞利養,知足少欲,有自代他苦的強烈悲心,具備嚴禁惡行、攝集善法、饒益有情叁戒,並且擁有遣除弟子相續煩惱的聞思修慧。我們應當百般尋覓、以叁喜依止這樣的上師。如果這些上師對你諄諄教誨,你要明確了知,恭敬實行。《般若攝頌》中雲:“一切佛法依上師,功德勝主佛所說。”此外,關于依師的詳細方式當從《華嚴經》等中得知。《叁摩地王經》雲:“恒常隨觀佛陀教,永遠莫依罪惡友,廣依賢善之友伴……”

    丙叁(教誨見行圓滿成就勝果)分二:一、真實教誨;二、特別教誡。

    丁一、真實教誨:

  

依此圓滿規,成就最勝果。

  要想達到所求的目的,通達如理實修下文中所說的無倒教言法規的圓滿方便,便可獲得一切成就之最——能成辦一切利益的佛果。爲了對果位産生興趣而首先宣說,由此一來對因就不會有怯懦。

    丁二(特別教誡)分叁:一、廣見行;二、略見行;叁、極略見行。

    戊一、廣見行:

  

于衆實柔語,安詳具威嚴,

  具理不輕毀,自在善妙言。

  善調離隨眠,莊嚴心寂靜,

  無掉不拖延,無谄決定行。

  作者教誨道:對于一切有情說話應當溫文爾雅,無有虛談妄言,杜絕傷人的粗語,如果與誰交往,要給人一種舒適安全感,神情安詳,甯靜和藹,這是成爲福德之因的身語威儀,不論對誰也好,在別人面前不要將自己暴露無遺,要威嚴可畏,深不可測。對于堪爲法器品行賢良的眷屬次第說法,對他衆不可輕淩藐視,要善加攝受。當五根趨入對境時,不可放逸無度隨煩惱而轉,要具備自我控製的正知正念,在此由于智慧銳利故解釋謂爲“自在”也是妥當的。如雲:“對于講經說法等要詳察細審才出口,並非不經觀察。”不是不經觀察的草率言詞而要具有實義。有些人表面上說的仁慈語言也是雜有過失的,因此應當說不雜過失的善妙之語。無有嗔恨善于調伏內心,經過觀察徹底斷除所有懷恨等隨眠,以慷慨布施的福德使得自己莊嚴無比,內心的分別妄念自然息滅。不存在心思旁骛的掉舉,無有反複無常的現象,因而穩重堅定,做事不拖泥帶水,始終堅持不懈,因此從不拖延。對于他衆不懷欺惑之心,爲此說無谄,心聰智明,以善巧方便而決定一切事。這些出自于《慧海請問經》等。《叁摩地王經》中雲:“無散極溫和,適度動聽語,引導具緣士,堪受亦生起。”

    戊二、略見行:

  

決定如滿月,光彩如秋日,

  深沈如大海,堅固如須彌。

  以慈悲菩提心等來使內心純熟,如同秋季的滿月一般,寂靜調伏,以慈愛衆生、善巧方便決定令人見而生喜。《月燈經》中雲:“含笑調柔如滿月,于諸長輩及新生,恒常誠實而言說,溫存無有我慢心。”猶如秋天的太陽光芒萬丈一般,威光耀眼,並現前證悟二無我的勝義菩提心。由于遠離障礙之雲,從而具足遣除他衆愚癡的威力。《妙臂經》中雲:“具有貪等煩惱聚,普稱內心乃輪回,解脫惑如水晶月,盡越有海之邊際。”由于方便智慧圓滿而擁有他心無法容納、甚深如海的功德藏,借助精進及禅定等力量,身語意的功德一成不變穩如山王,誰也無法轉變。《經莊嚴論》中雲:“惡朋及重苦,聞深不能退,譬如螽翅風,不動須彌海”

    戊叁、極略見行:

  

脫離諸過咎,嚴飾諸功德,

  有情生存因,成就遍知果。

  簡略而言,身語意脫離貪等一切過失,富有嚴飾聖者七財等一切德,以善巧方便的願力作爲成辦一切有情所有利樂的依處或者生存因。《無盡慧經》中說:“我此身決定行一切有情之事,譬如,地界等四大種,此等作爲種種門,種種差別、種種所緣、種種資具、種種受用,令其近享用、全享用,如是我四大聚合之此身種種門、種種差別……種種受用,廣爲一切有情之生存因。”依靠這樣的方便與智慧迅速成爲遍知果位。

    丙四、此法不僅于國王亦教誡他衆:

  

此法非獨爲,國王一人說,

  亦欲如應利,其余衆生說。

  此處所說的教言《寶鬘論》這一法門不單單是爲了國王一人所說,一方面講述了任命執行國王各項事宜的人員等,一方面也想不同程度地利益其余在家出家的有情,依靠清淨的意樂而闡明。因此,所有其余衆生也應當如理如法實地修行本論中所說的增上生與決定勝之一切正道。

    丙五(勸勉國王身體力行)分二:一、平時理當思維論義;二、教誡歸納爲八種主要功德而實行。

    丁一、平時理當思維論義:

  

爲令自他衆,成就正等覺,

  國王于此論,日日當思維。

  此論爲了自他一切有情無余成就究竟真實圓滿大菩提果位而造,因此國王,對于增上生決定勝如何修行次第的這一教言,不要束之高閣,理所應當如同窮人得寶藏般每日念念不忘思維修行,清晨聽聞時就像太陽升起一般,似乎心裏一清二楚,如熊熊烈火,但如果沒有實地修持而融入相續,沒過多久便如日落西山般忘得一幹二淨,結果所斷的黑暗會再度籠罩。《勸發勝心經》中說跟隨詞句的理解如同咀嚼樹皮一般,而深思意義就像真正感受到樹的營養味道一樣。同樣,聾子彈奏樂器,他人雖然能聽到,可是其本人卻全然不聞,不修法也與之相同。再者,《華嚴經》中也用不飲水就無法解渴的比喻來說明未修行的後果。《叁摩地王經》中雲:“我說極其善妙法,汝聽若未如理修,猶如患者持藥囊,自之疾病無法愈。”

  這位大尊者的所有中觀論典均是在大悲心的驅使下,普遍教誨一切有情。原因是:所有衆生都具有如來藏,正因爲佛陀的因除了成佛以外不可能變成其他,所以究竟所得唯有無上菩提,關于這一點許多經中均有宣說,並且前文中也稍加作了闡述。《文殊根本續》中雲:“一切諸宗派,佛說解脫因,密宗成就因,乃我本身造。”這說明,大乘道的所诠精華見解,就是證悟二無我的空性大悲藏,而行爲則包括波羅蜜多及回向等。由于需要依靠二大資糧來斷除二障及習氣,故而在增上生品中詳細講解了實執法與補特伽羅的過患,尤其俱生我執是輪回的根本,如果沒有斷除俱生我執,就連暫時的解脫也無法獲得,更不必說遍知佛果了。爲此才一再宣說了它的過患,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特殊情況,對于欲求殊勝解脫——遍知佛果者,教誨歸納大乘究竟道果而加以修行,而對下等求解脫的聲緣種姓者相應宣說各自的道果,它的道實際上也不是大乘以外的,因此建立整個大乘都是佛語,從而製止那些聲聞部誹謗大乘,令他們生起信心。二障:十二支中我執無明有俱生與遍計兩種,從中産生貪等一切煩惱,是故唯一是煩惱障,菩薩的煩惱稱爲分別念,對一切法有叁輪等實執,大多數稱爲煩惱之名,但實際上都是所知障。對于小士道平凡種姓授予暫時的人天之因——增上生法。

    丁二、教誡歸納爲八種主要功德而實行:

  

持戒敬上師,安忍無嫉妒,

  離悭無所求,具足利他財。

  利濟貧困者,勝攝棄非勝,

  恒常持正法,爲得大菩提。

  護持斷除十不善及從屬的戒律,以叁歡喜恭敬依止正道的真商主——殊勝上師,具有不被損害、痛苦等擾亂相續的安忍,無論見到他人何等圓滿,也不會…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