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P7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用之不竭,並供養如來佛子。

  

願凡諸女人,恒成大丈夫,

  諸有情慧目,戒足悉具足。

  但願身份低下的女衆在異生位時,都轉成威力強大、智慧高超等十全十美的大丈夫身份。但願一切有情均具備證悟無我的殊勝慧學的明目、殊勝定學及戒學的雙足。

  

願有情具色,形妙大威光,

  見喜無病疫,長壽具大力。

  但願其余有情無有令人嫌棄藐視等的苦惱之因而都具備如贍部純金般令人見而生喜的美妙色澤,形態端正、相貌莊嚴、神采奕奕、威風凜凜,讓人一見便感到舒心悅意,身體無有四大不調的病患,具有無愛子般的力量或者力大無窮,長命百歲等,總之但願擁有善趣七德。

  

願皆通方便,脫離諸苦痛,

  勤向叁寶尊,富有佛法財。

  但願一切有情悉皆具備通曉息滅輪回與惡趣之苦的方便——棄惡從善取舍的智慧,輕而易舉擺脫叁惡趣等一切苦果,恒常一心專注、念念不忘作爲因皈依及果皈依處的叁寶,借助叁寶的威德力最終具足佛陀之法財——十力等一切功德。

  

願修慈悲喜,棄惑平等住,

  施戒忍精進,定慧作嚴飾。

  但願像我一樣的所有衆生內心都懷有希望他們逢遇安樂的悅意慈、希望他們遠離苦及苦因的悲心、希望他們永不離開所擁有的快樂的喜心以及無有以貪嗔偏袒親近遠離有情之煩惱的舍心。但願能用圓滿菩提之因——菩薩道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寶珠飾品來莊嚴自己。

  

願圓諸資糧,相好極鮮明,

  不可思十地,不斷而經行。

  但願,快速圓滿一切福慧資糧。在行道的過程中,也像至尊文殊菩薩一樣,獲得福德異熟果的極其鮮明相好作嚴飾,遠離聲聞等無法想象的菩薩十地的所有違品,而不斷迅速經行。

  

願我亦具足,彼德余諸飾,

  解脫一切過,倍憫諸有情。

  但願我所造的善法爲利他而回向後,希望自己也以一切功德莊嚴來利濟有情,我本人也是同樣,具足前述的這些功德以及在此尚未提到而在經中明確宣說的力等浩如煙海的所有其余功德莊嚴,完全解脫輪回的過患及因果,本著慈悲爲懷,以善巧方便而仁愛芸芸衆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如《經莊嚴論》中雲:“如鴿于自子,普覆生極愛,如是有悲人,于生愛亦爾。”

  

願諸有情心,意願皆滿足,

  恒常而遣除,一切衆生苦。

  但願一切有情心中所求的最殊勝財富二種資糧普皆圓滿。但願刹那也不懈怠、時時刻刻精進努力解除一切有情輪回與惡趣的所有苦難。《般若攝頌》中雲:“放下自樂無求心,不分晝夜勤利生,猶如慈母待獨子,誠心誠意無厭倦。”我們應當按照此中所說來發願。

  

願遍諸世界,恐怖之士夫,

  聽聞我名號,極度畏懼消。

  住在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任何人,遭受地震、敵害、病魔、惡趣等恐怖被嚇得魂飛魄散、憂心重重時,就像聖者觀世音菩薩發願那樣,但願他們一經聽聞我名便立即解除恐慌,無所畏懼,安然無恙,得到慰藉。關于觀世音菩薩的宏願,《華嚴經》中說:“叁次憶念我名者,願其于輪回中無所畏懼;若有衆生心思外散持受我名,則其不生一切痛苦……”又雲:“何者衰時若憶我,彼之衰敗我消除,此乃自之初大願,但願我具如此果。”爲了這樣的意義而回向善根、發願,從而加持名號也會起到如此的效果。

  

願以見憶我,聞名諸衆生,

  不亂住本性,定得圓菩提,

  如同見喜菩薩在世尊前請求一樣,但願有朝一日一切衆生目視于我,憶念我名,甚至僅僅聽聞某某名號,也能令諸有情心的垢染得以清淨,滿心歡喜、無有煩惱無有煩亂或迷亂,心自然安住本義,踏上無有違緣、順緣齊全的大乘道,從而很快就獲得絕不退轉圓滿菩提的境界,如同無量光佛昔日成爲法藏比丘時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前發願一樣。現在,我們對衆生喜愛,斷除損害,主要唯一利濟他們而發願,將來,當他人看見自己時會立即滿懷喜悅之情,因此大有益處。如果一門心思放在一己私利而加害他衆,將來誰人也不會喜愛自己,給自他都帶來巨大的危害,這是必然規律。《淨願經》中雲:“我昔依生田,以及能仁田,獲得諸佛法,無量豐莊稼。”又如《菩提心釋》中雲:“菩提佛心性,善趣與惡趣,二種異熟理,依有情當知。”依賴于信心的對境——叁寶、悲心的對境——衆生而積累資糧之後與回向發清淨願相聯,這就是大乘道的宗旨。

  

生生世世中,獲得五神通。

  願于諸蒼生,恒常行利樂。

  但願暫時能實現自他利益必不可缺的神通、神變的行爲在生生世世中永不退失,如影隨形的前五種神通無勤當中獲得。但願隨時隨地唯一利樂一切有情,叁門勤勤懇懇,恒時精進想方設法行利樂之事。

  

願諸世間界,欲行罪惡者,

  悉皆無害心,恒常頓遮止。

  發願消除苦害及苦因:一切世間想常常爲非作歹造惡業的愚昧士夫,罪大惡極,但願在不損害他們身體、受用的情況下,恒常以幻化等多種多樣的方便頓然使他們棄惡從善。《大乘別解脫經》中雲:“大菩薩于一切有情作父母想乃至自己想之間,我永不舍棄此等一切有情,我當令此等一切有情脫離不可估量之苦蘊。”《菩提心釋》中雲:“利害出生果,如是觀察已,彼等一刹那,豈能貪自利?”這一教證在前文中也引用過。

  如果有人想:製止罪業時,難免會對他的身體造成損害,例如大悲尊者殺死持矛者一樣。

  盡管如此,但能使之脫離惡趣而轉成天人的身份,所以並無相違之處。憑借菩薩的願力與權巧方便的力量,即便有人以貪嗔來加害自己,也能夠直接間接避免,而無不成爲利益。王舍城的施主之女因爲愛戀歡喜菩薩而命絕身亡,死後轉生到天界,後來幸遇世尊及歡喜菩薩而聞法,獲得忍位。曾有一位菩薩遭到衆多仙人誹謗,他得知後爲了拯救他們,于是大顯神變,使這些仙人皈入佛門,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公案。而聲聞並不具備這樣的權巧方便,二大尊者(指目犍連和舍利子)明明知道夠嘎、樂嘎兩位比丘誹謗他們,卻沒有加以防護而聽之任之,結果那兩位比丘轉生到裂如蓮花寒地獄中。

  

願如地水火,風藥曠野樹,

  衆生于恒常,隨意而受用。

  發願作爲衆生的種種生存之因:在世間中,地水火風是有情賴以生存的依處,爲衆享用,成爲受用的來源,世間中天然的各種藥材、荒郊野外的種種果樹,任人享用,無誰幹涉。同樣,但願恒常成爲想生存的一切有情無人幹預隨心所欲而受用的種種事物。經中說,聲聞果位,誰也不可受用,猶如懸崖邊的果樹;菩薩猶如四通八達大路邊的果樹。正如《華嚴經·金剛幢品》中說:“但願以此善根我爲遣除一切苦蘊而成爲有情之依處;但願爲解脫一切煩惱而庇護一切有情;但願爲防護畏懼而成爲一切有情之依處;但願爲隨行諸地而成爲一切有情之所依;但願爲得成就及安樂而成爲一切有情之援助;但願爲普示無翳之智而成爲一切有情之光明;但願爲消除無明黑暗而作爲一切有情之明燈……”

  成辦利他的特別方便,願自他平等相待:但願一切有情均作我的善友,我如愛自己生身性命般珍惜愛護他們;但願我爲報答衆生的恩德如自己的生命般對他們倍加珍重,言聽計從。《菩提心釋》中雲:“當以衆物悅,應護如自身,有情所不喜,努力棄如毒。”

  

如命愛有情,勝過愛自我,

  衆罪成熟我,我樂予衆生。

  現在發願自他交換:隨著心中觀想“但願有情相續中的一切罪惡頓時成熟我身;但願我相續中的所有善根瞬息無余成熟于有情”結合呼氣吸氣而念誦。

  

縱有一含識,未得解脫間,

  我雖得佛果,誓願住叁有。

  如同至尊文殊菩薩的傳記中所說一樣,發願乃至有際之間行持他利:乃至一切有情中個別有情,哪怕僅僅有一個尚未解脫而遺留在輪回中,在這期間爲了救度這一個有情,即使自己已經獲證斷證究竟的無上菩提,也仍舊不舍世間而住世,這是一切大慈大悲大聖者的大願。如《攝正法經》中說:“菩薩之大悲,一經出口即刻想一切有情證得菩提而並非是爲自己。”聖者文殊菩薩昔日就是這樣發心的,《文殊刹土莊嚴經·文殊因緣品》中寫道:“輪回無終了,乃至前之末,期間爲利衆,當持無量行……”安住無邊輪回之誓願的依據即是所有大乘經典,《妙智請問經》在講小因成大果的《菩薩善巧方便品》中也有說明,此中雲:“善男子,此外,大菩薩善巧方便即于十方世界,感受苦難之所有衆生前,菩薩以善巧方便中止彼有情之苦受,“願如是彼等衆生之彼等苦受皆降臨我身,而令彼等衆生悉皆安樂”善巧披此铠甲方便。縱出現過失,然而我此生現前下等涅槃則絕非理,故我爲成熟衆生乃至後世一再流轉輪回,不應怯懦,正當流轉時應成熟有情,于此過失亦當忏前戒後。一切有情皆由過失所生故當說法,若披此盔甲,則出家菩薩縱犯四他勝,然以此善巧方便也得遣除,無有過咎,此乃我說。”

  如果有人認爲:經中授記道:“此阿阇黎于世尊在世時成爲世間見喜童子樂匝布,本師涅槃後四百年出生于印度南方,名爲龍猛比丘,廣行大乘顯密教法而獲得壽自在,在人間住世長達六百年,成就極喜地後前往極樂世界,漸次于極淨光世界成佛,名號智源光。”衆生無有窮盡的時候,如此一來龍猛菩薩成佛而受持刹土的時刻也就不可能實現了。

  正如聖者文殊菩…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