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P7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用之不竭,并供养如来佛子。

  

愿凡诸女人,恒成大丈夫,

  诸有情慧目,戒足悉具足。

  但愿身份低下的女众在异生位时,都转成威力强大、智慧高超等十全十美的大丈夫身份。但愿一切有情均具备证悟无我的殊胜慧学的明目、殊胜定学及戒学的双足。

  

愿有情具色,形妙大威光,

  见喜无病疫,长寿具大力。

  但愿其余有情无有令人嫌弃藐视等的苦恼之因而都具备如赡部纯金般令人见而生喜的美妙色泽,形态端正、相貌庄严、神采奕奕、威风凛凛,让人一见便感到舒心悦意,身体无有四大不调的病患,具有无爱子般的力量或者力大无穷,长命百岁等,总之但愿拥有善趣七德。

  

愿皆通方便,脱离诸苦痛,

  勤向三宝尊,富有佛法财。

  但愿一切有情悉皆具备通晓息灭轮回与恶趣之苦的方便——弃恶从善取舍的智慧,轻而易举摆脱三恶趣等一切苦果,恒常一心专注、念念不忘作为因皈依及果皈依处的三宝,借助三宝的威德力最终具足佛陀之法财——十力等一切功德。

  

愿修慈悲喜,弃惑平等住,

  施戒忍精进,定慧作严饰。

  但愿像我一样的所有众生内心都怀有希望他们逢遇安乐的悦意慈、希望他们远离苦及苦因的悲心、希望他们永不离开所拥有的快乐的喜心以及无有以贪嗔偏袒亲近远离有情之烦恼的舍心。但愿能用圆满菩提之因——菩萨道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宝珠饰品来庄严自己。

  

愿圆诸资粮,相好极鲜明,

  不可思十地,不断而经行。

  但愿,快速圆满一切福慧资粮。在行道的过程中,也像至尊文殊菩萨一样,获得福德异熟果的极其鲜明相好作严饰,远离声闻等无法想象的菩萨十地的所有违品,而不断迅速经行。

  

愿我亦具足,彼德余诸饰,

  解脱一切过,倍悯诸有情。

  但愿我所造的善法为利他而回向后,希望自己也以一切功德庄严来利济有情,我本人也是同样,具足前述的这些功德以及在此尚未提到而在经中明确宣说的力等浩如烟海的所有其余功德庄严,完全解脱轮回的过患及因果,本着慈悲为怀,以善巧方便而仁爱芸芸众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如《经庄严论》中云:“如鸽于自子,普覆生极爱,如是有悲人,于生爱亦尔。”

  

愿诸有情心,意愿皆满足,

  恒常而遣除,一切众生苦。

  但愿一切有情心中所求的最殊胜财富二种资粮普皆圆满。但愿刹那也不懈怠、时时刻刻精进努力解除一切有情轮回与恶趣的所有苦难。《般若摄颂》中云:“放下自乐无求心,不分昼夜勤利生,犹如慈母待独子,诚心诚意无厌倦。”我们应当按照此中所说来发愿。

  

愿遍诸世界,恐怖之士夫,

  听闻我名号,极度畏惧消。

  住在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任何人,遭受地震、敌害、病魔、恶趣等恐怖被吓得魂飞魄散、忧心重重时,就像圣者观世音菩萨发愿那样,但愿他们一经听闻我名便立即解除恐慌,无所畏惧,安然无恙,得到慰藉。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宏愿,《华严经》中说:“三次忆念我名者,愿其于轮回中无所畏惧;若有众生心思外散持受我名,则其不生一切痛苦……”又云:“何者衰时若忆我,彼之衰败我消除,此乃自之初大愿,但愿我具如此果。”为了这样的意义而回向善根、发愿,从而加持名号也会起到如此的效果。

  

愿以见忆我,闻名诸众生,

  不乱住本性,定得圆菩提,

  如同见喜菩萨在世尊前请求一样,但愿有朝一日一切众生目视于我,忆念我名,甚至仅仅听闻某某名号,也能令诸有情心的垢染得以清净,满心欢喜、无有烦恼无有烦乱或迷乱,心自然安住本义,踏上无有违缘、顺缘齐全的大乘道,从而很快就获得绝不退转圆满菩提的境界,如同无量光佛昔日成为法藏比丘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发愿一样。现在,我们对众生喜爱,断除损害,主要唯一利济他们而发愿,将来,当他人看见自己时会立即满怀喜悦之情,因此大有益处。如果一门心思放在一己私利而加害他众,将来谁人也不会喜爱自己,给自他都带来巨大的危害,这是必然规律。《净愿经》中云:“我昔依生田,以及能仁田,获得诸佛法,无量丰庄稼。”又如《菩提心释》中云:“菩提佛心性,善趣与恶趣,二种异熟理,依有情当知。”依赖于信心的对境——三宝、悲心的对境——众生而积累资粮之后与回向发清净愿相联,这就是大乘道的宗旨。

  

生生世世中,获得五神通。

  愿于诸苍生,恒常行利乐。

  但愿暂时能实现自他利益必不可缺的神通、神变的行为在生生世世中永不退失,如影随形的前五种神通无勤当中获得。但愿随时随地唯一利乐一切有情,三门勤勤恳恳,恒时精进想方设法行利乐之事。

  

愿诸世间界,欲行罪恶者,

  悉皆无害心,恒常顿遮止。

  发愿消除苦害及苦因:一切世间想常常为非作歹造恶业的愚昧士夫,罪大恶极,但愿在不损害他们身体、受用的情况下,恒常以幻化等多种多样的方便顿然使他们弃恶从善。《大乘别解脱经》中云:“大菩萨于一切有情作父母想乃至自己想之间,我永不舍弃此等一切有情,我当令此等一切有情脱离不可估量之苦蕴。”《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果,如是观察已,彼等一刹那,岂能贪自利?”这一教证在前文中也引用过。

  如果有人想:制止罪业时,难免会对他的身体造成损害,例如大悲尊者杀死持矛者一样。

  尽管如此,但能使之脱离恶趣而转成天人的身份,所以并无相违之处。凭借菩萨的愿力与权巧方便的力量,即便有人以贪嗔来加害自己,也能够直接间接避免,而无不成为利益。王舍城的施主之女因为爱恋欢喜菩萨而命绝身亡,死后转生到天界,后来幸遇世尊及欢喜菩萨而闻法,获得忍位。曾有一位菩萨遭到众多仙人诽谤,他得知后为了拯救他们,于是大显神变,使这些仙人皈入佛门,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公案。而声闻并不具备这样的权巧方便,二大尊者(指目犍连和舍利子)明明知道够嘎、乐嘎两位比丘诽谤他们,却没有加以防护而听之任之,结果那两位比丘转生到裂如莲花寒地狱中。

  

愿如地水火,风药旷野树,

  众生于恒常,随意而受用。

  发愿作为众生的种种生存之因:在世间中,地水火风是有情赖以生存的依处,为众享用,成为受用的来源,世间中天然的各种药材、荒郊野外的种种果树,任人享用,无谁干涉。同样,但愿恒常成为想生存的一切有情无人干预随心所欲而受用的种种事物。经中说,声闻果位,谁也不可受用,犹如悬崖边的果树;菩萨犹如四通八达大路边的果树。正如《华严经·金刚幢品》中说:“但愿以此善根我为遣除一切苦蕴而成为有情之依处;但愿为解脱一切烦恼而庇护一切有情;但愿为防护畏惧而成为一切有情之依处;但愿为随行诸地而成为一切有情之所依;但愿为得成就及安乐而成为一切有情之援助;但愿为普示无翳之智而成为一切有情之光明;但愿为消除无明黑暗而作为一切有情之明灯……”

  成办利他的特别方便,愿自他平等相待:但愿一切有情均作我的善友,我如爱自己生身性命般珍惜爱护他们;但愿我为报答众生的恩德如自己的生命般对他们倍加珍重,言听计从。《菩提心释》中云:“当以众物悦,应护如自身,有情所不喜,努力弃如毒。”

  

如命爱有情,胜过爱自我,

  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现在发愿自他交换:随着心中观想“但愿有情相续中的一切罪恶顿时成熟我身;但愿我相续中的所有善根瞬息无余成熟于有情”结合呼气吸气而念诵。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

  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如同至尊文殊菩萨的传记中所说一样,发愿乃至有际之间行持他利:乃至一切有情中个别有情,哪怕仅仅有一个尚未解脱而遗留在轮回中,在这期间为了救度这一个有情,即使自己已经获证断证究竟的无上菩提,也仍旧不舍世间而住世,这是一切大慈大悲大圣者的大愿。如《摄正法经》中说:“菩萨之大悲,一经出口即刻想一切有情证得菩提而并非是为自己。”圣者文殊菩萨昔日就是这样发心的,《文殊刹土庄严经·文殊因缘品》中写道:“轮回无终了,乃至前之末,期间为利众,当持无量行……”安住无边轮回之誓愿的依据即是所有大乘经典,《妙智请问经》在讲小因成大果的《菩萨善巧方便品》中也有说明,此中云:“善男子,此外,大菩萨善巧方便即于十方世界,感受苦难之所有众生前,菩萨以善巧方便中止彼有情之苦受,“愿如是彼等众生之彼等苦受皆降临我身,而令彼等众生悉皆安乐”善巧披此铠甲方便。纵出现过失,然而我此生现前下等涅槃则绝非理,故我为成熟众生乃至后世一再流转轮回,不应怯懦,正当流转时应成熟有情,于此过失亦当忏前戒后。一切有情皆由过失所生故当说法,若披此盔甲,则出家菩萨纵犯四他胜,然以此善巧方便也得遣除,无有过咎,此乃我说。”

  如果有人认为:经中授记道:“此阿阇黎于世尊在世时成为世间见喜童子乐匝布,本师涅槃后四百年出生于印度南方,名为龙猛比丘,广行大乘显密教法而获得寿自在,在人间住世长达六百年,成就极喜地后前往极乐世界,渐次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名号智源光。”众生无有穷尽的时候,如此一来龙猛菩萨成佛而受持刹土的时刻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正如圣者文殊菩…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