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P6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界,也就是从一、二开始数,达到六十位数的数量就叫做无数,此数量再换算成百倍,再乘千倍,再乘千倍,再乘十倍,从中得出的尽其所有的极微数量,就是九地菩萨所得的功德数,也就是说,一刹那得到百万无数三千世界所有极微数的等持,亲见如此多的佛尊……

  十、法云地:

  

第十名法云,降妙法雨故,

  菩萨蒙佛陀,光明灌顶故。

  彼之异熟成,净居之天王,

  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

  第十地称为法云地。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在诸佛前获得大法云,尤其得到智波罗蜜多,由此而普降妙法甘霖。对此地也命名为佛地。此地的释词与雨层云相类似,犹如乌云密布的空中降下雨水一般,从大智慧的浓浓密云中无勤之中自然而然普降正法雨。或者说,虚空般的法身中密布浓云般的大本智,为此而称为法云。如颂云:“云雨救庄稼,如是具喜处,以此等次第,拯救诸有情。”相续完全成熟的十地菩萨得受诸佛放大光明而真实授予的灌顶。《十地经》中说:“得此地之菩萨,百万无数等持之末,现前所谓具有与了知菩萨诸等持之智无有差别灌顶。现前之时即刻以等同百万三千界宝藏之最妙宝莲严饰,而具有百万三千界之极微数莲花眷属,菩萨身亦与之相应、随合其缘而住。依此得等持即刻住于莲花中,普放光明,十方诸佛出有坏众聚,白毫间放光予以灌顶。”对此也有其他不同的观点。

  此外,功德的数量增长的差别:由于超越了身语的行境,而获得不可言说佛刹中不可言说极微数的功德,即一刹那得到尽十方所有不计其数刹土极微数的等持,面见同等数目佛陀的功德后示现同等数目的菩萨眷属。这里所说的一刹那,不能思维成是部分的类别,而是将时间的极点称作刹那的。一百二十刹那中六十彼时刹那是一顷刻,三十顷刻为一须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可入定出定等等。得到这样的功德所感的异熟果,投生为远离异生的净居天王。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智慧就是佛智,佛陀以他作为对境而授予灌顶,名称叫做殊胜大自在。

    辛三、摄义:

  

如是彼十称,菩萨之十地。

  如是刚刚讲述的十地即是经中所宣说的菩萨的十地,在此概括作了说明。十地就像具障的胎位一般,好似出生阶段的是佛地,因为在佛地圆满一切所为,获得了现量领受万法的境界。

    己二(究竟之功德)分二:一、宣说佛陀每一功德亦无量;二、于彼诚信生胜解之因。

    庚一(宣说佛陀每一功德亦无量)分二:一、佛陀无边功德依于十力;二、功德无量之喻。

    辛一、佛陀无边功德依于十力:

  

佛地与彼异,广大不可量,

  于此简言之,具足十种力。

  佛地与前面所说的因地迥然有别,是断证究竟的果地,而无法以心或比喻等来衡量,广大无边,就像无边无际的方向也可以摄于十方中一样,略而言之,具足知处非处等法相的十力,这是大体来说的,如同说须弥山与大海一般。

    辛二、功德无量之喻:

  

彼力即一一,如众不可量,

  诸佛之无量,如诸方虚空,

  地水火及风,笼统宣说已。

  佛陀之力以知处非处力为代表的每一力也是如同茫茫无边的众生数目一般不可估量。而能作为佛陀的力等功德无量的比喻,就是一切方隅的虚空无有限量,遍及虚空际的地水火风界无可定量。佛陀的功德也只是综合、笼统而有所表示、诠说,实际上其中每一功德谁也无法数尽。《十地经》中云:“天等一切世间海,有顶以上水遍及,凭依发梢能估量,善逝一德非如是。”所有三千世界境内的所有草木磨成细微分遍满虚空,众生无余的所有心识变成一个有情的心,集思广益,有可能计算出所有细微分的数量,然而佛陀的智慧一刹那趋入的边际也无法了知。如云:“大能仁之智,一刹那而入,然多俱胝劫,谁亦无力数。”

    庚二(于彼诚信生胜解之因)分四:一、佛陀功德无量之因——顶礼等七支供福德无量;二、为利无量所缘境而回向一切善根并发各种愿;三、福德无法定量;四、安立合理性。

    辛一(佛陀功德无量之因——顶礼等七支供福德无量)分三:一、以佛陀无量功德之理由而生诚信;二、积累无量福德之理;三、积资之诸门摄于七支供中。

    壬一、以佛陀无量功德之理由而生诚信:

  

设若因仅此,未见无限量,

  于佛之无量,不起诚信心。

  佛陀的功德并不能以“仅此而已”来定量。假设佛陀的因认定为仅此限量,没有发现佛陀的那么多功德的因也是无有限度,那么对于果诸佛的无量功德也就不会心生诚信,反而会怀有“因有限量果怎么可能无量”的想法。由于佛陀功德之因无有限量、无边无际的缘故,无法见其边际。如此一来,便会对无量的因果深信不疑,从而为了获得佛果而凭借这种办法积累无量资粮。

    壬二、积累无量福德之理:

  

故佛像塔前,抑或于余处,

  一日三时诵,如此二十颂。

  正是由于刚刚讲述的原因,所以应当在殊胜佛像、有遗骨的佛塔前或者也可以在僧众等其他殊妙绝伦的福田前,一日三时中持诵下文中所讲的这二十偈颂。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因为这样持诵的福德无量。

    壬三、积资之诸门摄于七支供中:

  

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

  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

  在断证究竟的诸佛、具备教法证法功德无穷无尽法相的正法、不同程度具足道功德的圣者僧众以及得地的诸位菩萨所有殊胜应供前,三门毕恭毕敬虔诚皈依之后,顶礼膜拜。在此尽管并没有直接宣说供养,但发起慈悲菩提心可以堪称上供下施之最,再者说顶礼也属于供养,因此实际上供养已含在其中。《无尽慧经》中说:“此等三者即是无上供养,发菩提心及……”

  

忏悔罪恶业,广修众福德,

  有情之福善,一切皆随喜。

  作礼完毕,接下来所要做的事就是应该堪为法器。按照《宣说四法经》中所说,通过具足四力的方式,诚心诚意忏悔自相续无始以来所积下的所有自性罪及佛制罪,今后做到严加防护,不再就犯。通过随喜布施、持戒、修行所生以及其他的善业而承诺恒常不离自他的一切福德,广泛受持。以一切有情随福德分的有漏善法为例,包括随解脱分无漏善在内,缘见未见的一切善根,心里不禁生起“如此善举实在令我喜不自禁”的想法,好似自己成办一样欣乐随喜。如果内心平等,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善根,即便内心不平等,但诚心随喜也能获得功德。关于随喜的详细功德,当从经藏及律藏中了知。

  

我稽首合掌,请转妙*轮,

  乃至众生存,请佛久住世。

  我端端正正,头等五体投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满怀信心真心真意祈请一切圆满佛陀,在十方世界真实圆满成佛后不久即转妙法,并在娑婆世界转妙*轮,有些(佛菩萨、上师)由于所化根基等个别必要而示现涅槃前,祈求他们乃至众生存在之间永久住世而利益有情,并观想佛尊现量了知照见而默许。

    辛二、为利无量所缘境而回向一切善根并发各种愿:

  共有十七颂:

  

愿以我作福,已作及未作,

  有情悉皆具,无上菩提心。

  上述的顶礼等我所做的这些福德及往昔无始以来我三门所行的十善、现在尚未做将要做、未来一切劫中做的点滴福德,普皆回向。

  如果有人想:未来的事还不存在,怎么能回向呢?

  以善巧方便而观想未来的总相,现在就布施,以消除在那时对清净意乐增上及善根的耽著,就像说“我如果拥有丰富财物,愿与你分享”而令他人欢喜一样。那么,为什么而回向什么呢?以三世的这些福德,具足缘遍布虚空的一切有情获得无上菩提果位的殊胜心态,永不忘失。

  为了得果与为了成就因而回向意义相同,对于让其他人发心、信解大乘而发心作随喜的无量功德,在此也同样得到。《华严经·金刚幢品》中说:“以清净意乐普皆回向并非仅依词句,以喜心普皆回向。如是以欢乐心及净信心、极喜心、柔和心、仁慈心、亲切心、饶益心普皆回向……”此经说明,初学菩萨需要为众生发十种心。彼经又云:“利心如是安乐心,悲悯心及仁慈心,护心如是平等心,上师心及导师心,爱心如是饶益心……”宣说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教言的意义直接间接包括在这些大愿中。具足缘起法相的所有善资,以殊胜清净意乐普皆回向于究竟所得及发愿的任何事与智慧、法界融合在一起,从而在此期间无有穷尽。《妙臂续》中云:“譬如百川入大海,皆成咸盐之一味,如是为菩提回向,福德成为佛一味。”由于所饶益的对境有情无有限量,因此缘他们的福德也无有限量,由此可见理所应当对佛陀的功德无量这一点坚信不移,因为这些愿以悲心缘有情而绝对是成办暂时究竟所有利乐的愿力。

  

愿众皆无垢,根圆离无暇,

  行为有自在,正命悉具足。

  此外,但愿一切有情都发菩提心并进一步修习,从而圆满获得信心等纯洁无垢的无漏根,由此所感,超脱恶趣等八无暇处及其因,如同诸佛及声闻一切漏尽的行为不随烦恼等所转一样,不被烦恼等左右而自由自在、清清净净奉行六度万行,具备修法的顺缘,断除邪命养活,以正当的维生途径无勤之中坐享其成。

  

愿诸有情众,手中具财宝,

  资具皆无量,无尽至生死。

  但愿所有财力衰败的有情不费吹灰之力垂手而得能消除贫困的如意宝,一切所需资具源源不断出现,乃至流转轮回期间,…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