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界,也就是從一、二開始數,達到六十位數的數量就叫做無數,此數量再換算成百倍,再乘千倍,再乘千倍,再乘十倍,從中得出的盡其所有的極微數量,就是九地菩薩所得的功德數,也就是說,一刹那得到百萬無數叁千世界所有極微數的等持,親見如此多的佛尊……
十、法雲地:
第十名法雲,降妙法雨故,
菩薩蒙佛陀,光明灌頂故。
彼之異熟成,淨居之天王,
無量智境主,殊勝大自在。
第十地稱爲法雲地。爲什麼叫法雲地呢?因爲在諸佛前獲得大法雲,尤其得到智波羅蜜多,由此而普降妙法甘霖。對此地也命名爲佛地。此地的釋詞與雨層雲相類似,猶如烏雲密布的空中降下雨水一般,從大智慧的濃濃密雲中無勤之中自然而然普降正法雨。或者說,虛空般的法身中密布濃雲般的大本智,爲此而稱爲法雲。如頌雲:“雲雨救莊稼,如是具喜處,以此等次第,拯救諸有情。”相續完全成熟的十地菩薩得受諸佛放大光明而真實授予的灌頂。《十地經》中說:“得此地之菩薩,百萬無數等持之末,現前所謂具有與了知菩薩諸等持之智無有差別灌頂。現前之時即刻以等同百萬叁千界寶藏之最妙寶蓮嚴飾,而具有百萬叁千界之極微數蓮花眷屬,菩薩身亦與之相應、隨合其緣而住。依此得等持即刻住于蓮花中,普放光明,十方諸佛出有壞衆聚,白毫間放光予以灌頂。”對此也有其他不同的觀點。
此外,功德的數量增長的差別:由于超越了身語的行境,而獲得不可言說佛刹中不可言說極微數的功德,即一刹那得到盡十方所有不計其數刹土極微數的等持,面見同等數目佛陀的功德後示現同等數目的菩薩眷屬。這裏所說的一刹那,不能思維成是部分的類別,而是將時間的極點稱作刹那的。一百二十刹那中六十彼時刹那是一頃刻,叁十頃刻爲一須臾,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便可入定出定等等。得到這樣的功德所感的異熟果,投生爲遠離異生的淨居天王。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智慧就是佛智,佛陀以他作爲對境而授予灌頂,名稱叫做殊勝大自在。
辛叁、攝義:
如是彼十稱,菩薩之十地。
如是剛剛講述的十地即是經中所宣說的菩薩的十地,在此概括作了說明。十地就像具障的胎位一般,好似出生階段的是佛地,因爲在佛地圓滿一切所爲,獲得了現量領受萬法的境界。
己二(究竟之功德)分二:一、宣說佛陀每一功德亦無量;二、于彼誠信生勝解之因。
庚一(宣說佛陀每一功德亦無量)分二:一、佛陀無邊功德依于十力;二、功德無量之喻。
辛一、佛陀無邊功德依于十力:
佛地與彼異,廣大不可量,
于此簡言之,具足十種力。
佛地與前面所說的因地迥然有別,是斷證究竟的果地,而無法以心或比喻等來衡量,廣大無邊,就像無邊無際的方向也可以攝于十方中一樣,略而言之,具足知處非處等法相的十力,這是大體來說的,如同說須彌山與大海一般。
辛二、功德無量之喻:
彼力即一一,如衆不可量,
諸佛之無量,如諸方虛空,
地水火及風,籠統宣說已。
佛陀之力以知處非處力爲代表的每一力也是如同茫茫無邊的衆生數目一般不可估量。而能作爲佛陀的力等功德無量的比喻,就是一切方隅的虛空無有限量,遍及虛空際的地水火風界無可定量。佛陀的功德也只是綜合、籠統而有所表示、诠說,實際上其中每一功德誰也無法數盡。《十地經》中雲:“天等一切世間海,有頂以上水遍及,憑依發梢能估量,善逝一德非如是。”所有叁千世界境內的所有草木磨成細微分遍滿虛空,衆生無余的所有心識變成一個有情的心,集思廣益,有可能計算出所有細微分的數量,然而佛陀的智慧一刹那趨入的邊際也無法了知。如雲:“大能仁之智,一刹那而入,然多俱胝劫,誰亦無力數。”
庚二(于彼誠信生勝解之因)分四:一、佛陀功德無量之因——頂禮等七支供福德無量;二、爲利無量所緣境而回向一切善根並發各種願;叁、福德無法定量;四、安立合理性。
辛一(佛陀功德無量之因——頂禮等七支供福德無量)分叁:一、以佛陀無量功德之理由而生誠信;二、積累無量福德之理;叁、積資之諸門攝于七支供中。
壬一、以佛陀無量功德之理由而生誠信:
設若因僅此,未見無限量,
于佛之無量,不起誠信心。
佛陀的功德並不能以“僅此而已”來定量。假設佛陀的因認定爲僅此限量,沒有發現佛陀的那麼多功德的因也是無有限度,那麼對于果諸佛的無量功德也就不會心生誠信,反而會懷有“因有限量果怎麼可能無量”的想法。由于佛陀功德之因無有限量、無邊無際的緣故,無法見其邊際。如此一來,便會對無量的因果深信不疑,從而爲了獲得佛果而憑借這種辦法積累無量資糧。
壬二、積累無量福德之理:
故佛像塔前,抑或于余處,
一日叁時誦,如此二十頌。
正是由于剛剛講述的原因,所以應當在殊勝佛像、有遺骨的佛塔前或者也可以在僧衆等其他殊妙絕倫的福田前,一日叁時中持誦下文中所講的這二十偈頌。這樣做的原因何在呢?因爲這樣持誦的福德無量。
壬叁、積資之諸門攝于七支供中:
諸佛正法僧,以及菩薩前,
恭敬皈依畢,頂禮應供處。
在斷證究竟的諸佛、具備教法證法功德無窮無盡法相的正法、不同程度具足道功德的聖者僧衆以及得地的諸位菩薩所有殊勝應供前,叁門畢恭畢敬虔誠皈依之後,頂禮膜拜。在此盡管並沒有直接宣說供養,但發起慈悲菩提心可以堪稱上供下施之最,再者說頂禮也屬于供養,因此實際上供養已含在其中。《無盡慧經》中說:“此等叁者即是無上供養,發菩提心及……”
忏悔罪惡業,廣修衆福德,
有情之福善,一切皆隨喜。
作禮完畢,接下來所要做的事就是應該堪爲法器。按照《宣說四法經》中所說,通過具足四力的方式,誠心誠意忏悔自相續無始以來所積下的所有自性罪及佛製罪,今後做到嚴加防護,不再就犯。通過隨喜布施、持戒、修行所生以及其他的善業而承諾恒常不離自他的一切福德,廣泛受持。以一切有情隨福德分的有漏善法爲例,包括隨解脫分無漏善在內,緣見未見的一切善根,心裏不禁生起“如此善舉實在令我喜不自禁”的想法,好似自己成辦一樣欣樂隨喜。如果內心平等,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善根,即便內心不平等,但誠心隨喜也能獲得功德。關于隨喜的詳細功德,當從經藏及律藏中了知。
我稽首合掌,請轉妙*輪,
乃至衆生存,請佛久住世。
我端端正正,頭等五體投地雙手合掌恭恭敬敬,滿懷信心真心真意祈請一切圓滿佛陀,在十方世界真實圓滿成佛後不久即轉妙法,並在娑婆世界轉妙*輪,有些(佛菩薩、上師)由于所化根基等個別必要而示現涅槃前,祈求他們乃至衆生存在之間永久住世而利益有情,並觀想佛尊現量了知照見而默許。
辛二、爲利無量所緣境而回向一切善根並發各種願:
共有十七頌:
願以我作福,已作及未作,
有情悉皆具,無上菩提心。
上述的頂禮等我所做的這些福德及往昔無始以來我叁門所行的十善、現在尚未做將要做、未來一切劫中做的點滴福德,普皆回向。
如果有人想:未來的事還不存在,怎麼能回向呢?
以善巧方便而觀想未來的總相,現在就布施,以消除在那時對清淨意樂增上及善根的耽著,就像說“我如果擁有豐富財物,願與你分享”而令他人歡喜一樣。那麼,爲什麼而回向什麼呢?以叁世的這些福德,具足緣遍布虛空的一切有情獲得無上菩提果位的殊勝心態,永不忘失。
爲了得果與爲了成就因而回向意義相同,對于讓其他人發心、信解大乘而發心作隨喜的無量功德,在此也同樣得到。《華嚴經·金剛幢品》中說:“以清淨意樂普皆回向並非僅依詞句,以喜心普皆回向。如是以歡樂心及淨信心、極喜心、柔和心、仁慈心、親切心、饒益心普皆回向……”此經說明,初學菩薩需要爲衆生發十種心。彼經又雲:“利心如是安樂心,悲憫心及仁慈心,護心如是平等心,上師心及導師心,愛心如是饒益心……”宣說生起菩提心的殊勝教言的意義直接間接包括在這些大願中。具足緣起法相的所有善資,以殊勝清淨意樂普皆回向于究竟所得及發願的任何事與智慧、法界融合在一起,從而在此期間無有窮盡。《妙臂續》中雲:“譬如百川入大海,皆成鹹鹽之一味,如是爲菩提回向,福德成爲佛一味。”由于所饒益的對境有情無有限量,因此緣他們的福德也無有限量,由此可見理所應當對佛陀的功德無量這一點堅信不移,因爲這些願以悲心緣有情而絕對是成辦暫時究竟所有利樂的願力。
願衆皆無垢,根圓離無暇,
行爲有自在,正命悉具足。
此外,但願一切有情都發菩提心並進一步修習,從而圓滿獲得信心等純潔無垢的無漏根,由此所感,超脫惡趣等八無暇處及其因,如同諸佛及聲聞一切漏盡的行爲不隨煩惱等所轉一樣,不被煩惱等左右而自由自在、清清淨淨奉行六度萬行,具備修法的順緣,斷除邪命養活,以正當的維生途徑無勤之中坐享其成。
願諸有情衆,手中具財寶,
資具皆無量,無盡至生死。
但願所有財力衰敗的有情不費吹灰之力垂手而得能消除貧困的如意寶,一切所需資具源源不斷出現,乃至流轉輪回期間,…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