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慧慈悲等,
遠離了菩薩六度的違品——剛剛所說的這所有過失之後,輕而易舉便能依于正道之精華六波羅蜜多等一切功德。由于斷除過失而無有障礙生起功德,是故說“輕易”。菩薩應取的所有功德,簡明扼要地宣說即包括在以下列舉的內容中:懷有施舍心而發放財物等的布施、以斷心禁止惡行等的持戒、心不煩亂的安忍、無有怯懦而喜樂善法的精進、心平等安住的靜慮、了達實相的智慧與願衆生離苦的悲心以及由此引發的發心等。因此,務必要依止這些。
辛二、認清各自之本體:
布施舍自財,持戒利他行,
安忍斷嗔恚,精進即樂善。
布施的本體是什麼呢?所謂的布施,即不貪著自己的財産而慷慨舍給他衆的心及由此引發的身語業。《寶雲經》中說:“何爲布施波羅蜜多?即思維一切財物及果舍與他。”
分類:包括法施與財施等。
那麼,何爲戒律度呢?就是說爲了在斷絕害他的基礎上利他,而抛棄追求一己私利的殊勝心。分類:一個摩尼寶有遣除黑暗、攝集所欲、解除病困等叁種分類,同樣,菩薩戒的一個本體中也包含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叁種反體。其中,嚴禁惡行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正因爲有過失不清淨就無法生起功德,所以禁止罪業居于首位,最爲關鍵。自相續沒有攝集正法就無法利益他衆,所以攝集善法戒位于第二。其後,不是將精力集中在唯獨自己生善趣、得解脫上,而是主要行持他利,這是第叁饒益有情戒。此叁戒也是佛果斷、證、事業叁者的因。
安忍度:是指徹底遠離害心,斷除嗔怒,有定解地思維正法等,主要還是對利他無所畏懼。如果害怕利他而身陷輪回,就會墮入寂滅之邊。
精進:身心毫不懈怠、毫不怯懦熱衷于二資糧的善法,主要還是樂于成熟衆生與修行刹土。
定一緣無染,慧擇谛實義。
悲于諸有情,哀憫一味慧。
靜慮:也就是指《寶雲經》中所說的“寂止一緣心”。于勝妙的善法中一心不亂,一緣安住,而無有昏沈、掉舉等以及享受禅悅等自地之障的染汙。《般若經》中說:“心散尚不能成就自利,何況他利。是故,絲毫亦莫令心散有機可乘。”此外,其他經中說道:“彌勒,如來教,以靜慮及禅修安立,以妙慧造作,以智慧精進入定安立,而非以在家業及例行之事安立。”在家業是指喜愛佛法的在家人與在家菩薩造佛像、印佛典、建佛塔以及勤于許多例行之事。佛言:“執事菩薩造七寶塔遍滿叁千界,我不以此歡喜……講經菩薩僅受持一偈頌並爲他講說等令我歡喜,我作供養。”又教誡道:“遍及贍部洲之此等行事者若恭敬承侍一位精進講經說法者、遍及贍洲之講經說法者恭敬承侍一位精進內在正安住者,則是如來隨喜處……”宣說了許多有關道理。往昔,涅甲與邦那傑先前對于正法無所不聞,當聽到名爲正安住的外道本師所說的詞句,覺得沒有聽到什麼更爲殊勝的,結果心滿意足。因此,精進修行止觀是最值得贊歎的。
靜慮也有世間靜慮與出世間靜慮的分類。
勝觀智慧:真正如實妙觀察正法,從而深入細致地分析抉擇四谛、二谛等意義。(這裏的智慧也有)相似了知的妙觀察慧與真實了達此等實相唯一真如的真實智慧——無分別智。此處,如芭蕉樹的比喻一樣,以分別念將法視爲有實,尋覓有無,而實際上法無處可尋。盡管推翻了分別前顯現的實有,但法的顯現無破無立而存在,可見,如果承認二谛不可分割,那麼所有遮破均是非遮。通達前面所說的“緣起空性的含義”,並進一步修習,從而可斷除輪回一切因果的根本——俱生無明,這樣一來,自然而然便可遣除貪心等,由于因不存在之故。貪心等各個的一個對治只能斷除它自身,而不能斷除其他煩惱,而憑借這一切各自的所有對治也無法斷除無明,可見,只有依靠覺性智慧方可斬斷無明。
分類:有聞慧、思慧與修慧叁種。《寶雲經》中說:“以勝觀抉擇後通達無有體性即悟入無相。”這說明依靠觀察修生起定解,修行寂止、雙運而悟入無相無分別。對無我的定解沒有達到根深蒂固之前,觀察修、安住修輪番交替,當斷絕觀察邊之後唯一安住修,並且必須要護持這種無念自然安住的境界。“如果以憶念追逐憶念,結果將如雪山降雪般增長分別妄念。如果憶念自然安住,就會像雪入湖泊般寂靜。”這是論中解說的。《中觀入慧論》中雲:“無念心即自靜住,無有識別無散亂,無有相狀明了修。”在證悟之前應當通過斬斷心與心安立的一切執著邊的方式修行。獲得聖道的入定中,二取、真實顯現、相狀、分別一切都將隱沒,故稱爲無現,也並不是像無有五根的感受一樣。所以,止觀二者可涵蓋所有等持,道梯的一切功德也歸宿于此。爲此一定要將定慧二者融合一起而實修。
六度之中,智慧最爲殊勝,而智慧中,如果沒有聞慧的前提,思慧與修慧也就無法成就,所以首先要力求多聞。《無愛子請問經》中說:“布施持戒與多聞福德何者大?答言:善男子,布施、持戒之資糧猶如須彌山王之前有一芝麻,虛空中鳥之足迹般,而聽聞之資糧則如無邊虛空。布施之資糧能行二事,即解除貧窮與得大受用,即成此二事;如是持戒可除惡趣成善趣;依智慧之資糧能除一切見,成就智慧。布施、持戒成熟有漏與蘊。善男子,聞慧之資糧爲無漏而非異熟。善男子,是故,諸精進之菩薩大菩薩,當勤積聞慧資糧。”其中宣說了聞慧的許多功德。《般若攝頌》雲:“寡聞天盲不知修,無彼成何當慎思,是故精勤聞彼因,思維修行妙慧生。”再者,在沒有以智慧解脫自相續之前,則無法做到爲他人講說而使其相續解脫。《寶積經》中雲:“未度不能度他衆,未解無法令他解,盲人無法示正道,解脫方可救度他,明目能爲盲指路。”遠離六度各自的違品——悭吝等煩惱,發心、回向以叁輪無分別智慧攝持,而成爲所知障的對治,否則不能納入波羅蜜多之列。所經過的道以抵達的果來取名,達到叁有、寂滅彼岸,稱爲波羅蜜多。不舍棄衆生的因大悲心是指緣一切有情而于心不忍,願他們遠離輪回與惡趣之苦的悲憫一味一體的妙慧。也可以解釋成,與修習之心一味或者證悟諸法無生的智慧不離大悲的滋潤之義。
辛叁、各自之果:
施財戒安樂,忍美精進威,
定寂慧解脫,悲成一切利。
六度各自的功德歸納而言,以布施可以感得無勤之中獲得受用;依靠持戒可轉生善趣;以安忍感得神采奕奕,莊嚴無比;精進的法相就是行善的力量勢不可擋,具有威嚴;以禅定感得寂滅掉舉等一切分別念而成就無礙解與神通等;以甚深智慧而感得解脫所取、能取。以慈悲一切有情可感得,輕易成辦自他眼前與長久的一切利益。《華嚴經》中雲:“吉祥天女如是言:吾之悲心海無量,由此叁世佛現世,彼能遣除衆生苦,堅穩善財當知此。”《慧海請問經》中雲:“持圓菩提心與法,修法悲憫諸含生,此等四法德無邊,佛亦難說此等邊。”
辛四、共同之果:
無余此七法,同依波羅蜜,
獲不可思智,世間之怙主。
在學道的階段無一遺漏同時修習以上所說的七種功德,依靠方便智慧波羅蜜多,而獲得不住二邊、不可思議的智慧行境——叁世怙主真實圓滿正等覺果位。這也是來源于通過布施等全力以赴斷絕害他、唯行饒益後回向圓滿菩提果。《菩提心釋》中雲:“利害出生果,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豈貪自利益?”我們要依照此中所說而身體力行。
庚二(十地之安立)分叁:一、如說聲聞有八地般菩薩分十地;二、十地各自本體及功德;叁、攝義。
辛一、如所說聲聞八地般菩薩分十地:
聲聞乘中說,聲聞有八地,
如是大乘中,菩薩之十地。
聲聞乘中宣說了聲聞有八地,到底是哪八地呢?
種姓地是加行道的決定種姓;八地,是指從下算起,預流向就成了第八,它的現觀是第八地;見道是預流果;薄地是指欲界煩惱減輕的一來者;離欲貪地是指不來者;證所作地是指阿羅漢果,這些的所有向算爲一個“聲緣地”;在此基礎上加上緣覺地。共有八地。同樣,大乘中,因位作爲菩薩的所有功德的所依,因此地以阿賴耶識或意的差別而有十種。
辛二(十地各自本體及功德)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
進入地道的所有學人,如果首先對道的所破——輪回的迷亂顯現,衆多教理的所破——內外宗派的遍計法茫然不知導致的假立之法與補特伽羅的二我增損之邊和包括旁生以上無論入沒入宗派者都俱生存在的愚癡。所以,要認清以上這兩種假立的我執及對境,首先必須長期聞思修行。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作爲異生要通過實地修行前文中所說的悲心等叁因,從中生起一地見道。當時,由于首次獲得勝義發心而成爲名副其實的菩薩並轉生于如來種姓之中等,這種說法是《入中論》與《寶性論》等的密意。大悲與世俗發心最初從資糧道開始獲得,並以總相的方式修無二智慧,從而稍稍生起明現境界,在順抉擇分四加行道的階段,與前相比,證悟更有進展,轉爲菩薩種姓的名稱是《入行論》中所說的。
我們應當清楚的是,叁因也像六度等一樣,僅以勝劣的差異才有了諸地的分別。所有地均分爲根本或依處、以淨信欲樂希求彼地、修行能清淨十地之淨法與果位之功德四種。其中,堪能的功德如同純金的比喻,地地升遷,直至佛地的功德,以精明商主的比喻來說明,異熟引攝的功德本性廣大,故而特意轉入贍部洲的君主等。願智的功德,以宏願力而真實成就百萬大願。從欲樂與修行及功德叁方面勝過聲聞緣覺。關于見修所斷的分類、斷除的方式以及生起對治的順序等,當從有關的諸經典和論典中…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