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P3

  ..续本文上一页定慧慈悲等,

  远离了菩萨六度的违品——刚刚所说的这所有过失之后,轻而易举便能依于正道之精华六波罗蜜多等一切功德。由于断除过失而无有障碍生起功德,是故说“轻易”。菩萨应取的所有功德,简明扼要地宣说即包括在以下列举的内容中:怀有施舍心而发放财物等的布施、以断心禁止恶行等的持戒、心不烦乱的安忍、无有怯懦而喜乐善法的精进、心平等安住的静虑、了达实相的智慧与愿众生离苦的悲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发心等。因此,务必要依止这些。

    辛二、认清各自之本体:

  

布施舍自财,持戒利他行,

  安忍断嗔恚,精进即乐善。

  布施的本体是什么呢?所谓的布施,即不贪著自己的财产而慷慨舍给他众的心及由此引发的身语业。《宝云经》中说:“何为布施波罗蜜多?即思维一切财物及果舍与他。”

  分类:包括法施与财施等。

  那么,何为戒律度呢?就是说为了在断绝害他的基础上利他,而抛弃追求一己私利的殊胜心。分类:一个摩尼宝有遣除黑暗、摄集所欲、解除病困等三种分类,同样,菩萨戒的一个本体中也包含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三种反体。其中,严禁恶行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正因为有过失不清净就无法生起功德,所以禁止罪业居于首位,最为关键。自相续没有摄集正法就无法利益他众,所以摄集善法戒位于第二。其后,不是将精力集中在唯独自己生善趣、得解脱上,而是主要行持他利,这是第三饶益有情戒。此三戒也是佛果断、证、事业三者的因。

  安忍度:是指彻底远离害心,断除嗔怒,有定解地思维正法等,主要还是对利他无所畏惧。如果害怕利他而身陷轮回,就会堕入寂灭之边。

  精进:身心毫不懈怠、毫不怯懦热衷于二资粮的善法,主要还是乐于成熟众生与修行刹土。

  

定一缘无染,慧择谛实义。

  悲于诸有情,哀悯一味慧。

  静虑:也就是指《宝云经》中所说的“寂止一缘心”。于胜妙的善法中一心不乱,一缘安住,而无有昏沉、掉举等以及享受禅悦等自地之障的染污。《般若经》中说:“心散尚不能成就自利,何况他利。是故,丝毫亦莫令心散有机可乘。”此外,其他经中说道:“弥勒,如来教,以静虑及禅修安立,以妙慧造作,以智慧精进入定安立,而非以在家业及例行之事安立。”在家业是指喜爱佛法的在家人与在家菩萨造佛像、印佛典、建佛塔以及勤于许多例行之事。佛言:“执事菩萨造七宝塔遍满三千界,我不以此欢喜……讲经菩萨仅受持一偈颂并为他讲说等令我欢喜,我作供养。”又教诫道:“遍及赡部洲之此等行事者若恭敬承侍一位精进讲经说法者、遍及赡洲之讲经说法者恭敬承侍一位精进内在正安住者,则是如来随喜处……”宣说了许多有关道理。往昔,涅甲与邦那杰先前对于正法无所不闻,当听到名为正安住的外道本师所说的词句,觉得没有听到什么更为殊胜的,结果心满意足。因此,精进修行止观是最值得赞叹的。

  静虑也有世间静虑与出世间静虑的分类。

  胜观智慧:真正如实妙观察正法,从而深入细致地分析抉择四谛、二谛等意义。(这里的智慧也有)相似了知的妙观察慧与真实了达此等实相唯一真如的真实智慧——无分别智。此处,如芭蕉树的比喻一样,以分别念将法视为有实,寻觅有无,而实际上法无处可寻。尽管推翻了分别前显现的实有,但法的显现无破无立而存在,可见,如果承认二谛不可分割,那么所有遮破均是非遮。通达前面所说的“缘起空性的含义”,并进一步修习,从而可断除轮回一切因果的根本——俱生无明,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便可遣除贪心等,由于因不存在之故。贪心等各个的一个对治只能断除它自身,而不能断除其他烦恼,而凭借这一切各自的所有对治也无法断除无明,可见,只有依靠觉性智慧方可斩断无明。

  分类:有闻慧、思慧与修慧三种。《宝云经》中说:“以胜观抉择后通达无有体性即悟入无相。”这说明依靠观察修生起定解,修行寂止、双运而悟入无相无分别。对无我的定解没有达到根深蒂固之前,观察修、安住修轮番交替,当断绝观察边之后唯一安住修,并且必须要护持这种无念自然安住的境界。“如果以忆念追逐忆念,结果将如雪山降雪般增长分别妄念。如果忆念自然安住,就会像雪入湖泊般寂静。”这是论中解说的。《中观入慧论》中云:“无念心即自静住,无有识别无散乱,无有相状明了修。”在证悟之前应当通过斩断心与心安立的一切执著边的方式修行。获得圣道的入定中,二取、真实显现、相状、分别一切都将隐没,故称为无现,也并不是像无有五根的感受一样。所以,止观二者可涵盖所有等持,道梯的一切功德也归宿于此。为此一定要将定慧二者融合一起而实修。

  六度之中,智慧最为殊胜,而智慧中,如果没有闻慧的前提,思慧与修慧也就无法成就,所以首先要力求多闻。《无爱子请问经》中说:“布施持戒与多闻福德何者大?答言:善男子,布施、持戒之资粮犹如须弥山王之前有一芝麻,虚空中鸟之足迹般,而听闻之资粮则如无边虚空。布施之资粮能行二事,即解除贫穷与得大受用,即成此二事;如是持戒可除恶趣成善趣;依智慧之资粮能除一切见,成就智慧。布施、持戒成熟有漏与蕴。善男子,闻慧之资粮为无漏而非异熟。善男子,是故,诸精进之菩萨大菩萨,当勤积闻慧资粮。”其中宣说了闻慧的许多功德。《般若摄颂》云:“寡闻天盲不知修,无彼成何当慎思,是故精勤闻彼因,思维修行妙慧生。”再者,在没有以智慧解脱自相续之前,则无法做到为他人讲说而使其相续解脱。《宝积经》中云:“未度不能度他众,未解无法令他解,盲人无法示正道,解脱方可救度他,明目能为盲指路。”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悭吝等烦恼,发心、回向以三轮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否则不能纳入波罗蜜多之列。所经过的道以抵达的果来取名,达到三有、寂灭彼岸,称为波罗蜜多。不舍弃众生的因大悲心是指缘一切有情而于心不忍,愿他们远离轮回与恶趣之苦的悲悯一味一体的妙慧。也可以解释成,与修习之心一味或者证悟诸法无生的智慧不离大悲的滋润之义。

    辛三、各自之果:

  

施财戒安乐,忍美精进威,

  定寂慧解脱,悲成一切利。

  六度各自的功德归纳而言,以布施可以感得无勤之中获得受用;依靠持戒可转生善趣;以安忍感得神采奕奕,庄严无比;精进的法相就是行善的力量势不可挡,具有威严;以禅定感得寂灭掉举等一切分别念而成就无碍解与神通等;以甚深智慧而感得解脱所取、能取。以慈悲一切有情可感得,轻易成办自他眼前与长久的一切利益。《华严经》中云:“吉祥天女如是言:吾之悲心海无量,由此三世佛现世,彼能遣除众生苦,坚稳善财当知此。”《慧海请问经》中云:“持圆菩提心与法,修法悲悯诸含生,此等四法德无边,佛亦难说此等边。”

    辛四、共同之果:

  

无余此七法,同依波罗蜜,

  获不可思智,世间之怙主。

  在学道的阶段无一遗漏同时修习以上所说的七种功德,依靠方便智慧波罗蜜多,而获得不住二边、不可思议的智慧行境——三世怙主真实圆满正等觉果位。这也是来源于通过布施等全力以赴断绝害他、唯行饶益后回向圆满菩提果。《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果,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我们要依照此中所说而身体力行。

    庚二(十地之安立)分三:一、如说声闻有八地般菩萨分十地;二、十地各自本体及功德;三、摄义。

    辛一、如所说声闻八地般菩萨分十地:

  

声闻乘中说,声闻有八地,

  如是大乘中,菩萨之十地。

  声闻乘中宣说了声闻有八地,到底是哪八地呢?

  种姓地是加行道的决定种姓;八地,是指从下算起,预流向就成了第八,它的现观是第八地;见道是预流果;薄地是指欲界烦恼减轻的一来者;离欲贪地是指不来者;证所作地是指阿罗汉果,这些的所有向算为一个“声缘地”;在此基础上加上缘觉地。共有八地。同样,大乘中,因位作为菩萨的所有功德的所依,因此地以阿赖耶识或意的差别而有十种。

    辛二(十地各自本体及功德)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

  进入地道的所有学人,如果首先对道的所破——轮回的迷乱显现,众多教理的所破——内外宗派的遍计法茫然不知导致的假立之法与补特伽罗的二我增损之边和包括旁生以上无论入没入宗派者都俱生存在的愚痴。所以,要认清以上这两种假立的我执及对境,首先必须长期闻思修行。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时作为异生要通过实地修行前文中所说的悲心等三因,从中生起一地见道。当时,由于首次获得胜义发心而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并转生于如来种姓之中等,这种说法是《入中论》与《宝性论》等的密意。大悲与世俗发心最初从资粮道开始获得,并以总相的方式修无二智慧,从而稍稍生起明现境界,在顺抉择分四加行道的阶段,与前相比,证悟更有进展,转为菩萨种姓的名称是《入行论》中所说的。

  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三因也像六度等一样,仅以胜劣的差异才有了诸地的分别。所有地均分为根本或依处、以净信欲乐希求彼地、修行能清净十地之净法与果位之功德四种。其中,堪能的功德如同纯金的比喻,地地升迁,直至佛地的功德,以精明商主的比喻来说明,异熟引摄的功德本性广大,故而特意转入赡部洲的君主等。愿智的功德,以宏愿力而真实成就百万大愿。从欲乐与修行及功德三方面胜过声闻缘觉。关于见修所断的分类、断除的方式以及生起对治的顺序等,当从有关的诸经典和论典中…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