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P2

  ..续本文上一页"center">贪即于己物,具有贪欲意。

  耽著他之物,名谓非理贪。

  三十、贪是指对于自己的财物极其难以割舍的贪爱。

  三十一、极度耽著他者的财物,属于贪心的范畴,即称为非理贪。以前面的词句作为能说,后面是所说。这些都是由痴心所生。如云:“痴暗而不知,凡夫以欲痴。欲敌似友故,智者莫习欲。”《因缘品》云:“愚者受用毁,切莫寻觅他,摧心爱欲望,祸殃自与他。”

  

贪爱所断女,赞即非法贪。

  欲罪无功德,诈现具功德。

  三十二、由非理作意的妄念驱使,而贪著非应赞叹、当予远离的女人后赞不绝口,这是非法之贪。经中云:“欲望汝根本,知由妄念生,汝无分别念,是故我不生。”

  三十三、欲求罪恶的补特伽罗自然无有功德可言,与之同时,身体语言却装腔作势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样子,这与前面的诈现威仪并不重复。

  

大欲极贪婪,反之为知足。

  得欲自尽力,令他知己德。

  三十四、大欲是指对财物贪得无厌,取悦圣者的知足功德则与之恰恰相反。如云:“知足乃为圣者财。”《因缘品》中说:“无病利之圣,知足财之宝,信任亲之最,涅槃乐之顶。”而大贪欲不具备这些。关于对欲妙无有满足是今生与来世一切痛苦之因,一切过患之本的教证极其丰富。《方广庄严经》中云:“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

  三十五、得欲是指自己尽心尽力想让对方知晓自己具足身语的真实功德。

  

不忍即不堪,作害及痛苦。

  无规即不敬,阿阇黎师事。

  三十六、不忍也就是对于他者的加害与自身遭受的痛苦,都因为耐力微弱而无法忍受。

  三十七、所谓的无规,是指对阿阇黎、上师的一切事情大为不敬,背离如法的行为。

  

不乐法谏者,不恭如法语。

  联系亲属念,于亲更眷恋。

  三十八、不乐法谏:如果某人口出之语如理如法,则以不情愿的态度说“善也好恶也罢……”而反唇相讥,不恭不敬。

  三十九、联系亲属的妄念是指对所有有亲属关系的人,慈爱有加,尤为眷恋。《弥勒狮吼经》中说:耽著亲、友、利、敬、化缘、施主、智者、受戒者八种之人很快会走向地狱。《念住经》中也说:“亲友乃仇敌,不利以益相,毁汝由人世,今向大暗处。”

  

如是爱对境,评说其功德。

  不死分别念,死怖不忧虑。

  四十、此外,爱恋对境,是指为了追求、得到,而对本来恶劣的对境,也无中生有地赞说他的功德。

  四十一、不死的分别妄念,是指常执者对死亡的恐怖无所顾虑,毫不害怕,一直死死抓着今生不放。《念住经》中云:“犹如鱼入网,安乐尽摈除,如是众缚爱,死神临牵引。”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死,却从不念及自己也会亡,简直与牲畜一模一样。

    庚三、宣说显扬自之功德等:

  

随知之分别,尽己所能令,

  他晓自功德,思维作上师。

  四十二、具有随后了知的分别念,是指自己的功德,想让他人依靠有表(身语之业)而明白,完全是以希求世间八法的分别妄执,尽己所能令对方以比量推理出自己所拥有的听闻等功德,企图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说“此人胜任上师”,从而受到众人敬重,作为上师,获得高位。对世间无有意义的快乐等梦寐以求,恒常散漫、彻夜难眠,就像病人一样。如云:“奢望极痛苦,无求最安乐,做到无所求,安然而入眠。”应当依照此中所说而断绝众多过患的根源。

  

爱他之妄念,于他起贪恋。

  害心而接触,思诸利不利。

  四十三、所谓具有贪爱他人的妄念,就是指对于其他男士或女人具有贪恋之心。

  四十四、以害心接触,是指思维依靠他有利还是无利的心态。

  

不喜无坚固。欲合乃追意。

  懒惰无精进,身体懈怠事。

  四十五、不喜就意味着心不坚固。

  四十六、欲合:想与任意对境相遇,是一种追求的意图,也是毁坏心的一种过失。

  四十七、懒惰:无所事事的身体懒懒散散,对于一切所做的事情无有紧迫性的一种懈怠。印度注释中说,懒惰与懈怠算为两个。

  

变由烦恼牵,身语皆变化。

  食欲不振者,过量身不适。

  四十八、变:心不由自主被烦恼控制,身体、语言都显露出一反常态之相。

  四十九、食欲不振:是由于暴饮暴食而导致身体腹内不舒服。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疾病之因,怎么会是过失呢?

  由强烈的贪爱引发,因此既是过失也是过失之因。《谛实品》中云:“何士食过多,彼身沉重怠,今世后世义,必定皆减灭。”掌握食量称为功德,而不知食量,结果就无法奉行善法,并且成为等持的违缘,因此进食应该定量。《妙臂经》中云:“多饮体力高,少食将退减,适度如平行,进餐当如此。”

  

心极下劣者,说为心怯懦。

  贪结即希求,五种妙欲境。

  五十、心极下劣:毁坏今生来世的因就是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在世间法上有所作为”自轻自贱的怯懦心理。

  五十一、贪结:对色等五种妙欲,无有厌足,心弛神往而一再寻求。《念住经》中云:“何者欢喜欲妙德,如饮盐水无厌足。”第二大佛世亲论师亲言:“野兽以声毁,触令大象亡,飞蛾以色毁,鱼类以味亡,蜜蜂贪著香,此等一一因。诸士虽为一,恒具此五种,昼夜尽摧毁,岂能得乐住?”

  

害心我伴敌,三时皆无义。

  心身沉重故,离作即萎靡。

  五十二、担忧受害的心,自己、自己的友伴以及自他的敌人三方面,通过三时分析而生起并非真实的疑虑,想到曾经加害过、正在加害、将要加害自己与自己的亲朋的想法纯属一种错觉。另外,他人对自己与自己亲友的仇人,曾做过好事、正在做好事、将要做好事的忧虑,这是由想加害他人妄念的九种因所致。如果不怀有这种想法而忍辱,就会成为福德资粮。相反,对此无法忍受而蓄意陷害别人,无疑与菩提心背道而驰,其过失不堪设想。《教王经》中云:“世间仇唯杀夺财,忍之福资亦圆满。”《经庄严论》云:“由利群生意,起贪不得罪,嗔则与彼违,恒欲损他故。”

  五十三、由于身心沉重即身心不堪能的缘故,致使无法行事,这是一种萎靡不振。

  

睡眠掉举者,心身极不静。

  悔由懊作恶,后由忧恼生。

  于谛三宝等,三心二意疑。

  五十四、入睡也就是进入睡眠的状态,六转识不由自主地向内收摄,神识不清。《劝发胜心经》云:“喜爱昏愦眠,心亦钝念愚,彼慧极浅薄,智中恒退失。不行闻诵教,睡伏身亦懒……”其中宣说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道理。《宝积经》中说:“何者饱腹易入眠,昼夜颠倒而沉睡,如圈老猪身膘壮,屡屡入于劣胎中。”也宣说了属于痴心范畴内的睡眠,是转为旁生的因。

  五十五、掉举:由于进食过饱等而造成身心极度不寂静,杂念纷呈。

  五十六、后悔或懊悔是指心中忐忑不安,后悔所做恶事,后来因忧心重重所引起,而成为等持等的障碍。

  五十七、对于四谛、三宝、业果等到底真实不真实,一直三心二意,即是怀疑。这种怀疑对解脱道等制造违缘,怀疑也有合理怀疑与非理怀疑两种。

  以上应当断除的五十七种过失大多数是真正所断的分类,有些是心所的本体,认识这一点,显然就是为了认清过失的因与果。这些所断法基本上都是以所说与能说来阐明的。有些只讲了所说,在所说的开头均标写出号码,因此应当做到前后不错乱而了知。

  这所有过失的因果分别念主要是由于经久串习坏聚见与我执所牵引,依赖贪欲的对境悦意、不悦意,有些是由愚昧不知取舍及懈怠所致,而不同程度地产生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对于这些分别妄念,我们要恒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进而通过各自的直接对治予以断除。或者,如云:“善或不善业,即由心所积。”主要调伏心,如果自己的心已经得到调伏,那么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就会取舍善恶,所以说一定要修心。《梵胜心请问经》中说:“菩萨若具四法则清净烦恼,四法即如理妙观察,发挥白法之力量,防患于未然,寂静而住。”《慧海请问经》中也讲述了许多相关的道理。因此,我们要集中精力修心。《摄正法经》中说:“所谓法,即不住境不住方,法无不依于自心,是故我当持自心,直至究竟,极力调伏,极力入定,极力消灭。何以故?万法唯心,心中有一切功过,无心者则非。菩萨遣除一切过失而趋入一切功德,是故法即依赖于心,菩提依赖于法……”又经中云:“妄念大无明,能堕轮回海,住无念等持,无垢如虚空。”再没有比入定于无分别念的等持中更殊胜的。《七童女传》中说:“诸见之根本,坏聚见驱除,不求有受用,何时我至此?”我们应当依此发愿。

    己二、摄义:

  

菩萨断此等,戒师尤应断。

  前文中所说的这些恶行,作为在家菩萨都应该予以断除,身为出家守戒的菩萨更应当杜绝,因为这些是一切过失的根源。

    戊二(应取功德)分二:一、暂时之功德;二、究竟之功德。

    己一(暂时之功德)分二:一、总说;二、十地之安立。

    庚一(总说)分四:一、略说功德之本体;二、认清各自之本体;三、各自之果;四、共同之果。

    辛一、略说功德之本体:

  

已离彼诸过,诸德轻易依,

  略说菩萨德,布施及持戒,

  安忍与精进,…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