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P4

  ..续本文上一页得知,此处恐繁而置笔。

  虽然有人说:“异生投生世间的因,就是不明以修所断的烦恼——贪嗔我慢无明、贪利等世间法这些前提,加上声闻缘觉的修断行于轮回的一切烦恼,菩萨从一地开始予以断除而不染污,但这是通过对治力压服,而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征服才如此说的。正由于需要次第清净,所以不承认仅从一地就无余断除,因为到十地这一切才得以完全清净。”这是无著菩萨兄弟所承许的,这种说法密意是染污法为习气。从一地开始进入修道,不贪著出世间无漏的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等这些善根清净之后,才经历地地升迁。

  地道的功德与善根等都是后面较前面超胜,而称为增上,因为地的分位是有为法。获得一地时,以抉择而现证四谛,而颠倒执著等见断尽遣无余,所有修断也以压制的方式予以断除,对三宝有解信,自身极其欢喜,喜悦安住于以前凡夫时未曾获得的所缘普行法界,由此使我执、我所执不复存在,所以一地菩萨最为喜爱发放布施。关于布施等喻、缘、法对应的道理当从他论中了知。

  如果有人问:那是不是因为此地戒律还没有完全得以清净,所以布施也不清净呢?

  答:不必说身外之物,甚至连内在的身体也能施舍,并且毫不吝啬、远离三轮的分别念,因此,一地菩萨布施已达到了清净。《无爱子请问经》中说:“我之此身尚能慷慨施予一切有情,何况一切身外之物?”凭借这种威力使得二地戒律清净。一地戒律占少分,而并非完全不具备,也要了解其他所有地的顺序。

  一地超越了凡夫地,未获得圣者之法的凡夫是此地的违品。

  二地奉行十善,而与之相反逆行倒施的破戒垢染显然是二地的违品。

  三地,十善更为丰厚,听闻深广法门,忘却的黑暗是违品。并且在这一地为了全面防护下乘而通过观想而依止佛智。

  四地,远离以坏聚见引出的两种我执尤为动荡的现象,因此动摇是其违品。因为“遍计坏聚见唯在最初见道时断除”,可见这里是指俱生坏聚见。俱生细相与善等之心不相违而时时刻刻存在这一点实难抉择,所以说,当生起善等心的时候,由于与之相应的缘故,贪著我与自我傲慢等绝对存在。而遍计坏聚见并非如此,是指粗大的概念,由于是有染污的作意,并且播下了产生它的种子,故而是能生。从此地以后便断除了我执引生的通达法的我慢。三地以多闻为准,此地是依赖清净等持进而借助纯净的智慧详加分析,故称焰慧地。

  五地,尽管足能现前涅槃,却以善巧方便而不舍有情,因此下乘的涅槃是此地的违品。在这一地,禅定与胜观证悟的智慧深不可测,而且获得了不住二边之道的缘故,不为魔等所夺,极其精通辨别法与非法,得到神通神变,依此能使误入歧途者生起诚信而进入佛门,同时也获得工巧等世间的才智。

  六地,《十地经》中说:以十等性法而趋入此六地。到底是怎样的呢?以诸法无相等性等八门类说明胜义中等性,第九以梦幻等七种比喻说明世俗中等性,第十是二谛无别而等性。这一地真实成就大悲而不舍有情,现前无念智慧,现前安住于甚深缘起的智慧度中,因此有相的戏论大大减少,粗大的有相戏论涌现是此地的违品。胜过五地的不住之道尤为殊胜,尤其获得三解脱门,方便智慧极为高超,由此而洞悉有情的界、根、随眠等,进而能彻底令众生成熟的行为持续不断,所以深入佛法,故称为现前。染法与净法执为不同他体的增上慢从此地而断。

  七地:以无相而行持所谓三门之业,就说明行持无相,因此鲜少的有相涌现是违品。六地的灭谛虽然已经现前,但却未能实行,由此推动,依靠进入八地的方便大悲与证悟轮涅等性的智慧,乃至轮回未空期间住世而积累资粮,获得方便度等。先前的智慧更进一层而分方便等四度,实际上后四度均可包括在慧度之中。总的来说,对于大乘特有的不共行境遮止一切戏边的灭定,以闻思而了知是从资粮道、加行道开始有的,现量了知则从见道至此七地。在这一地,相执的分别念不再产生,对于真实灭定能够在每一刹那中入定、出定,已经达到了远离超越下地的境界,所以胜伏一切声闻、缘觉。“在此地之前不可称为完全超越染污行”是因为道有行有勤作的缘故,勤作是指以分别念而生起,分别念也属于诸位菩萨的烦恼,而不是指通常所说的染污烦恼。此地的智慧等一切善根犹如光芒万丈的太阳般,胜伏好似月亮般的一切下地功德。

  八地:《十地经》中说:“以航行在海上的船只随风漂荡的比喻来说明,行持无相犹如大海,由于远离一切勤作的烦恼,智慧任运自成的缘故,勤作加行之事属于此地的违品。从此地开始向上称为得异熟道。不必刻意勤作道的加行自然而然实施,就像秋天的庄稼一般。从七地到一地之间的所有功德在此不动地更进一步获得,故称为摄诸地。在一地所发的无数大愿于此完全清净,并进一步发愿,达到彼岸。因此,似乎已经包含了一地,并且积累资粮无量、成熟众生无量、清净刹土无量,以及自在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堪忍自性无生等安忍极为清净,并以无相无勤任运加以安立。也同样不被一切声缘所夺,无有退转之惧。比如,一觉醒来会有想,同样,从心入于寂灭法性中出定的想虽然存在,但以无分别智的自在而不生有相的分别念。为了断除此地所属的所断,而入定于真实灭定之边法界中,如果长久安住在等至中,就会趣入涅槃而中断圆满、成熟、清净的相续,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诸佛才对“仅仅执著寂灭法界便可”进行了遮止。《十地经》中云:“我等之十力等圆满,汝等不具,而为寻觅彼等一切,当精进。”又云:“我等之十方无量佛刹,汝等观之……”以此作了劝勉。

  九地:以四无碍解调化有情,不利益众生是此地的违品。八地成就智慧、清净刹土,到了九地,利益众生付诸实践,与前相比,智慧与事业无有限量,极度修行自利方面居上的佛智、他利方面饶益无量有情这两件大事,并获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与辩无碍解,作为如来所转*轮的殊胜追随者,而且宣说各乘正法。以十万劫得受的加持而获得句义总持等,依此使得每一极微尘都发出不可言宣的法门,获得了抉择力与修行力等无量圆满功德。《般若经》中说真正的四种无碍为佛陀的不共功德,这里按照《十地经》的密意说是相近的四无碍解。

  十地:依靠如来的身语意或者甚深密法等所显现的一切法,而获得大乘诸法的灌顶,故而未得到灌顶是此地的违品。由于此地是因地的尽头,并且先已断除一切烦恼的缘故,妙慧的自性智无垢等持更为明显,通达含有密意之语。也就是对所有佛典的密意、意趣,能原原本本心领神会。如同成堆的奇珍异宝所庄严的大海堪为财富之最一般,具有多种神通力等功德的财富无不齐全、极其清净,堪为之最。获得了劫观为刹那、刹那观为劫等性胜解等无量神变门,自在加持离世或住世。于现量安住的大报身佛前闻法,从十方诸佛处依靠大乘法通过光芒而获得灌顶成为补处,是安住智度的大菩萨。

  以上所有地的阶段,以清净刹土、成熟有情及二种资粮而修行佛陀之法,称为不以地为满足之修,因为需要寻觅逐步向上、更为超胜之法的缘故。这主要是指一地到七地之间。八地菩萨不再退转,由于已经获得了佛陀深法的解脱。能成熟众生的修行主要是九地与十地,这是因为,此二地获得了以广大的善巧方便分析的无碍解及证悟诸法深密的境界。关于十地菩萨投生的方式,尽管以业惑转生轮回的现象从一地就已断绝,但以悲心愿力而受生轮回利益有情。因此说,七地至十地通过十自在与幻化的方式而圆满资粮。

  安住于地道的菩萨有七种,一、安住种姓之菩萨:按照《菩萨地论》中所说,具有六度种姓的特征。二、发心菩萨:依靠仪轨而获得世俗发心。三、胜解行菩萨:与第一种是一致的。暖位等四位,称为胜解行,从这时开始称为趋入修行,从胜法位开始称为资粮修行(这两种修行是般若中所讲七十义中的两者)。四、入行菩萨:主要是指一地至七地间的菩萨。这以上是《十地经》中所说的。五、六、七、不退转菩萨、一生菩萨、最后有菩萨三种菩萨,是指八地以后,这一点容易理解。从因与果的角度而言,胜解行地的果是一地,依此类推,十地的果是指佛地,因为是从中成就的缘故。佛地是果而不是因,因为再无有较其更高的地。《山顶经》中云:“文殊菩萨言:当观初发心是与行为相联之因;当观与行相联是不退转之因;当观不退转乃一生菩萨之因;当观一生菩萨乃遍知佛果之因。”关于这所有地的定义、作用、违品及对治方面的所有详细内容,当从《解深密经》中得知。这以上依照《十地经》颂词与自释的意趣而笼统说明总义已经完毕。

    壬二、论义:

  宣说十地的本体及功德,共分为十。

  一、极喜地:

  

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

  已断除三结,生于佛种族。

  彼之异熟果,施度最殊胜,

  振动百世界,成为赡洲王。

  十地之中,位居于首的是极喜地,因为能令获得《十地经》中所说的七觉支、远离违品遍计法所摄之见断的菩萨喜出望外的缘故。进一步地说,“断”的特点,获得解脱的主要障碍就是坏聚见、怀疑与戒禁取见,它们是结缚于轮回及恶趣的三种因,初地菩萨已经彻底断除了这三种因,并且超越声闻缘觉。印度注释中所说贪、嗔、疑三者,与这里的三种因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善男子,生起随应如来普光地之见道,并生于佛陀种姓中。由它的异熟所感,六度中布施度最为殊胜,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由于布施属于粗大之法因而相对容易。正因为此地已远离了布施的违品,才说布施最为殊胜,也是因为这一地其余所有波罗蜜多并非像布施度那样殊胜,故称布施胜。也不要认为以上地就没有布施。

  功德的数量:仅仅在刹那、瞬息、须臾时间中就能够震动百数不同的世…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五品 僧俗学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