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P4

  ..續本文上一頁得知,此處恐繁而置筆。

  雖然有人說:“異生投生世間的因,就是不明以修所斷的煩惱——貪嗔我慢無明、貪利等世間法這些前提,加上聲聞緣覺的修斷行于輪回的一切煩惱,菩薩從一地開始予以斷除而不染汙,但這是通過對治力壓服,而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征服才如此說的。正由于需要次第清淨,所以不承認僅從一地就無余斷除,因爲到十地這一切才得以完全清淨。”這是無著菩薩兄弟所承許的,這種說法密意是染汙法爲習氣。從一地開始進入修道,不貪著出世間無漏的菩提分法叁十七道品等這些善根清淨之後,才經曆地地升遷。

  地道的功德與善根等都是後面較前面超勝,而稱爲增上,因爲地的分位是有爲法。獲得一地時,以抉擇而現證四谛,而顛倒執著等見斷盡遣無余,所有修斷也以壓製的方式予以斷除,對叁寶有解信,自身極其歡喜,喜悅安住于以前凡夫時未曾獲得的所緣普行法界,由此使我執、我所執不複存在,所以一地菩薩最爲喜愛發放布施。關于布施等喻、緣、法對應的道理當從他論中了知。

  如果有人問:那是不是因爲此地戒律還沒有完全得以清淨,所以布施也不清淨呢?

  答:不必說身外之物,甚至連內在的身體也能施舍,並且毫不吝啬、遠離叁輪的分別念,因此,一地菩薩布施已達到了清淨。《無愛子請問經》中說:“我之此身尚能慷慨施予一切有情,何況一切身外之物?”憑借這種威力使得二地戒律清淨。一地戒律占少分,而並非完全不具備,也要了解其他所有地的順序。

  一地超越了凡夫地,未獲得聖者之法的凡夫是此地的違品。

  二地奉行十善,而與之相反逆行倒施的破戒垢染顯然是二地的違品。

  叁地,十善更爲豐厚,聽聞深廣法門,忘卻的黑暗是違品。並且在這一地爲了全面防護下乘而通過觀想而依止佛智。

  四地,遠離以壞聚見引出的兩種我執尤爲動蕩的現象,因此動搖是其違品。因爲“遍計壞聚見唯在最初見道時斷除”,可見這裏是指俱生壞聚見。俱生細相與善等之心不相違而時時刻刻存在這一點實難抉擇,所以說,當生起善等心的時候,由于與之相應的緣故,貪著我與自我傲慢等絕對存在。而遍計壞聚見並非如此,是指粗大的概念,由于是有染汙的作意,並且播下了産生它的種子,故而是能生。從此地以後便斷除了我執引生的通達法的我慢。叁地以多聞爲准,此地是依賴清淨等持進而借助純淨的智慧詳加分析,故稱焰慧地。

  五地,盡管足能現前涅槃,卻以善巧方便而不舍有情,因此下乘的涅槃是此地的違品。在這一地,禅定與勝觀證悟的智慧深不可測,而且獲得了不住二邊之道的緣故,不爲魔等所奪,極其精通辨別法與非法,得到神通神變,依此能使誤入歧途者生起誠信而進入佛門,同時也獲得工巧等世間的才智。

  六地,《十地經》中說:以十等性法而趨入此六地。到底是怎樣的呢?以諸法無相等性等八門類說明勝義中等性,第九以夢幻等七種比喻說明世俗中等性,第十是二谛無別而等性。這一地真實成就大悲而不舍有情,現前無念智慧,現前安住于甚深緣起的智慧度中,因此有相的戲論大大減少,粗大的有相戲論湧現是此地的違品。勝過五地的不住之道尤爲殊勝,尤其獲得叁解脫門,方便智慧極爲高超,由此而洞悉有情的界、根、隨眠等,進而能徹底令衆生成熟的行爲持續不斷,所以深入佛法,故稱爲現前。染法與淨法執爲不同他體的增上慢從此地而斷。

  七地:以無相而行持所謂叁門之業,就說明行持無相,因此鮮少的有相湧現是違品。六地的滅谛雖然已經現前,但卻未能實行,由此推動,依靠進入八地的方便大悲與證悟輪涅等性的智慧,乃至輪回未空期間住世而積累資糧,獲得方便度等。先前的智慧更進一層而分方便等四度,實際上後四度均可包括在慧度之中。總的來說,對于大乘特有的不共行境遮止一切戲邊的滅定,以聞思而了知是從資糧道、加行道開始有的,現量了知則從見道至此七地。在這一地,相執的分別念不再産生,對于真實滅定能夠在每一刹那中入定、出定,已經達到了遠離超越下地的境界,所以勝伏一切聲聞、緣覺。“在此地之前不可稱爲完全超越染汙行”是因爲道有行有勤作的緣故,勤作是指以分別念而生起,分別念也屬于諸位菩薩的煩惱,而不是指通常所說的染汙煩惱。此地的智慧等一切善根猶如光芒萬丈的太陽般,勝伏好似月亮般的一切下地功德。

  八地:《十地經》中說:“以航行在海上的船只隨風漂蕩的比喻來說明,行持無相猶如大海,由于遠離一切勤作的煩惱,智慧任運自成的緣故,勤作加行之事屬于此地的違品。從此地開始向上稱爲得異熟道。不必刻意勤作道的加行自然而然實施,就像秋天的莊稼一般。從七地到一地之間的所有功德在此不動地更進一步獲得,故稱爲攝諸地。在一地所發的無數大願于此完全清淨,並進一步發願,達到彼岸。因此,似乎已經包含了一地,並且積累資糧無量、成熟衆生無量、清淨刹土無量,以及自在方面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堪忍自性無生等安忍極爲清淨,並以無相無勤任運加以安立。也同樣不被一切聲緣所奪,無有退轉之懼。比如,一覺醒來會有想,同樣,從心入于寂滅法性中出定的想雖然存在,但以無分別智的自在而不生有相的分別念。爲了斷除此地所屬的所斷,而入定于真實滅定之邊法界中,如果長久安住在等至中,就會趣入涅槃而中斷圓滿、成熟、清淨的相續,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諸佛才對“僅僅執著寂滅法界便可”進行了遮止。《十地經》中雲:“我等之十力等圓滿,汝等不具,而爲尋覓彼等一切,當精進。”又雲:“我等之十方無量佛刹,汝等觀之……”以此作了勸勉。

  九地:以四無礙解調化有情,不利益衆生是此地的違品。八地成就智慧、清淨刹土,到了九地,利益衆生付諸實踐,與前相比,智慧與事業無有限量,極度修行自利方面居上的佛智、他利方面饒益無量有情這兩件大事,並獲得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與辯無礙解,作爲如來所轉*輪的殊勝追隨者,而且宣說各乘正法。以十萬劫得受的加持而獲得句義總持等,依此使得每一極微塵都發出不可言宣的法門,獲得了抉擇力與修行力等無量圓滿功德。《般若經》中說真正的四種無礙爲佛陀的不共功德,這裏按照《十地經》的密意說是相近的四無礙解。

  十地:依靠如來的身語意或者甚深密法等所顯現的一切法,而獲得大乘諸法的灌頂,故而未得到灌頂是此地的違品。由于此地是因地的盡頭,並且先已斷除一切煩惱的緣故,妙慧的自性智無垢等持更爲明顯,通達含有密意之語。也就是對所有佛典的密意、意趣,能原原本本心領神會。如同成堆的奇珍異寶所莊嚴的大海堪爲財富之最一般,具有多種神通力等功德的財富無不齊全、極其清淨,堪爲之最。獲得了劫觀爲刹那、刹那觀爲劫等性勝解等無量神變門,自在加持離世或住世。于現量安住的大報身佛前聞法,從十方諸佛處依靠大乘法通過光芒而獲得灌頂成爲補處,是安住智度的大菩薩。

  以上所有地的階段,以清淨刹土、成熟有情及二種資糧而修行佛陀之法,稱爲不以地爲滿足之修,因爲需要尋覓逐步向上、更爲超勝之法的緣故。這主要是指一地到七地之間。八地菩薩不再退轉,由于已經獲得了佛陀深法的解脫。能成熟衆生的修行主要是九地與十地,這是因爲,此二地獲得了以廣大的善巧方便分析的無礙解及證悟諸法深密的境界。關于十地菩薩投生的方式,盡管以業惑轉生輪回的現象從一地就已斷絕,但以悲心願力而受生輪回利益有情。因此說,七地至十地通過十自在與幻化的方式而圓滿資糧。

  安住于地道的菩薩有七種,一、安住種姓之菩薩:按照《菩薩地論》中所說,具有六度種姓的特征。二、發心菩薩:依靠儀軌而獲得世俗發心。叁、勝解行菩薩:與第一種是一致的。暖位等四位,稱爲勝解行,從這時開始稱爲趨入修行,從勝法位開始稱爲資糧修行(這兩種修行是般若中所講七十義中的兩者)。四、入行菩薩:主要是指一地至七地間的菩薩。這以上是《十地經》中所說的。五、六、七、不退轉菩薩、一生菩薩、最後有菩薩叁種菩薩,是指八地以後,這一點容易理解。從因與果的角度而言,勝解行地的果是一地,依此類推,十地的果是指佛地,因爲是從中成就的緣故。佛地是果而不是因,因爲再無有較其更高的地。《山頂經》中雲:“文殊菩薩言:當觀初發心是與行爲相聯之因;當觀與行相聯是不退轉之因;當觀不退轉乃一生菩薩之因;當觀一生菩薩乃遍知佛果之因。”關于這所有地的定義、作用、違品及對治方面的所有詳細內容,當從《解深密經》中得知。這以上依照《十地經》頌詞與自釋的意趣而籠統說明總義已經完畢。

    壬二、論義:

  宣說十地的本體及功德,共分爲十。

  一、極喜地:

  

第一極喜地,菩薩歡喜故,

  已斷除叁結,生于佛種族。

  彼之異熟果,施度最殊勝,

  振動百世界,成爲贍洲王。

  十地之中,位居于首的是極喜地,因爲能令獲得《十地經》中所說的七覺支、遠離違品遍計法所攝之見斷的菩薩喜出望外的緣故。進一步地說,“斷”的特點,獲得解脫的主要障礙就是壞聚見、懷疑與戒禁取見,它們是結縛于輪回及惡趣的叁種因,初地菩薩已經徹底斷除了這叁種因,並且超越聲聞緣覺。印度注釋中所說貪、嗔、疑叁者,與這裏的叁種因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善男子,生起隨應如來普光地之見道,並生于佛陀種姓中。由它的異熟所感,六度中布施度最爲殊勝,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由于布施屬于粗大之法因而相對容易。正因爲此地已遠離了布施的違品,才說布施最爲殊勝,也是因爲這一地其余所有波羅蜜多並非像布施度那樣殊勝,故稱布施勝。也不要認爲以上地就沒有布施。

  功德的數量:僅僅在刹那、瞬息、須臾時間中就能夠震動百數不同的世…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五品 僧俗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