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禅五感▪P4

  ..續本文上一頁直接去感受。

  “吃茶去”這個公案你們知道嗎?有一個人來,趙州和尚問:“來過嗎?”他說:“沒來過。”“吃茶去。”問第二個人:“來過嗎?”“來過。”“吃茶去。”第叁個人說:“怎麼這兩個人都吃茶去啊?沒來過的吃茶去可以理解,來過爲什麼也吃茶去呢?”趙州和尚叫了他一聲,他答應了,然後趙州和尚說:“你也吃茶去。”這個公案描繪了禅者生活在自心現量的境界裏,這些問答都是趙州和尚自心現量的流露。

  前面我們所講的這五感,不過是一個話頭,借這個來幫助大家認識“禅”究竟在說什麼問題,在修行上它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事實上,“禅”是不重感受的,如果臨濟禅師在這裏,當場會把我罵得狗血噴頭。從純粹的禅的角度出發,我講的這些都是廢話,不過因爲大家覺得禅很深奧,所以用這些話來拉近我們跟它之間的距離。真正它是什麼滋味,要靠每個人自己去體驗。

  提問一:假如我想出家,需要什麼條件?或者有什麼要求?我不知道我的信仰是什麼,說好聽一點,叫事業的發展,說具體一點,可能就是有點“煩”吧。

  明海法師:如果說有點煩,那你最好不要出家,但是我建議你可以短期出家。現在很多地方有短期出家活動,去年我們這裏也辦過。我的師父在湖北黃梅四祖寺,每年他都辦短期出家,應該是在十一黃金周。如果你想出家,我建議你先去嘗一嘗出家的滋味,淺嘗,粗淺地體驗一下。

  問:是不是夏令營?

  答:不是。夏令營你們可能都超齡了,因爲那是要求 35歲以下, 18歲以上。夏令營的學生可以短期出家,一天的。我剛才說的是七天的,黃梅四祖寺,你們可以去。你最好做好思想准備,去之前稍微安排一下,因爲有可能你會由短期變爲長期,這個每年都有。到時候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忙聯系。

  至于出家的條件,我簡單地講幾條。第一,身心健康。第二,信仰要純正。第叁,沒有社會法律責任:你公司應該沒有債務糾紛吧?沒有刑事責任;還有,沒有社會公職。如果你是私營企業,那可以;如果在國企,你得先辭職。其他的,如果你有家庭責任的話,應該先征求家人的同意。

  提問二:基督教有些東西很容易記下來,可是咱們的經很長,也不容易懂,有沒有更通俗的?

  明海法師:夏令營的時候營員念的經就不是我們現在念的這種,那種比較短、比較簡單,也容易掌握。我們現在念的是出家人的功課,其實在家裏不一定要這樣念,每個人視具體情況而定。

  問:我覺得佛教博大精深,有沒有一種捷徑可以讓廣大衆生能夠早些讀上佛經,比如通過網絡、網站?

  答:有網站。你打“柏林禅寺”,能搜索到我們的網站。我們寺院也沒有停,在努力工作。剛才你們那一位要出家,如果能加入我們,更好。

  提問叁:《金剛經》裏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爲什麼寺院裏有很多佛像,是不是也有所住?

  明海法師:你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教有個別稱,叫“像教”。我們在很多佛經裏也看到“不要住相”,那爲什麼佛教又到處是像呢?這裏面有很多因緣。前面我講到“統合”,佛教講“心物統一”,就是說心不是孤立的。佛教把人的生命做了分析,我們認識事物有一個感官渠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種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六個感官渠道裏有六種分別的能力,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心態、任何一個思想情緒的産生不是孤立的,它是先由感官接觸外界,然後心裏産生分別,然後出現思想情緒的波動、變化,這是我們生活的現實。

  佛教運用形象、音聲,包括這些雕塑、畫像,以及晨鍾暮鼓等,恰恰就是調用了我們的感官渠道,由外及內,來熏陶我們的心,轉化我們的氣質。這既是佛法傳播的一種手段,也是佛教開展教育的一種藝術。佛教開展教育,開展對衆生的影響,不是抽象的,一定要有感官的接觸,有所見、有所聞,乃至有所嗅,然後把我們帶入到這種境界裏去。你在寺院裏生活,日聽晨鍾暮鼓,日見大殿佛像,日聞檀香氤氲,這是一個完整的身心轉化和熏陶的過程。“像教”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佛教所說的教化不能落空,要通過這些外在的有相的、可操作性的東西來落實。

  問:《金剛經》裏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還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比如我在拜泥菩薩,拜這個“相”,我是否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答:其實前面我已經講了,皈依外在是要引導我們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自心。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他要借助于這個外在經驗回歸到自心,他不能憑空。所以你拜佛、拜泥菩薩,在佛菩薩那邊他沒有這種需求,這是衆生的需求。佛菩薩的像在這裏起到一種符號的作用,你通過拜他或給他上香,來表達我們內心的信仰,通過表達來強化我們的信仰,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是一門教育的藝術。

  提問四:出家一般都發一個弘願,您出家的時候有沒有弘願?假如有的話,方不方便說一說?作爲住持,您在這一方淨土中,在以後的時間裏,主要想做些什麼工作?哪方面是您最看重的?

  明海法師:出家一般都要發弘願,我那時候的弘願就是要當和尚,沒有別的。當和尚不是一種願了,是一種欲望,忍耐不住的一種沖動,也不算弘願吧。

  未來要做什麼?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我們未來要做的,從當下做起。我們寺院現在一年下來,基本上師父們沒有休息,從春季開始,活動一直不停。你們剛來的時候,七天的水陸法會剛完。此前十天,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活動,在萬佛樓前展曬了一個很大的佛像,然後在那裏念《大般若經》。再過不久,我們還有一個慈善活動。平時每個周末,我們都會有一些接待活動,針對學生、企業家……社會各界的弘法活動。

  未來我們要做什麼?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寺院自身的建設,一個是爲社會的服務,包括佛法的服務、慈善等各方面的服務。我們寺院今年也成立了一個農村弘法工作部,在趙縣範圍內,師父們每個月下一次鄉,給農民、佛教徒們講法,給他們送書。最近一次是 10號, 10號我去,還會帶兩個醫生去義診。另外我們還出兩本雜志。這次要送給你們其中的一本——《禅》刊,還有一個學術年刊叫《中國禅學》。

  面對居士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說“你們要多幹、多幹、多幹”,然後我都是說“我們正在幹、正在幹、正在幹”。

  提問五:佛教對我們來說太神秘了,盡管我們身邊、周圍也有一些寺院,但是畢竟沒有深層次的接觸。在我的感覺中,佛教徒應該是用一種出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我不知道明海大和尚您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是如何把握的?

  明海法師:出世和入世是什麼意思呢?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實你出家以後在寺院,你還是要吃飯的,還是要跟社會接觸,甚至你也要依賴于社會,你還要回報社會,你離不開社會,所以出世和入世不是截然分開的。更多意義上,人們用這個詞是指一種心態吧,是不是?出世,就是一種比較能放得下的心態;入世,是一種比較汲汲于功利的心態。佛教的教義是這樣說的:你要恪盡職責,同時又能放得下,心無挂礙。

  美學家朱光潛說過一句話:“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這句話很好。意思是說,你做入世的事業,認認真真去做,同時心是自在的,不會陷溺在裏面。我現在把這句話倒過來,用來激勵自己:“以入世之精神,做出世之事業。”什麼意思呢?我所做的事情是佛教,是宗教、信仰領域的,屬于出世的事業,但是我對待它,要像世人對待他的生意、財産、事業那樣認真、那樣盡職盡責。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態度。

  提問六:怎麼理解中觀的“不著兩邊”?怎麼理解“叁輪體空”?

  明海法師:第一個問題其實剛才也講到了,就是統合,統合恰恰也是讓你把兩邊放下,你的心還有執著,就“兩邊”了。禅的方法,它是讓你在兩邊走到極限,沒有地方可走了,就能在心靈上獲得一個突破和升華,那是真正地落實在自己的心態和受用上的。“叁輪體空”講的是“布施”,是說對能施的人、所施的對象、所施的東西這叁個環節你都不要執著。

  提問七:現今的中國缺乏宗教教育,我自己的家庭也沒有宗教背景。作爲一個當代讀書人,接觸外界主要是靠知,而信仰是信的方向,所以從知到信這個過程我覺得挺難把握的。佛教所說的一些理論,感覺有貼近的地方,但是也不敢確信自己的心中有信。那麼從知到信這個轉變要怎麼把握?

  明海法師:這個過程不需要去把握,它是發生的,它會發生。信仰發生的時候,就跟春草長出來的時候一樣,停不下來的。所以現在如果你覺得你的信還沒有發生的話,你也不要著急。在佛教這裏,你有很大的余地。因爲佛教不是特別單一地強調信,它既強調信,也強調智,它是智和信的統一。信因爲智而提升。剛才我講到“皈依”,因爲智慧最後落實而超越了信,達到了信和智的統一。所以不要著急,你很正常,沒事兒。[笑,掌聲]

  提問八:怎樣才能有效地減少欲望、降低煩惱?修煉什麼樣的心法才能破我執?

  明海法師:怎樣才能減少欲望?我覺得在佛教裏是這樣的,你把你的“欲望”再無限地擴大一點。咱們的“欲望”一定是太小了,所以困擾我們。學佛,是要把“欲望”無限地再擴大,那麼這個“欲望”是什麼呢?是你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要幫助所有的衆生,這是一個大的“欲望”,佛教稱之爲“菩提心”。如果菩提心這樣一種大的“欲望”主宰了我們、在我們的心裏生起來的話,那我們是一個很幸福的人。所以你也沒有必要去減少它,你想辦法去提升它、擴充它,就好了。

  你有欲望,你一定愛自己,所有的哲學、宗教都是從這裏起步的。我們每個人都愛自己,我有欲望,別人也有欲望,我要實現我的欲望,別人是不是也要實現他的欲望呢?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如果你想要的多,那麼你多幫助別人實現他的欲望。你不想要的東西呢,別人也不想要,你不要給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宇宙的奧妙有時候就在這些簡單的地方。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欲望實現得多的話,我們就多去幫助別人,滿足他們合理的欲望,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輪子”會轉回來,你發現你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最後你就會體驗到剛才講的那種“統合”,自和他不是對立的,是統合的。所以你不要跟欲望去幹仗,[要是幹仗]那就麻煩了。

  提問九:我想談談對剛才那首詩的體會:“空手把鋤頭”,人只有空手的時候才能把握那個鋤頭;“步行騎水牛”,假如我們坐在這裏就不可能騎水牛,一定是先步行在水牛旁邊,然後才能騎水牛;“人從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是一個相對論的概念,如果我們去體驗一下,可能就是橋在水上像汽車一樣開過去,所以水是不動的,橋是動的。看上去像空話,但實際上蘊含著真理。我感覺真理就是在空話當中,是不是這樣?

  明海法師:感謝。您理解得很好,找到了體悟這個偈子的門了。是不是真的落實到我們的受用上,還要繼續用功。包括剛才這個同學所問的,我們有煩惱、有欲望,正好,就怕你沒欲望,就怕你沒煩惱。煩惱是智慧的另一面,有煩惱才會有智慧,因爲智慧就是對治煩惱的。我們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有困難、有挫折才會有成功,所以成功有時候表現爲困難和挫折。事物都是在對待之中顯現的,在對待中顯現的事物,你不要執取它的某一邊,你執取某一邊就迷失自己了。所以我們說布施和得到這是對待,但它也是同時存在的。在這種最極端的對待中有統一。沒錯,你所契入的方向是對的。

  提問十:佛教經典浩瀚無邊,比其他宗教的經典多得多,書籍的翻譯、印刷工作量很大。咱們寺院在佛法的普及上做了一些工作,像我們這樣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呢?

  明海法師:像你們這樣的嗎?拿錢來印經。

  問:翻譯和普及呢?

  答:翻譯和普及啊?那你們就要學習了,首先自己學習,然後去傳播它。現在大陸的印經事業還可以。河北佛教協會在最近的兩叁年裏印了叁種《大藏經》——《龍藏》、《大正藏》、《卍字續藏》,十幾箱一套,每年大概要印幾百套;通俗的經書也不斷在印,每天寺院不斷地贈送。這個工作會持之以恒地做。

  福建莆田廣化寺,就是學誠方丈住持的寺院,二十多年來堅持印佛經,做得很好,對推動佛法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問十一:本人能夠接受佛教的理論與思想,並且能夠以平常心過清淨寡欲的生活。但家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認爲這種心態對年輕人來說過于消極、不求上進。請問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明海法師:可能年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光是信仰,其實工作和生活的選擇也會遇到跟家裏人的矛盾,大家都不理解。這要有耐心,通過你的實際行動、通過你實際的狀態來改變他們。

  提問十二:怎樣才能擺正精進和放下、隨緣的關系?

  明海法師:我個人覺得,耕耘和播種要精進,收獲要隨緣。就是說在因地上要精進,在果上就隨緣。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精進地耕耘,收獲多少呢隨它去。事實上,你要是耕耘得好,收獲一定少不了。

  [據2008年3月22日在河北省佛學院禮堂對來自北大的企業家、學子和北大禅學社成員的演講錄音整理]

  

  

《學禅五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口頭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