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人教他,但是環境逼迫,他居然成功地逃出了這一戶人家,回到家裏面,父親說,你回來了就算成功了,你學會了一半本領了。這個東西需要教嗎?很多東西需要教嗎?今天我們很多人都在外面交學費,要上這個大學,要上那個大學;要找這個老師,要找那個老師。包括我們今天到了文殊院了,到了禅修營了,以爲鑰匙都在我們手裏面呢,以爲鑰匙都在和尚手裏面呢,其實,錯了,也許不憋你一憋,任何人講的東西就只是別人的東西,再精彩,也只是瞬間的一種熱鬧而已,不能夠變成你的受用。要怎麼樣把別人所講,把別人所體驗,把別人成功或者說失敗的經驗轉而爲自己所擁有,就是要具備一種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在哪裏?實際上就在我們真實面對問題的過程當中。你能不能夠真實面對問題?你能不能夠把這種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
所以有時候我就開玩笑,有人老在那裏問,師父,我該出家了嗎?我就問她,你想出家嗎?她說,我想。我說,想就出來。她說,但是我放不下母親。我說,放不下母親,你就好好跟母親在一起。她說,我跟母親在一起又煩惱,她成天碎碎叨叨。過了一段時間她又問我,師父,我現在該出家了嗎?我說,你想不想?她說,想。我說,想,就出來。她說,對不起,我放不下男朋友,和男朋友一起很溫馨,很快樂。我說,如果說你放不下男朋友,好好地和男朋友在一起。她說,但是我心裏面又恐慌,究竟能延續到什麼時候。有的時間,這些問題不是別人能替你回答的,這種答案也不在別人嘴裏面,往往是在自己的真實需求上,你到底需要什麼?如果不能明了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一輩子你在學些什麼呢?往往都是無的放矢。人家給你講一千道一萬,但是最後你不能抓住重點。一旦你有這種學習的精神,一旦你把這種問題當作爲自己真實的問題,好了,也許別人最呆板的一句話,也許別人不經意說出來的一個方法,對你,就成了敲門磚了;對你,就成了金鑰匙了。這個時間精彩在哪裏,精彩在你認識到了它的價值。你沒有認識到它的精彩的時候,再精彩也不精彩。當你認識到它的價值以後,也許封存在藏經樓上毫不起眼的一篇經文讓你大吃一驚。于是,你在那麼多經書的過程當中,在灰塵壓滿的經書過程當中,你能夠看到超越于生死的一種智慧,你能夠看到它金光閃閃的地方。這個世間上何處不存在金光閃閃的地方呢?我們說,頭頭是道,山河大地無非法界之身,但是,我們不感興趣而已。
說以前有個禅師啊,進入市場,看到一個屠戶在賣肉,買肉的人就在精挑細撿,這一塊不好,那一塊不好。屠戶就問他,你需要什麼嗎?“我要全部是精的。”屠戶說,我這裏的肉哪一塊不是精的呢?每一塊都是精的。禅師在旁邊沒有買肉,但是他把真正的肉買走了,他買到精肉了,開悟了。
在屠戶眼裏面,我這個肉就沒有壞肉,塊塊都是精肉。爲啥呢?因爲這是我的東西,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是我的東西,塊塊都是好東西,我要賣上最好的價錢。買肉的人呢,因爲不是自己的東西,而且,要讓自己拿錢出來,所以很吝惜啊,他要挑挑揀揀,在挑揀的人眼睛裏面,這塊也不夠精,那塊也不夠精,就沒有一塊是精肉。當我們要把自己的錢拿出去買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的錢是最美好的,而那些東西呢,每一個東西都有瑕疵。你進商場是不是這樣?買東西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小的時候,你進市場挑挑揀揀,說你賣東西,人家就說,你要忍受大家的挑揀。這是兩個市場,屠戶有屠戶的標准,買肉者有買肉者的標准。而禅師呢,在這兩個標准之間,他取了一個東西,塊塊都是精肉,哪裏都是精肉,爲啥呢?因爲屠戶有欣賞的眼光,在他的眼裏,這就是價值,這就是營生所在。
今天呢,你對這些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沒有?一旦你把它當作自己的問題,那也是精肉一塊,那也是金鑰匙,那也是敲門磚。只要你有這樣的興趣,我們不會說,這個教授講得好我們才來聽,這個農戶講得不好我不來聽。這個真理在教授手裏,這個真理不在農戶手裏。真理在哪裏?真理何處不在,何處都在。
(熱烈的掌聲,上半場開示到此結束。中間休息時,上宗下性法師帶領營員們唱起了無門慧開禅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非常感謝和尚的“若無閑事挂心頭”,春有百花秋有月,那不就是這樣嗎?心可以很小又可以很大,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情緒障礙在那裏,整個世界就完全變顔色了。是不是這樣呢?(營員答:是。)我們剛才講了兩個,一個是無常的觀念,一個是因果的觀念,也許這兩個東西我沒有正兒八經地給大家介紹,什麼叫無常,什麼叫因果。但是這些東西不需要細致去介紹,也許你正規學習的時候需要這樣去做,但是在現在,你只需要知道有這麼幾個名目,有這麼一個方向,也許就足矣。只要你有足夠的興趣,我想,講不講那個是沒有關系的,你一定會弄懂。如果說沒有興趣,再給你講什麼呢?講什麼也沒有關系。也許講什麼你都沒有聽進去,是吧?所以這個東西不用灌,這也不是灌得進去的。而是你想,你就能收攝進去;你不想,就讓它是一陣清風,輕輕地過去,就行了。
所以說,我們剛才所說,只要你把人生的問題看清楚了,把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出來,其實我們的學習能力它就具備了。這個時間面臨世間上任何事情的時候,它都可以當我們自己的老師,都可以當我們自己的善知識,這就是一個因果。佛法說,聽經聞法最主要是成就我們聽經聞法的心態,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是不是?你爲人處世其實最主要就是成就你爲人處世的心態。你的生活,你有什麼樣的心態,實際上就成就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就能夠展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樣態。這是取之于我,用之于我。關鍵在于我們自己。
第叁個觀念呢,因爲我們只有兩個鍾頭,要把它講完哈。因果,掌握了之後,對于我們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種提升,這個很有幫助。你清楚自己的所願,你清楚達成自己願景的一種正確方式、方法,那麼,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面。你只需要精勤地按照正確的方法去耕耘,人生的前景那就是無限的。你想要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想要一種什麼樣的願景,就能成就一種什麼樣的願景。我不清楚,在座的各位有什麼樣的心願,但是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一大堆夢。怎麼樣讓夢想成真呢?不僅僅是眯著眼睛做夢啊,要探索因果,探索正確的方法。佛不就是教我們覺悟嗎?覺悟的就是這層因果,把因果方法掌握了以後,人生,誰還能限製你呢?沒有人能夠限製得了你。所以說這是共下士道的核心理念。
認識因果以後,簡單的有兩個觀念。一個就是要斷惡,一個就是要修善,我們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斷惡行善過程當中。很多人已經理解了,說因果我也體驗了,我也學習了,但是,在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不能投入。所以說你講一千道一萬,它僅僅是一種知識,沒有變成我們自己的行動。于是呢,這個道理再圓滿,也是有缺陷的,不能夠真實地受用。所以說上根利智的人,見說就行,理解了善惡,我們自己在身口意的過程當中,努力地來認識,哪些是惡法,哪些是善法。然後,力爭盡快地去斷惡行善。
最近呢,我知道宗和尚在帶領大家學習《瑜珈師地論》,其實,我周末一空的時候啊,我也在網絡上跟著宗和尚學。他們說,你現在還跟著讀這些嗎?我說,讀,宗和尚是我的老師,我要好好學。內心的因果,也許一輩子你都不能窮盡。內心的因果在經典的書籍當中,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學習。因爲當你認識了,我們已經掌握了,但是,你還差得很遠,也許你越學越覺得自己的不足。當這種時候,我們才能非常努力地把自己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同樣是一個概念,同樣是一本書,但是,你今天讀明天讀後天讀,今年讀明年讀後年讀,感覺不一樣,認識的層面不一樣,我們自己身心投入的力量不一樣。所以說只要你有興趣,把我們對因果的認知落實在不斷的學習過程當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當中,認知我們自身性格的一種缺陷,認識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當中的一種寶藏,能夠認識到這種寶藏的時候呢,那你就能開發出來了。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缺陷的時候呢,你才能真正改變它。實際上萬萬千千的道理就落實在這個道理,所有的佛法到最後歸結成幾句話,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講起來簡單啊,實際上非常深刻。我們認識到沒有?這是第二種,就是共下士道的修行核心,一個理念,因果理念;兩種努力,斷惡行善,落實在自己的學修過程當中。
第叁種,共中士道的修行方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說,聲聞緣覺乘的修行方法。那就是要求出離。盡管在現實生活間,我們的人生可以越來越圓滿,金錢、名利、美女、帥哥、洋房、汽車,什麼都有。但是,我們說第一個觀念當中教大家的,要有一個放大鏡,什麼放大鏡啊?無常。拿這個無常的放大鏡來看看我們所追求的一切的一切,它還有什麼價值?盡管我們這一生,可以投入很多精力去追求這些東西,但是,到頭來,我們發現,夢幻泡影一樣,就像丟在水面上,打起一個泡,過後,啥也沒有了。
說以前有一個公主,最喜歡肥皂泡,就要求她的國王,要滿足她:“我要把肥皂泡串成串,串成項鏈,然後我要戴起來。”全國上下的人沒有辦法,最後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好,我幫你,你看上哪一個肥皂泡就抓起來,我給你串。一抓就破,一抓就破,到最後,自己對肥皂泡的希望也完全喪失掉了,我不要這個肥皂泡了。
那麼你有沒有這個智慧呢?也許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夠看透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你和那個公主啊,也差不多。你今天所追求的,也無非是肥皂泡,但是,你還想把這些串成項鏈,來裝飾自…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