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人教他,但是环境逼迫,他居然成功地逃出了这一户人家,回到家里面,父亲说,你回来了就算成功了,你学会了一半本领了。这个东西需要教吗?很多东西需要教吗?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在外面交学费,要上这个大学,要上那个大学;要找这个老师,要找那个老师。包括我们今天到了文殊院了,到了禅修营了,以为钥匙都在我们手里面呢,以为钥匙都在和尚手里面呢,其实,错了,也许不憋你一憋,任何人讲的东西就只是别人的东西,再精彩,也只是瞬间的一种热闹而已,不能够变成你的受用。要怎么样把别人所讲,把别人所体验,把别人成功或者说失败的经验转而为自己所拥有,就是要具备一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在哪里?实际上就在我们真实面对问题的过程当中。你能不能够真实面对问题?你能不能够把这种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我就开玩笑,有人老在那里问,师父,我该出家了吗?我就问她,你想出家吗?她说,我想。我说,想就出来。她说,但是我放不下母亲。我说,放不下母亲,你就好好跟母亲在一起。她说,我跟母亲在一起又烦恼,她成天碎碎叨叨。过了一段时间她又问我,师父,我现在该出家了吗?我说,你想不想?她说,想。我说,想,就出来。她说,对不起,我放不下男朋友,和男朋友一起很温馨,很快乐。我说,如果说你放不下男朋友,好好地和男朋友在一起。她说,但是我心里面又恐慌,究竟能延续到什么时候。有的时间,这些问题不是别人能替你回答的,这种答案也不在别人嘴里面,往往是在自己的真实需求上,你到底需要什么?如果不能明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一辈子你在学些什么呢?往往都是无的放矢。人家给你讲一千道一万,但是最后你不能抓住重点。一旦你有这种学习的精神,一旦你把这种问题当作为自己真实的问题,好了,也许别人最呆板的一句话,也许别人不经意说出来的一个方法,对你,就成了敲门砖了;对你,就成了金钥匙了。这个时间精彩在哪里,精彩在你认识到了它的价值。你没有认识到它的精彩的时候,再精彩也不精彩。当你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后,也许封存在藏经楼上毫不起眼的一篇经文让你大吃一惊。于是,你在那么多经书的过程当中,在灰尘压满的经书过程当中,你能够看到超越于生死的一种智慧,你能够看到它金光闪闪的地方。这个世间上何处不存在金光闪闪的地方呢?我们说,头头是道,山河大地无非法界之身,但是,我们不感兴趣而已。
说以前有个禅师啊,进入市场,看到一个屠户在卖肉,买肉的人就在精挑细捡,这一块不好,那一块不好。屠户就问他,你需要什么吗?“我要全部是精的。”屠户说,我这里的肉哪一块不是精的呢?每一块都是精的。禅师在旁边没有买肉,但是他把真正的肉买走了,他买到精肉了,开悟了。
在屠户眼里面,我这个肉就没有坏肉,块块都是精肉。为啥呢?因为这是我的东西,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是我的东西,块块都是好东西,我要卖上最好的价钱。买肉的人呢,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要让自己拿钱出来,所以很吝惜啊,他要挑挑拣拣,在挑拣的人眼睛里面,这块也不够精,那块也不够精,就没有一块是精肉。当我们要把自己的钱拿出去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的钱是最美好的,而那些东西呢,每一个东西都有瑕疵。你进商场是不是这样?买东西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小的时候,你进市场挑挑拣拣,说你卖东西,人家就说,你要忍受大家的挑拣。这是两个市场,屠户有屠户的标准,买肉者有买肉者的标准。而禅师呢,在这两个标准之间,他取了一个东西,块块都是精肉,哪里都是精肉,为啥呢?因为屠户有欣赏的眼光,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价值,这就是营生所在。
今天呢,你对这些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没有?一旦你把它当作自己的问题,那也是精肉一块,那也是金钥匙,那也是敲门砖。只要你有这样的兴趣,我们不会说,这个教授讲得好我们才来听,这个农户讲得不好我不来听。这个真理在教授手里,这个真理不在农户手里。真理在哪里?真理何处不在,何处都在。
(热烈的掌声,上半场开示到此结束。中间休息时,上宗下性法师带领营员们唱起了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非常感谢和尚的“若无闲事挂心头”,春有百花秋有月,那不就是这样吗?心可以很小又可以很大,有一个东西,有一个情绪障碍在那里,整个世界就完全变颜色了。是不是这样呢?(营员答:是。)我们刚才讲了两个,一个是无常的观念,一个是因果的观念,也许这两个东西我没有正儿八经地给大家介绍,什么叫无常,什么叫因果。但是这些东西不需要细致去介绍,也许你正规学习的时候需要这样去做,但是在现在,你只需要知道有这么几个名目,有这么一个方向,也许就足矣。只要你有足够的兴趣,我想,讲不讲那个是没有关系的,你一定会弄懂。如果说没有兴趣,再给你讲什么呢?讲什么也没有关系。也许讲什么你都没有听进去,是吧?所以这个东西不用灌,这也不是灌得进去的。而是你想,你就能收摄进去;你不想,就让它是一阵清风,轻轻地过去,就行了。
所以说,我们刚才所说,只要你把人生的问题看清楚了,把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出来,其实我们的学习能力它就具备了。这个时间面临世间上任何事情的时候,它都可以当我们自己的老师,都可以当我们自己的善知识,这就是一个因果。佛法说,听经闻法最主要是成就我们听经闻法的心态,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是不是?你为人处世其实最主要就是成就你为人处世的心态。你的生活,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实际上就成就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展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态。这是取之于我,用之于我。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第三个观念呢,因为我们只有两个钟头,要把它讲完哈。因果,掌握了之后,对于我们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提升,这个很有帮助。你清楚自己的所愿,你清楚达成自己愿景的一种正确方式、方法,那么,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面。你只需要精勤地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耕耘,人生的前景那就是无限的。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愿景,就能成就一种什么样的愿景。我不清楚,在座的各位有什么样的心愿,但是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大堆梦。怎么样让梦想成真呢?不仅仅是眯着眼睛做梦啊,要探索因果,探索正确的方法。佛不就是教我们觉悟吗?觉悟的就是这层因果,把因果方法掌握了以后,人生,谁还能限制你呢?没有人能够限制得了你。所以说这是共下士道的核心理念。
认识因果以后,简单的有两个观念。一个就是要断恶,一个就是要修善,我们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断恶行善过程当中。很多人已经理解了,说因果我也体验了,我也学习了,但是,在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不能投入。所以说你讲一千道一万,它仅仅是一种知识,没有变成我们自己的行动。于是呢,这个道理再圆满,也是有缺陷的,不能够真实地受用。所以说上根利智的人,见说就行,理解了善恶,我们自己在身口意的过程当中,努力地来认识,哪些是恶法,哪些是善法。然后,力争尽快地去断恶行善。
最近呢,我知道宗和尚在带领大家学习《瑜珈师地论》,其实,我周末一空的时候啊,我也在网络上跟着宗和尚学。他们说,你现在还跟着读这些吗?我说,读,宗和尚是我的老师,我要好好学。内心的因果,也许一辈子你都不能穷尽。内心的因果在经典的书籍当中,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因为当你认识了,我们已经掌握了,但是,你还差得很远,也许你越学越觉得自己的不足。当这种时候,我们才能非常努力地把自己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同样是一个概念,同样是一本书,但是,你今天读明天读后天读,今年读明年读后年读,感觉不一样,认识的层面不一样,我们自己身心投入的力量不一样。所以说只要你有兴趣,把我们对因果的认知落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认知我们自身性格的一种缺陷,认识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的一种宝藏,能够认识到这种宝藏的时候呢,那你就能开发出来了。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缺陷的时候呢,你才能真正改变它。实际上万万千千的道理就落实在这个道理,所有的佛法到最后归结成几句话,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讲起来简单啊,实际上非常深刻。我们认识到没有?这是第二种,就是共下士道的修行核心,一个理念,因果理念;两种努力,断恶行善,落实在自己的学修过程当中。
第三种,共中士道的修行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声闻缘觉乘的修行方法。那就是要求出离。尽管在现实生活间,我们的人生可以越来越圆满,金钱、名利、美女、帅哥、洋房、汽车,什么都有。但是,我们说第一个观念当中教大家的,要有一个放大镜,什么放大镜啊?无常。拿这个无常的放大镜来看看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一切,它还有什么价值?尽管我们这一生,可以投入很多精力去追求这些东西,但是,到头来,我们发现,梦幻泡影一样,就像丢在水面上,打起一个泡,过后,啥也没有了。
说以前有一个公主,最喜欢肥皂泡,就要求她的国王,要满足她:“我要把肥皂泡串成串,串成项链,然后我要戴起来。”全国上下的人没有办法,最后一个有智慧的大臣说,好,我帮你,你看上哪一个肥皂泡就抓起来,我给你串。一抓就破,一抓就破,到最后,自己对肥皂泡的希望也完全丧失掉了,我不要这个肥皂泡了。
那么你有没有这个智慧呢?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够看透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你和那个公主啊,也差不多。你今天所追求的,也无非是肥皂泡,但是,你还想把这些串成项链,来装饰自…
《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