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心提問,請問,清楚自己所願,探索因果,看透無常,最終覺悟都需要智慧,那麼,如何開啓自己的智慧?請問,有無循序漸進的方法?
有。剛才我已經說了,從現在開始,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哪?你現在想幹什麼呀?靈明覺照的智慧,每一個人當下都有的,問題就是認識自己靈明覺照的智慧,然後加以逐漸地擴充,這就是方法,這就是循序漸進,自覺然後能夠覺他。如果目前你都沒有把覺性開發出來的話,以後,你就艱難了。所以說今天,你是要得到一種創始性的體驗,下來以後就求啊,和尚也在,法師們也在,你要求,求一種創始性的體驗。就是今天自覺的體驗,不是很深沈的,當下就可以體驗。一旦把這種體驗了以後,回去以後就用這樣的方法,一以貫之。就可以了,不複雜,非常簡單。
41、佛教當中說的自在與生活當中說的自在有何不同?
這正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我說,你想自在啊?對,我想跳樓,我想怎麼樣。你倒是自在了,當下你可以自在了,但是,結果不一定自在,是不是?佛法就是從現在開始自在,一直到盡未來際你都可以自在。你自己自在,也能夠幫助他人自在。從始到終,從自到他,都是一貫的。于是你這種自在,它才是一種真實的自在。
42、你所說的不走彎路,就是直接出家嗎?
假如說,你認爲出家是一條直接的路,那就來出家好了,我不反對。但是,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生活樣態。走適合于你自己的路。所以我們不太鼓動盲目出家的。你知不知道你爲什麼出家呀?很多人跑來,師父,我要出家。我說你幹嘛要出家啊?我那個老婆太討厭了。我要躲他幾天。我說,你不用出家啊,出家幾天,老婆一找來,你還不是得回去,沒有辦法。所以說,不贊成這種出家。走適合于自己的路,知道吧?那就是直徑。這個問題宗和尚也講過嘛。在家、出家,因人而異,沒有一定模式。
43、如果大家都出家了,誰來爲社會做貢獻?
這就是我剛剛出家時,中學時的老師,問我,天下所有人都不結婚,都不生子,這個世間上怎麼傳宗接代?我說,你傳宗接代幹嗎?因爲傳宗接代才有很多衆生,所以,你要度他嘛。今天人人都出家,人人都圓滿了,你還要對誰貢獻呢?人人都貢獻了,是最好的方法,最圓滿最直接的方法。你還要對誰貢獻呢?這個不是脫褲子放屁嗎?多此一舉。
44、金錢、名譽、地位都不追求,那這個人的一生都來幹嘛呢?那些百萬富翁、成功人士難道全是傻瓜?
這樣問的人,也差不多了。哈哈哈哈……我們所說的,我今天給你講的幾種佛法:人生追求圓滿,假如說你喜歡,盡管按照正確的因果追求;你想什麼,都能夠滿願。我們尊重你的需求。二一個,你認爲這些不究竟,有出離的方法。所以說不管你追求什麼,我們都是尊重你的。但是,不要陷入于自己的迷宮了。不要讓自己追求什麼而陷入于什麼的痛苦當中。有的時間,往往與自己背道而馳。那就不是你所追求的了,對不對?所以說,凡是有智慧的,凡是不想當傻瓜的,你想追求什麼,盡管好好地按照正確的因果去追求。
45、以無常觀照人生,所有追求終成夢幻泡影,頗似中國老莊學說,無所作爲,然而在現實當中容易陷入消極待事,終而悲觀厭世。
佛法是積極的,你只要是陷入悲觀厭世,學岔了、學差了。佛法的追求,比任何人的追求都要大,你僅僅是追求一個人的圓滿,佛法是追求所有衆生的圓滿。你僅僅是追求暫時的享受,而佛法追求的是亘古常在的享受。你看看,這個追求難道不是更積極才能夠滿足的嗎?所以說消極待事,你在那裏睡個覺就能成佛,沒有那種事。今天當和尚越當越懶,我看那和尚也做不成。和尚,應該是比世間上任何人都要更精進。所以說你要認爲消極啊,你要看在什麼地方消極。假如說,那些不該追求的世俗名利地位,該放下的自己不放下,你認爲該積極的,老鼠洞,使勁鑽嘛,鑽不動,使勁鑽嘛,我就不信鑽不進去,一定有能鑽得進去的時候。那是不是積極?我覺得,那不是真正的積極。
46、你有博客嗎?
什麼叫博客呀?也許有吧,他們好像給我弄了幾個博客,但是,我都不知道怎麼進去。
47、是不是一定要學佛,才能覺醒?我覺得現在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那我是不是覺醒的?
不一定。有的人雖然很快樂,但是,他的快樂是盲目的。沒有覺醒的一種快樂,你的快樂是什麼呢?所以說,我曾經說過一個觀念,不管你信不信佛,其實,每一個真實地學佛的狀態,就是學覺悟的狀態。你連你自己是不是覺醒你的不知道,請問,你需不需要覺醒一下呢?你的快樂是不是覺醒,你都還在猶豫,還在疑問,還在搖擺,你是不是需要更進一步地覺醒呢?是不是需要更進一步地學佛呢?所以說有的東西不要求證于別人,如果說你真實得到當下的安心處所,當下就是!不用懷疑,直接承擔。如果說沒有這種承擔精神,一輩子都不能安心,那我看你這種快樂,也是一種虛假的快樂。
48、人生就是一張單程的車票,所謂的解脫,是從因果輪回的解脫,還是不生不滅的解脫?
不生不滅不需要你去解脫。是解脫我們自己所製造的問題,如果說你不製造問題,根本你不需要解脫。問題是我們自己製造的,解鈴還需系鈴人。
49、感恩法師,你所說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與宗喀巴大師的上、中、下士道,有何區別?
一樣的,我講的就是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天乘的佛法,聲緣乘的佛法,菩薩乘的佛法。
50、請問,有不共的下士道,不共的中士道,不共的上士道?
不共的上士道,那是與中、下二道不共。那麼下士道,你一旦學佛,一旦要共同成就,這是要共同走的。中士道也是這樣,我們今天在圓滿因果,積累資糧,你說你不圓滿這些智慧福德資糧,你能成佛嗎?不可能。你說你不認識、不出離自己的問題,你能夠解決問題,能夠成佛嗎?不可能。所以說,下士道和中士道,都是我們學佛,所要共同所學的。
51、有時,奉獻就會意味著犧牲,名利的犧牲無所謂,但是,有時,令自己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你比如,過度勞累而生病,那麼又對不起自己身體內的細胞,請問,如何去把握這個奉獻的度呢?
今天就是很多人,願不願意發菩提心啊?願意!說,來,流流汗!我們大家做點活路。流汗太累了。那你菩提心發在什麼地方呢?那你可以把身體一直保護,保護到你臨命終,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你還保護得住嗎?所以說這個身體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要把有限的生命,在有限的時光當中,把身體開發無限的價值,它才有作用。如果不然的話,你的身體養得肥肥胖胖的,養到你六七十歲的時候,估計你那個時候,也幹不成什麼事兒,燒你呀,還多花些錢財。
時間到了,下面的問題就留在這裏,請法師們幫我一個忙,請和尚幫我一個忙,阿彌陀佛。(熱烈持久的掌聲)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