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一)
上隆下蓮恩師講
弟子弘永記
在念佛道場,有的道場早上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有的道場早上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應懂得爲什麼我們念阿彌陀佛,不然人家看到我們和尚就說你們是念阿彌陀佛的。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有個理由。我們念《佛說阿彌陀經》。
我們這個道場本來就叫念佛堂,本來就是念佛宗。中國佛教有說八宗、十宗、十叁宗,念佛就算一宗。念佛宗有的又叫淨土宗,淨土不單念佛,淨土宗還有其它修法,根據的經有各各不同。從前海公老上師就給我們說:你們念佛不要光看一本《阿彌陀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都要讀。因爲《佛說阿彌陀經》很短不長,有好多問題在這裏邊沒有談,我們通常行持天天都是念誦《佛說阿彌陀經》,這叫小本阿彌陀經。淨土四經裏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大本的阿彌陀經。那本經才把阿彌陀佛的因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衆生修淨土法門如何往生,才說得清楚。
還有一本叫《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經就講的修淨土法門另外一種修法,那就是要修定,要修觀,這本經又叫《十六觀經》,裏經教我們十六種觀法,觀法入定來修。所以一開始最簡單的一個觀法就是教我們觀落日。哪個都看過太陽落山,小孩大人都看見。開始就想到落山的太陽。落山的太陽有哪點不同呢?落山的太陽顔色是紅的,太陽要落山時血紅血紅的,不像早上中午的太陽顔色是白的,射眼睛的。頭一個觀法就叫你先看落日,這就是修定的一個法門。
我曾講過《叁皈依觀初修略法》叁皈依觀就叫你觀月輪,月亮總看過,十六觀經叫你觀日輪。月輪是白的,日輪是紅的。輪就是圓的,非常簡單的形象,這就是教你初學的人,你不知道怎麼叫修定,叫你想一個最簡單的形象,圓的,這個很簡單嘛!只是一個顔色,或是白的,或是紅的。十六觀經修這個法門就叫你先觀一個紅的。這種觀法在禅定裏也叫光明觀,這是入定來修不是叫我們念佛。淨土法門不光是一個念佛,但入定來修不容易,你不要說喊你看一個圓的,你就不容易把它看成一個圓的,你試試閉眼去想想一個圓的,你真正去用過功才曉得這個不簡單,你要想成一個太陽,想成一個月亮,想成一個圓的,衆生一個最簡單的形象,不是那麼容易把它想成一個圓的。這是一個修定的方便,最簡單的修定法門。所以十六觀經教你修觀,越觀越複雜,後來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這個也叫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不光是念阿彌陀佛。十六觀經也是阿彌陀佛有十六種觀門,贊禮西方十六觀門,那個就是入定來修。十六觀經一層一層的觀法,十六種觀法,觀琉璃寶地一樣樣的觀。十六觀經你們要念一下,你才曉得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裏僅管說了,沒有把極樂世界的形象完全描繪出來,阿彌陀經只教你念佛,這是一個的修法,修觀是一個修法,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個修法,這個修法叫持名。你愛持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個就是淨土法門的一種。
淨土宗不限于念南無阿彌陀佛,按照十六觀經來修定,那樣修成就,那也是一個修法,我們雖然不能修定,十六觀經應該看看,我們不要局限于這本阿彌陀經,把視野要擴大,我們修淨土法門時要把我們的眼光放大一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我們都該看,這主要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和教我們怎樣修,而這個修行就是我們學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是稱贊念佛的名號,持名,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稱贊這個法門;《十六觀經》教我們修定;《無量壽經》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因緣願力,我們念佛往生的正修,助修說得清清楚楚,然後還有其它的經,我們平常在念的《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也算是淨土的經。我們每天上殿時要念普賢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這麼大的功德他都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給我們一個模範,說:你們修行人最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少大菩薩都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然後《楞嚴經》中的一段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講念佛。這一共叫淨土五經,我們念佛的人都該看看,在這五部經中特別稱贊念佛法門。
念佛中有兩種念,一種是我們心裏頭念,修觀想,十六觀經也叫念。這個是專門稱贊口念,口念心不念對不對呢
口念若心不念,不對。但是我們初學的人有時心念做不到,你就口念,這就是持名的法門,受持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受持這六個字,把它當咒語一樣來念,越念得多越好,持名法門是好法門,但是講究認真多念,要念得認真,要念得多。念一點你就說我是念佛宗,打不起這個招牌喔!我們什麼行也不修我們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你只念一點,奉行故事,那咋叫念佛宗呢!真正算念佛宗修行的人,一天要念十萬八萬,那才可以說是個宗。宗,就是說專門搞這一門,我們現在懶人,其它不學不修,就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也沒有念會,也沒有念好,只念一點點,然後我們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修,說我是念佛宗,這不行,這不對喔!真正念佛宗,並且念佛宗專門以持名法門要拿來解決生死問題。念一點點不行,要專一,要多念才行。當然念佛宗也說只要你誠心的念,你一輩子沒有念,只要你要死的時候你念得句十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的人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偶爾有一個,哪有那麼容易呢!你要認認真真,真正說是念佛宗,我禅也不參,教也不學,任何的其它佛事我都不做,我就一個念佛。在專門念佛,你就要多多的念才行。
那麼在關于阿彌陀佛的淨土五經中我們現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這卷經就是專門告訴我們持名念佛,念佛的名號殊勝,這個專門以持名法門引導衆生,專門受持阿彌陀佛名號。
爲什麼受持一句名號就有這麼大功德呢?說名號就包含他的功德。我們說曆史上哪一個人,比如說嶽飛,我們就想起嶽飛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說孔夫子,我們就想起孔夫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說阿彌陀佛,我們就想起阿彌陀佛有哪些功德。所以有一句話說“名以招德”,一提他這個名字就一下想起他的功德了,所以名的關系大,你提到他的名“招”就是把那個東西招集攏來。說什麼東西就想起那個東西了,說桌子就想起桌子,說板凳就想起板凳,說一句阿彌陀佛,那個阿彌陀佛包含好多功德啊!所以叫萬德洪名,功德大得很,功德多得很,提起這句名字,所有阿彌陀佛的那些功德你都一下想起,因此之故就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念時是只可以念這一句名字,這一句名字究竟包含好多功德,我們心裏要有些印象,所以老上師才教我們:你們不要光看一本小本阿彌陀經,你還看大本阿彌陀經,阿彌陀佛究竟有好大功德。
念阿彌陀佛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本來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加上“南無”二字那就不是光念名號了,加上南無二字就是我們要皈依,我們要歸投阿彌陀佛,不是光喊阿彌陀佛,而是我們要歸投阿彌陀佛。爲什麼我們要歸投阿彌陀佛呢?這有個動機,動機是什麼?動機是娑婆世界苦,有個對比,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住的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說苦多得很,你能不能忍?叫堪忍世界。娑婆世界苦得很,所以念佛的動機“娑婆最苦,西方極樂”,就要有這個觀念,首先你要曉得娑婆世界苦,佛法教你修行。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就給你先說苦谛,這個苦谛就是你現在這個世界,包括你這個人,內的身心,外的環境都是苦,修苦谛,所以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先說苦谛。我們現在哲學講宇宙觀人生觀,苦谛就是佛法的宇宙觀人生觀。但佛法說苦谛不是叫我們消極,要叫我們怎樣來解決苦這個問題,所以不是消極,但是你首先要曉得苦啊!曉得苦才是你修行的動機,你才曉得你要求解脫,所以這八個字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要緊的“娑婆最苦,西方極樂”這個娑婆世界苦不堪言,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另外給你指個地方,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就一點苦也沒有,鮮明的對比。讓你怎麼樣呢?讓你心裏頭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厭離,厭離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從各方面觀察它歸根結底都是苦,不但苦是苦,樂是苦、不苦不樂也是苦,先就把這個環境認識到,然後才給你指向一個目的的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一對比,這就是兩個字“欣、厭”。厭:討厭,欣:歡喜。修你那個思想上一個欣,一個厭,厭:厭離娑婆世界這個生死苦海,然後就要欣。欣:希望,需求,需求極樂世界。佛法裏修行動機都是欣與厭,就修禅定也是有欣與厭,我們因爲討厭欲界,欲界這個環境太撇了,于是乎我們就修色界的禅定,修禅定一般都有欣與厭,對于這個低的東西我討厭了,然後要追求一個高級的,衆生在欲界住慣了,沒有覺得這個欲界有多壞,修行的人修禅定的首先都要修這個,不是說出叁界,就是在叁界中轉的人修禅定都要修這個欣跟厭。下界就是苦不好,上界好,這樣他才能得色界的禅定,這個欲界,四禅天,四空天,九有,就是一個低級的,叫粗、苦、障。是苦、粗糙的、又是重重的障礙;上界是靜、妙、離,那個地方就沒有苦,苦就熄滅了,出離了,就微妙了。修叁界內的禅定都離不掉這個修法,要丟掉一邊,要趨向一邊,有個取舍,現在說的奔頭。一般修禅定都要有一欣一厭,討厭這頭才奔那頭,才修得起那個定。所以不單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采取了我們修禅定走慣了的老路,就是叫你一欣一厭,一個你厭這個娑婆世界,一個你要羨慕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你才能入定。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後也要得念佛叁昧,這是一個修定的方法,不是光口頭唱。因爲有些人心粗他不懂得修定,沒有辦法只有先給他說口頭念,口頭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隨便哪個都念得來,街上那些人都念得來。這是說這個法門最好修。從前念佛宗的祖師就把這個法門跟其它法門劃一個界限,就說念佛法門叫“易行道”——這個道容易行。除了這…
《阿彌陀經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