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二)
下面說“發本神通”發揮你本來具足的神通。密宗就是要講神通,徹悟禅師說你念得一句阿彌陀佛,就能發揮你本來具足的神通,因爲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成佛就有無量的神通,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你本來的佛的神通發揮起來,就把你埋藏起的神通力量發動起來,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那個機關打開。“一句彌陀,一大藏密,發本神通,具大威力”:什麼煩惱都能戰勝,什麼違緣都能戰勝。講密法就要講“具大威力”。念《大威德》西藏的密法所有密法歸總起來就是大威德。淨慈寺、昭覺寺、清定法師,所有海公上師系統的道場都要修這個大威德,大威德就是佛的威德。把你本具的那個佛性功能全部發揮出來了就是大威德。你們在昭覺寺看到沒有,大威德那尊菩薩不慈悲得很,青面獠牙樣子很嚇人,大威德爲什麼那麼歪(四川話:厲害)?降你的魔。什麼是你的魔?煩惱就是你的魔。大威德青面獠牙就是嚇人得很,有的地方不讓人看,雍和宮那些佛像遮著不讓人看,因爲你不懂,你說哪有那麼嚇人的菩薩,多大的學者都拿給這個嚇退了,說:“菩薩都是慈悲喜舍,密宗的菩薩那麼嚇人。”嚇人有另外的作用:降魔,降伏你的煩惱。你膽小,那個佛像都不敢看。徹悟禅師說,發揮你本具的神通。修密法講神通,你念阿彌陀佛把你埋藏的本具佛性給你發動起來,把你的本具神通發動了,你就有很大的威力,“發本神通,具大威力”,這就是大威德。阿彌陀佛就是大威德,阿彌陀佛沒有威德怎麼這麼輕松容易就把這麼多衆生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呢?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老實念佛,不然不行。一會想修禅宗一會想密宗,一會這個宗那個宗,那就修不好,所以念佛先要把這點除了,念佛的人不要東想西想,東想西想咋入念佛叁昧呢?
你假使念阿彌陀佛,信又不能專、願又不能切,那就不行。“一句彌陀,要在願切”,硬是要切,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隨便你喊我走哪裏我都不去,我只走這一條路,這才叫願切,東想西想就不叫願切,“一句彌陀,要在願切”心要懇切,要像我們想出家那個時候內心很懇切。那些姑娘要來出家,我給她說出家很苦,她說再苦我都不怕”。
“寸心如焚,雙目如血”切到啥程度才算切?切到心如火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心急如焚,心如被火燒,如小娃娃在街上找不到媽,心急如火燒,找阿彌陀佛也要那麼著急“寸心如焚”。“雙目如血”:眼睛就像要流血,這才叫切。心切得很,要願,念佛法門第二個柱子。願要切,不要倒願不願:阿彌陀佛那兒去也可以,或者藥師佛那兒去也可以,其實千佛萬佛都是一樣,但你如果不轉念一佛,心入不到定,集中不起精力。本來看穿千佛萬佛都是佛,東方西方都是淨土,但是爲了要使你這個凡夫把你那散亂心收起歸在一處,所以說你一定要趨向西方,一定要念阿彌陀佛,不要今天念西方佛,明天念北方佛,後天念南方佛,到處跑不行。念西方佛就念西方佛,就走這條路,一門深入。願要切。
光發了願,你要做,這個念佛法門,叫行。信願行,光願去又不念佛咋起作用,就要老老實實的念,既然修念佛法門就要老老實實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專念一句就頂千萬句,念得不專,就要念得多。“一句彌陀,要在行專”:行門,念佛的時候就是行門,出家人修行修行,行:heng,heng當名詞講,修的那個行門有修頭陀行,念佛宗的人念佛就是你的行門,行門你要專,不要東一頭西一頭,不要不會念佛又不念,就是要念,老老實實的念,叫老實念佛。怎樣才叫老實念佛?我們什麼事都不做光是念佛辦不到,要心念,所以這個法門就是好,隨便你在做什麼事,走路也可以念,主要在“單提一念,斬斷萬緣”,這叫“行專”,專門把這個念頭提起,其它那些不去想。不要一會想到東去西去、哪個約我、會我,我還想做什麼什麼…..你念佛的時候那些統統放下,單提一念,就單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只有這個念頭,然後“斬斷萬緣”,把你東想西想亂想的心快刀斬亂麻,“一邊去亂,我在念佛!比任何都重要任何那些妄想都給我去!”這樣就成了至高無上的修行,你能“斬斷萬緣”,談何容易啊!我們修行就是心頭的萬緣多得很,萬緣就是我們心頭想的這樣那樣數不清的數不清的想孔,那樣你修禅定不行,參禅不行,修密宗也不行,修行主要就是“單提一念,斬斷萬緣”。修其它的還得“單提一念,斬斷萬緣”,你修什麼就把那個東西死死逮住不放,不要東向西向,東張西望,所以要在“行專”。專心做那個事,你寫字要專心的寫,做作業要專心的做,不專心做不好嘛。要念阿彌陀佛的要專心念,不要邊念阿彌陀佛邊打妄想那就不好了。
所以念佛法門跟你說了,有如此如此好,但是給你提了這叁條要求:第一要信,信要“信得深”,不是漂皮的信(四川話:表面上的信)。我是佛弟子,我咋不信呢?我都喊你們念阿彌陀佛,沒有“信深”不對。再一個對這個法門沒有信得深,沒有相信念阿彌陀佛。我給你們同學們說,我發心念佛,我十叁歲的時候看到一部書《徑中徑又徑》,現在佛經流通處沒有這個書,沒有這個書流通。啥叫徑中徑又徑?徑就是捷徑,捷路,直徑的徑,那個書叫《徑中徑又徑》,捷路中的還捷路,最捷徑。也就是我們說的念佛宗,易行道。一點不難走,一下就走到了,不費力,捷徑中的捷徑,那個書是稱贊念佛宗,有十大科。那是我小時候接觸的佛法,在看此書前我看過印光大師的書,還沒有弄動,看《徑中徑又徑》這個書從十個方面來說這個問題,這個把我弄動了。
學佛的人還是要跟他說得容易點,說得不容易說得如何如何的難,難于上青天,我也就不敢說學佛的話,就是那個《徑中徑又徑》這個東西是容易之中又容易的容易,這個就把我說動了,既然如此容易成佛,我何不成佛去也!從那時候我才堅決學佛。那部書給我講清楚了念佛法門如何的出生死,如何的殊勝,比任何法門都好學,一定學得到手,一定會成功,把這個話給我說清楚了。我現在要找那個書出來印給大家就是說明這個問題,就是說明念佛往生決定可靠容易得很,你把這個事說困難了,發不起心的人就嚇退了,把這個事說得如此容易,把這些人就鼓動起來了。所以念佛宗的祖師提出,念佛宗在全部佛法中是易行道,一定能成就,一定有收獲,並且非常容易。說得容易,但回頭來就給你說了叁個條件——信願行,具備這叁個東西,信要深、願要切、行要專,我們大家都是念佛堂的出家人,這是我們的本宗,這個本宗對我們的要求是什麼?就是信深願切念要專,然後才走念佛法門這條路。
這叁個偈子記得不?今天就把這個法門的殊勝對我們的要求,跟同學們先概括的說一說,然後我們講這個經的文,要學這個法門。我們要學佛戒定慧叁學叁支足一個也缺不得,佛法就是說戒定慧,念佛宗就是戒定慧,念佛法門不是沒有戒定慧,念佛法門就是戒定慧叁個條件離不得,要行持念佛法門,信願行叁支足缺一不可,這就叫緣生法,這就叫因緣條件。要念佛要得到成就,必須有信願行這叁個因緣;要學佛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戒定慧這叁個因緣,這個就是佛教的科學,哪些東西是哪些東西構造的,佛法就是戒定慧構造的,念佛成佛就是信願行構造的,這個就科學。
正講這個經,講這個經我根據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是解放後第一屆中國佛協的會長,愛國高僧,是上海龍華寺的方丈,明旸法師的師父,這個講義內容很廣,不可能跟大家講完,不過我就根據他老人家的講義來講,他的講義是根據念佛宗的祖師蕅益大師寫的,對于彌陀經做了扼要的解釋,他的文並不繁,但是個文言文,意思很深,所以圓瑛法師把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作爲根據來講這個書,又寫了這個講義,是《彌陀要解》的講義,我根據他的講義講的。
開始講經的方式,大家要曉得一點,天臺宗講經先有五個提綱,叫“五重玄義”,這是天臺宗講經的方式,是講經前的五個提綱,玄義就是玄妙的意思,經裏有的玄妙的義理先跟大家講一講,然後再講經的文字,叫五重玄義,曉得這個名字。什麼叫五重玄義?是天臺宗講經的方式,有五個大方向先給大家講。
第一釋名、解釋經的名字,爲什麼這個經叫《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名字是什麼意思,《佛說阿彌陀經》,叫經題。一個經有一個經的題。《妙法蓮華經》是妙法蓮華經的題目,《佛說阿彌陀經》是這本經的題目。要把經題講一講,經的題目有七種方式,這不說了。這個經的題目是單人立題,只說人,爲什麼只說人?“佛說阿彌陀經”佛:就是娑婆世界的佛,阿彌陀是極樂世界的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來說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有哪些功德,這是經中有這兩個人,很少地方把佛說成是人,佛也是人,是大覺悟的人。我們也是人,我們沒有覺悟,是凡夫,說經的是釋迦佛,《佛說阿彌陀經》實際上還是說的法,就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勸我們起信心,念佛往生。實際上是法,佛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你們這些凡夫,你們不曉得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悲心跟你們介紹說你們要想出生死,這裏有個大靠山,所以佛說經的都是法,不過題目提出這麼兩位大人,能夠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了不得的人。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要來說?因爲佛的悲心願力要度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衆生不好度,你們念般若經,般若經開始釋迦牟尼佛說大般若經十方世界的佛都派人來問訊,來給佛致敬,都要問佛:衆生易度不?衆生不好度,衆生的事不好辦,但是衆生難度佛還是要度,出于佛的悲心願力。佛爲什麼要成佛?爲什麼能成佛?就是由于他的悲心跟願力。那些阿羅漢爲什麼不成佛?他自己入了涅槃,他自己受涅槃樂也不度衆生,管你們衆生受苦不受苦。佛就不贊成這種人,所以佛在法華經說這些人要不得,焦芽敗種,像倉裏的谷子火…
《阿彌陀經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