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隆蓮法師關于佛教與作家的對話

  隆蓮法師關于佛教與作家的對話

  作家:佛教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

  隆蓮:佛教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是不是這個世界除了物質就沒有別的存在了?

  作家:那你認爲有沒有呢?

  隆蓮:有。我認爲有。所以我不是唯物主義。

  作家:是什麼呢?

  隆蓮:靈魂,精神。

  作家:它們獨立地存在嗎?

  隆蓮:人死神不滅,是佛教的理論基礎。這個神,是指的精神。

  作家:佛教的目的是什麼呢?

  隆蓮:勸人爲善,不做惡事。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少欲望少煩惱,胸襟開闊。其目的是使人們轉迷成悟,獲得真正的快樂。

  作家:這話怎麼講?

  隆蓮:意思是說,神鬼也不是永遠的神鬼。神如果當得不好,就會下臺,變成人或者鬼。神鬼都沒有逃出生死輪回。前因變了,後果就會變,一切皆是無常。

  作家:如果說神鬼都是衆生的話,那佛教就是無神倫了?

  隆蓮:從根本上講,佛教是無神論。

  作家:但一般的老百姓拜佛時,往往把佛和菩薩當做萬能的神來求拜。你對這怎麼看?

  隆蓮:的確如此。一般老百姓往往混淆了佛教與民間風俗及迷信活動,把它們混在了一起。但佛教的教義始終認爲沒有主宰一切的神,一切因緣而生,行善就吉,作惡就凶。

  作家:據我所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叁大宗教都追求順從忍讓、自我犧牲、行善贖罪,以追求來世的幸福。你認爲有來世嗎?

  隆蓮:這個東西,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無。報紙上曾有過這方面的報道,說某某人被某死者附體,我想那就是轉世。過去的古書上也有記載。《左傳》中就記載了有一個叫彭生的人,轉世變成了一頭豬,“人立而啼”。轉世不一定變人。

  作家:那你個人呢?相信有來世嗎?

  隆蓮:我們佛教徒都是相信有來世的,也有過去世。這叁者之間(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以因果關系相互依存的,此世行善,彼世就會有幸福。我想這不無好處。相信有來世,可以對人起到警醒作用,不要做壞事,做了壞事來世要遭報應。

  作家:佛教在我們國家傳播得最爲廣泛,如果整個民族單方面提倡揚善、順從和忍讓,會不會因此變得軟弱?

  隆蓮:佛教所提倡的忍讓順從,主要是指對自己內心的榮辱苦樂的態度,不計較不煩惱。當我們面對公共權益和國家利益時,是不應當軟弱的。比如當侵略者入侵國土時,我們就應當奮起抗暴,舍身護法。因爲侵略行爲本身就是違背佛法的。當然,我們首先是呼籲和平,呼籲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夠以殺盜爲戒,以慈悲爲懷。所以我們經常召開祈禱和平的法會。

  作家:現在信佛的人多還是解放前多?

  隆蓮:看怎麼說。解放前出家的人多,現在做居士的人多。做居士的總要給廟裏一些香火錢。而過去窮人多,走投無路時往往就入山門。自己都吃不飽,哪來香火錢呢?現在生活好了,所以做居士的就要多一些了。

  作家:可我覺得許多信佛的人並不是真正地出于信仰,而是爲了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比如生病了,希望菩薩保佑趕快恢複健康;做生意了,希望菩薩保佑發財;高考了,希望菩薩保佑能順利考上,等等。你對這樣一些人怎麼看?

  隆蓮:很多人燒香磕頭,並不是真正地學佛信佛,這我也知道。真正出于信仰和喜歡而學佛的,是少數。這很正常,也不是什麼壞事。他們燒香拜佛,心裏總是虔誠的,總是出于對佛菩薩的信賴。他們雖然不懂佛法,但至少懂得一些因果報應、行善積德的道理。這樣對于他們的行爲,總是有一些善的引導,有一些警醒的作用。

  作家:我通常在書上和影視上,看到一些信徒燒香念經時,有的是說“求佛祖保佑”,有的是說“求菩薩保佑”,佛和菩薩有沒有什麼不同?

  隆蓮:佛和菩薩是不同的。准確地說,佛是指佛祖,即釋迦牟尼。在印度佛教裏,只有佛祖才是至尊的信仰對象。過去小乘教認爲只有釋迦可以成佛。後來大乘教認爲叁世十方有無量無數的佛,提出了“菩薩”的名稱,把它作爲成佛的准備。

  作家:就是說,菩薩比佛要抵一等級?

  隆蓮:通俗的講是這樣的。有一種說法認爲,佛是自己覺悟後又覺悟他人,而菩薩只是自己覺悟。不過現在已經不這麼看了,在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最有地位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作家:佛教在我國經曆了積極入世和消極避世的變化。到了近代,太虛法師又提出了“人間佛教”,主張積極入世。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隆蓮:我是贊同太虛法師的主張的。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意思就是說佛教不能脫離社會,脫離了社會反而不能修練成佛。我覺得我們與其號召人們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不如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

  作家:就是說,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

  隆蓮:但佛教與現實社會又要保持距離,不保持距離的話,就不能很好地持戒修行。所以我以爲,出世、入世關鍵是把握分寸。出世複入世,一切以發揚佛教的根本精神爲基准。比如我們佛教所提倡的自我犧牲、勸人爲善,就很符合現在這個時代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就沒有必要消極避世。

  作家:你對雷鋒、孔繁森這樣的人怎麼看?

  隆蓮:我認爲他們就是菩薩。他們做的就是菩薩做的事。

  作家:我從書上看到介紹說,密宗是外來的,在中國影響不大,您是修的密宗嗎?

  隆蓮:最初我發心學佛時,受外婆的影響,學的是淨土宗。後來出家,皈依的師父昌圓法師也是淨土宗。但40年代時,往來成都講經的大法師多爲密宗,我也就慢慢地傾向于密宗了。

  作家:密宗有什麼特點?

  隆蓮:密宗比較注重儀軌,講究修持、念咒……其實各個宗之間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密宗的有些咒其他宗也在念,它宗之弘揚淨土者也相當普遍。它們不是對立的。

  作家:就是說,您認爲是什麼宗並不重要?

  隆蓮:長一宗專一宗是必要的,但其他的經書也應當看,廣采博收,誰有學問就向誰學,不挂哪個的牌子。關鍵是學習根本精神。

  作家:可我聽說一些佛教宗派還是很對立的,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隆蓮:我認爲佛法是一味的,不應當分宗立派。當初佛說法時就只有一味,止惡揚善、普度衆生。燒火就那麼幾塊柴,還分什麼宗立什麼派?

  關于佛教中的女性

  作家:爲何寺廟中和尚廟多尼姑庵少?並且和尚廟的香火比後者更旺?比丘(和尚)也比比丘尼(尼姑)有錢?我看到信佛的大多是女人,可她們還是願意把香火錢給和尚。可不可以這樣說,佛教裏也同樣存在著男尊女卑?

  隆蓮:和尚廟多嘛是因爲和尚多。男人想出家就出家,比女人有自主權。和尚多了自然廟就多,就大。有些信徒喜歡到大廟子去燒香。這沒什麼。

  作家:但我還是覺得,佛教中存在著男尊女卑。比如比丘出家受戒只須一次,比丘尼就得受二次。還有,比丘尼的戒律也比比丘要多得多,對吧?

  隆蓮:是的。比丘尼出家,要先由比丘尼傳戒,然後再由比丘傳戒。即所謂的二部僧戒。說到戒律,的確是比丘尼多。比丘250條,比丘尼348條,多98條。

  作家:能舉個例嗎?哪些戒律是比丘尼獨有的?

  隆蓮:(笑)這不能告訴你。因爲你不是出家人。

  作家:佛祖說衆生平等,即所有的生命都平等,那人就更應當平等了。可比丘和比丘尼爲何不平等呢?

  隆蓮:說到平等,我認爲人生來是平等的,從生命的意義上說是平等的。但人活在這個世上,要絕對平等卻是不可能的。這很簡單,有人走在前面,有人就得走在後面;有人坐在上面,有人就得坐在下面。總不可能大家都跑上去坐。對不對?

  作家:既然是這樣,女性出家修行是不是比男性更艱難、更不容易?

  隆蓮:這是肯定的。當初釋迦牟尼是不願意讓女人出家的。佛祖認爲女人有5障……

  作家:有哪5障?

  隆蓮:這我也不大清楚,要查一下書。我們比丘尼的始祖,也就是佛祖的姨媽大愛道,當初堅決要求出家。佛祖就說,如果你一定要出家,就必須遵守“八敬法”,即對比丘懷有敬意,遵守八項特殊的戒律。這樣將來才不致毀滅佛法。大愛道爲了出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佛祖就專門爲大愛道修建了一座廟,這也就是我們愛道堂名稱的來曆。既然是先有比丘後有比丘尼,有些現象也就好解釋了。

  作家:女人學佛這麼難,可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信佛的女人卻比男人多。爲什麼?

  隆蓮:女人苦。人追求幸福的動機,是從苦出發的。女人生活苦、內心也苦,就渴望通過信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再一個就是女人弱,她們對自己不自信,總希望借助于他人的保護,尋找依靠。同時女人更善良,樂善好施,與佛法親近。

  作家:我查了一下佛教詞典,關于女人的五障,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法華經》說的五障是“欺爲信障,怠爲進障,嗔爲念障,恨爲定障,怨爲慧障。”可我覺得這些“障”並不是女人所特有的,欺騙、懶惰、嫉妒等等,男人也一樣有。

  隆蓮:當然,人都是有弱點的,所以才需要學佛修行。把“五障”歸爲女人,可能是女人在這些方面更弱一些,更需要注意。

  作家:關于八敬法,我也查了書,非常不公平。比如第一條,百歲的比丘尼見了剛受戒的比丘都要行禮。

  隆蓮:只要他真的有道行,戒行精進,年齡不是問題。

  作家:可是並沒有這個前提。

  隆蓮:過去小乘教認爲女人不能成佛,到大乘教才有了改變。《法華經》上說,龍女八歲就成佛了,她把自己最心愛的珠子獻了出來,就立即成了佛。

  作家:但她成了佛,就變成男的了。

  隆蓮:是的。……佛教中的男女確有一個高下之分,這樣僧團內部才能穩定。其實在別的宗教中也一樣,比如基督…

《隆蓮法師關于佛教與作家的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別解脫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