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隆莲法师关于佛教与作家的对话

  隆莲法师关于佛教与作家的对话

  作家:佛教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隆莲:佛教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是不是这个世界除了物质就没有别的存在了?

  作家:那你认为有没有呢?

  隆莲:有。我认为有。所以我不是唯物主义。

  作家:是什么呢?

  隆莲:灵魂,精神。

  作家:它们独立地存在吗?

  隆莲:人死神不灭,是佛教的理论基础。这个神,是指的精神。

  作家: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呢?

  隆莲:劝人为善,不做恶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少欲望少烦恼,胸襟开阔。其目的是使人们转迷成悟,获得真正的快乐。

  作家:这话怎么讲?

  隆莲:意思是说,神鬼也不是永远的神鬼。神如果当得不好,就会下台,变成人或者鬼。神鬼都没有逃出生死轮回。前因变了,后果就会变,一切皆是无常。

  作家:如果说神鬼都是众生的话,那佛教就是无神伦了?

  隆莲:从根本上讲,佛教是无神论。

  作家:但一般的老百姓拜佛时,往往把佛和菩萨当做万能的神来求拜。你对这怎么看?

  隆莲:的确如此。一般老百姓往往混淆了佛教与民间风俗及迷信活动,把它们混在了一起。但佛教的教义始终认为没有主宰一切的神,一切因缘而生,行善就吉,作恶就凶。

  作家:据我所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追求顺从忍让、自我牺牲、行善赎罪,以追求来世的幸福。你认为有来世吗?

  隆莲:这个东西,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无。报纸上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说某某人被某死者附体,我想那就是转世。过去的古书上也有记载。《左传》中就记载了有一个叫彭生的人,转世变成了一头猪,“人立而啼”。转世不一定变人。

  作家:那你个人呢?相信有来世吗?

  隆莲:我们佛教徒都是相信有来世的,也有过去世。这三者之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以因果关系相互依存的,此世行善,彼世就会有幸福。我想这不无好处。相信有来世,可以对人起到警醒作用,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来世要遭报应。

  作家:佛教在我们国家传播得最为广泛,如果整个民族单方面提倡扬善、顺从和忍让,会不会因此变得软弱?

  隆莲:佛教所提倡的忍让顺从,主要是指对自己内心的荣辱苦乐的态度,不计较不烦恼。当我们面对公共权益和国家利益时,是不应当软弱的。比如当侵略者入侵国土时,我们就应当奋起抗暴,舍身护法。因为侵略行为本身就是违背佛法的。当然,我们首先是呼吁和平,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以杀盗为戒,以慈悲为怀。所以我们经常召开祈祷和平的法会。

  作家:现在信佛的人多还是解放前多?

  隆莲:看怎么说。解放前出家的人多,现在做居士的人多。做居士的总要给庙里一些香火钱。而过去穷人多,走投无路时往往就入山门。自己都吃不饱,哪来香火钱呢?现在生活好了,所以做居士的就要多一些了。

  作家:可我觉得许多信佛的人并不是真正地出于信仰,而是为了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比如生病了,希望菩萨保佑赶快恢复健康;做生意了,希望菩萨保佑发财;高考了,希望菩萨保佑能顺利考上,等等。你对这样一些人怎么看?

  隆莲:很多人烧香磕头,并不是真正地学佛信佛,这我也知道。真正出于信仰和喜欢而学佛的,是少数。这很正常,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们烧香拜佛,心里总是虔诚的,总是出于对佛菩萨的信赖。他们虽然不懂佛法,但至少懂得一些因果报应、行善积德的道理。这样对于他们的行为,总是有一些善的引导,有一些警醒的作用。

  作家:我通常在书上和影视上,看到一些信徒烧香念经时,有的是说“求佛祖保佑”,有的是说“求菩萨保佑”,佛和菩萨有没有什么不同?

  隆莲:佛和菩萨是不同的。准确地说,佛是指佛祖,即释迦牟尼。在印度佛教里,只有佛祖才是至尊的信仰对象。过去小乘教认为只有释迦可以成佛。后来大乘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量无数的佛,提出了“菩萨”的名称,把它作为成佛的准备。

  作家:就是说,菩萨比佛要抵一等级?

  隆莲:通俗的讲是这样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是自己觉悟后又觉悟他人,而菩萨只是自己觉悟。不过现在已经不这么看了,在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最有地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了。

  作家:佛教在我国经历了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变化。到了近代,太虚法师又提出了“人间佛教”,主张积极入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隆莲:我是赞同太虚法师的主张的。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意思就是说佛教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了社会反而不能修练成佛。我觉得我们与其号召人们到极乐世界去成佛,不如在现实世界弘扬佛教,弘扬人间净土。

  作家:就是说,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隆莲:但佛教与现实社会又要保持距离,不保持距离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持戒修行。所以我以为,出世、入世关键是把握分寸。出世复入世,一切以发扬佛教的根本精神为基准。比如我们佛教所提倡的自我牺牲、劝人为善,就很符合现在这个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就没有必要消极避世。

  作家:你对雷锋、孔繁森这样的人怎么看?

  隆莲:我认为他们就是菩萨。他们做的就是菩萨做的事。

  作家:我从书上看到介绍说,密宗是外来的,在中国影响不大,您是修的密宗吗?

  隆莲:最初我发心学佛时,受外婆的影响,学的是净土宗。后来出家,皈依的师父昌圆法师也是净土宗。但40年代时,往来成都讲经的大法师多为密宗,我也就慢慢地倾向于密宗了。

  作家:密宗有什么特点?

  隆莲:密宗比较注重仪轨,讲究修持、念咒……其实各个宗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密宗的有些咒其他宗也在念,它宗之弘扬净土者也相当普遍。它们不是对立的。

  作家:就是说,您认为是什么宗并不重要?

  隆莲:长一宗专一宗是必要的,但其他的经书也应当看,广采博收,谁有学问就向谁学,不挂哪个的牌子。关键是学习根本精神。

  作家:可我听说一些佛教宗派还是很对立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隆莲:我认为佛法是一味的,不应当分宗立派。当初佛说法时就只有一味,止恶扬善、普度众生。烧火就那么几块柴,还分什么宗立什么派?

  关于佛教中的女性

  作家:为何寺庙中和尚庙多尼姑庵少?并且和尚庙的香火比后者更旺?比丘(和尚)也比比丘尼(尼姑)有钱?我看到信佛的大多是女人,可她们还是愿意把香火钱给和尚。可不可以这样说,佛教里也同样存在着男尊女卑?

  隆莲:和尚庙多嘛是因为和尚多。男人想出家就出家,比女人有自主权。和尚多了自然庙就多,就大。有些信徒喜欢到大庙子去烧香。这没什么。

  作家:但我还是觉得,佛教中存在着男尊女卑。比如比丘出家受戒只须一次,比丘尼就得受二次。还有,比丘尼的戒律也比比丘要多得多,对吧?

  隆莲:是的。比丘尼出家,要先由比丘尼传戒,然后再由比丘传戒。即所谓的二部僧戒。说到戒律,的确是比丘尼多。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多98条。

  作家:能举个例吗?哪些戒律是比丘尼独有的?

  隆莲:(笑)这不能告诉你。因为你不是出家人。

  作家:佛祖说众生平等,即所有的生命都平等,那人就更应当平等了。可比丘和比丘尼为何不平等呢?

  隆莲:说到平等,我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是平等的。但人活在这个世上,要绝对平等却是不可能的。这很简单,有人走在前面,有人就得走在后面;有人坐在上面,有人就得坐在下面。总不可能大家都跑上去坐。对不对?

  作家:既然是这样,女性出家修行是不是比男性更艰难、更不容易?

  隆莲:这是肯定的。当初释迦牟尼是不愿意让女人出家的。佛祖认为女人有5障……

  作家:有哪5障?

  隆莲:这我也不大清楚,要查一下书。我们比丘尼的始祖,也就是佛祖的姨妈大爱道,当初坚决要求出家。佛祖就说,如果你一定要出家,就必须遵守“八敬法”,即对比丘怀有敬意,遵守八项特殊的戒律。这样将来才不致毁灭佛法。大爱道为了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佛祖就专门为大爱道修建了一座庙,这也就是我们爱道堂名称的来历。既然是先有比丘后有比丘尼,有些现象也就好解释了。

  作家:女人学佛这么难,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信佛的女人却比男人多。为什么?

  隆莲:女人苦。人追求幸福的动机,是从苦出发的。女人生活苦、内心也苦,就渴望通过信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一个就是女人弱,她们对自己不自信,总希望借助于他人的保护,寻找依靠。同时女人更善良,乐善好施,与佛法亲近。

  作家:我查了一下佛教词典,关于女人的五障,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法华经》说的五障是“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可我觉得这些“障”并不是女人所特有的,欺骗、懒惰、嫉妒等等,男人也一样有。

  隆莲:当然,人都是有弱点的,所以才需要学佛修行。把“五障”归为女人,可能是女人在这些方面更弱一些,更需要注意。

  作家:关于八敬法,我也查了书,非常不公平。比如第一条,百岁的比丘尼见了刚受戒的比丘都要行礼。

  隆莲:只要他真的有道行,戒行精进,年龄不是问题。

  作家:可是并没有这个前提。

  隆莲:过去小乘教认为女人不能成佛,到大乘教才有了改变。《法华经》上说,龙女八岁就成佛了,她把自己最心爱的珠子献了出来,就立即成了佛。

  作家:但她成了佛,就变成男的了。

  隆莲:是的。……佛教中的男女确有一个高下之分,这样僧团内部才能稳定。其实在别的宗教中也一样,比如基督…

《隆莲法师关于佛教与作家的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别解脱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