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何所作
正作之時亦如前 能作於彼何所作
謂此是彼能作者 此中何法相聯屬
如是悉由他自在 非由己力能主宰
於諸一切如幻法 如是知己無嗔恚
若爾以誰遮邏誰 今爲遮止亦非理
依此能斷諸苦流 是所許故理無違
是故不論怨與親 若見行於非理事
謂由如是因緣生 如是思維獲安樂
若自所求悉成就 痛苦是何人所欲
於諸有情任何時 悉應不生諸苦事
有情有時偶不慎 辄以尖扡自戳傷
或爲欲求財色等 思慕傍徨而絕食
若人被詛或投岩 或服毒物諸不宜
以如是等非福行 而於自身作損害
若爲煩惱自在時 不恤殺自所愛身
若時彼等於他身 何能顧恤不損惱
如是煩惱生起時 能殺自身無顧恤
於彼從未生大悲 但生煩惱何其愚
若於他人作損惱 凡愚自性本如是
於彼生嗔不應理 如嗔於火燃燒性
若彼有情性決定 偶然生起此過失
於彼亦不應生嗔 如嗔虛空聚煙雲
於杖等事起嗔恚 若嗔於彼投杖者
彼亦由於嗔恚逼 二者之中應責嗔
由我昔於諸有情 曾作如斯損害事
故應有情受害者 於我如是作損惱
由他兵仗及我身 二者共爲生苦因
若由他仗我身出 二者之中何所嗔
人身苦聚如瘡疱 偶一觸之痛難忍
貪愛愚盲自取之 於彼損惱當咎誰
愚夫於苦非所欲 而於苦因常貪慕
咎由自取受其害 何能嗔恚責他人
譬如地獄諸邏卒 亦如刀山劍葉林
皆由自業之所生 當於何人生嗔恨
由我先業所招感 遇諸有情爲我害
彼若因此墮地獄 得非由我令顛墜
由依彼等修忍辱 令我衆罪得祛除
由我彼等墜地獄 長劫沈輪受諸苦
是我於彼作損害 彼等鹹皆饒益我
雲何作是顛倒行 於彼悖忤生嗔恚
若我意樂有功德 何能墮於地獄中
若我於己善防護 於彼有何福可生
若以損害爲酬答 即於彼不能防護
我之善行即失壞 且亦壞我忍辱行
心非色質無形體 誰由何處能損壞
若於色身起貪著 此身始爲衆苦侵
或說輕蔑粗惡言 或作譏誹不悅耳
於汝身肢無損害 汝心何用嗔於彼
他人對我心不喜 或於今生或他世
若彼不能吞食我 我心何用不樂爲
若由障我之所求 故我於彼心不悅
所求必舍終歸盡 嗔心諸罪恒堅住
我甯今日舍壽命 不願長生邪命活
如我從能長壽住 死時痛苦亦猶是
夢中受樂經百年 夢覺之時何所有
余人夢受須臾樂 夢覺之時亦猶是
於斯二人久暫樂 覺時同一難再是
人壽修短雖不同 死時均等亦如是
從能獲得諸所求 複於長時受安樂
終如被劫寸縷無 命終獨往唯空手
若謂求利爲支身 消除罪業作福德
若爲求利生嗔恚 甯不折福生罪愆
我爲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壞
唯作惡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若謂爲壞有情信 對彼惡言生嗔惱
若於他人播惡名 爾時汝何不生嗔
若對他人心不信 於不信者能安忍
依煩惱生出惡言 汝心何故不能忍
若於塔像及正法 或作誹謗或毀損
我仍不應生嗔惱 佛等無人能損故
若於師友及親知 作侵損者亦如是
依前述理而觀察 見從緣生息嗔恚
於有情作損害者 有心無心有二類
易唯簡擇嗔有心 故於損惱當安忍
一人愚昧作損惱 一人愚昧生嗔恚
若無過失何待言 若有過失當咎誰
所有能作損害業 昔時何故而造成
一切唯依業力轉 我於此事何必嗔
如是知己任何時 悉皆相對起慈心
我當如是自奮勉 於諸福業勤造修
譬如房舍著火燃 旋見延燒及鄰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 應悉曳出速抛棄
如是於誰心貪著 即爲嗔火所延燒
爲慎焚燒福德林 須臾即棄勿暫留
當死囚徒若可逃 僅斷肢體豈不善
若由人中受輕傷 免地獄苦何不爲
今於如是輕微苦 我尚嗔厭難安忍
嗔恚爲入地獄因 於彼雲何不遮止
爲求諸欲百千劫 曾經地獄焚燒苦
而於自利及他利 徒受諸苦無所成
些微損惱不足言 能令大義皆成辦
爲除有情損惱故 唯應欣然忍諸苦
贊揚怨敵具功德 彼若歡喜得安樂
我心何不隨贊揚 亦能令我心歡喜
如是我心隨喜樂 能生安樂亦無罪
諸有德者所贊許 亦是攝他殊勝法
若謂他獲如是樂 汝不欲彼安樂者
傭工雇值不酬故 見與不見利俱失
他人贊我功德時 若許爲他安樂事
何故贊他功德時 不許我心得安樂
欲求一切有情樂 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樂 何故由斯生嗔恚
發願欲令諸有情 成佛堪受叁界供
僅見微劣利養時 何故於彼與熱惱
自應瞻者自瞻養 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從親友能自活 何反嗔怒不欣喜
此猶不許衆生得 是誰許彼得菩提
若嗔他人圓滿事 雲何能有菩提心
若從他家有所獲 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 施與不施汝何涉
或由福德或信心 何故棄舍自功德
獲得功德不執持 請問何不自嗔恨
汝於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過無憂悔
轉於他作福德事 妄冀齊驅作爭競
苦令怨敵心不樂 於汝心中有何安
僅由汝心希願力 亦不成彼損害因
雖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足快意故 爲害之烈孰過此
煩惱漁夫投釣鈎 鋒銳難堪大痛苦
執我投於心獄镬 定爲鬼卒相烹煮
贊揚美譽相阿谀 不能增福不延壽
不增色力不愈疾 亦不能令身安樂
若能辨別自義利 此中於我何有益
若但爲求快意故 不如嚴飾耽美酒
爲求名譽失資財 乃至喪身亦不惜
語言文字有何用 死後虛名爲誰悅
聚沙爲屋若摧倒 令諸童稚號啕哭
若失贊譽與名聞 我心惱喪亦同彼
若樂其聲聲非心 於我無有贊揚意
若稱我能令他喜 計此以爲歡喜因
或贊他人或贊我 令他歡喜我何益
彼收歡喜或安樂 非我行境不知故
若由彼樂故我樂 應於世人皆如是
雲何余人心喜樂 便能令我心不安
若唯思彼贊揚我 便令我心生歡喜
如是此亦不應理 唯是愚夫行徑爾
贊揚令我心馳散 亦能壞失厭離心
於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壞諸圓滿事
是故若人恒趣求 破壞我之名聞等
豈非恒進防護我 免令墮於惡趣中
爲求解脫義利故 我不應爲名利縛
若人爲我解纏結 雲何對彼生嗔恚
我將陷入苦趣中 猶如諸佛作加持
閉惡趣門不聽入 雲何於彼生嗔恚
謂彼能障礙福德 於彼生嗔亦非理
難行無如行忍辱 今我何不修安忍
若唯由我之過失 於此怨敵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現前 但由我自爲障礙
若無怨害忍不生 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礙即是福德因 雲何說彼爲障礙
時至而來求乞者 不可說爲施障礙
亦如和尚阿阇梨 不可說爲出家礙
較諸世間來乞者 作損惱者猶難得
以我若不損惱他 必無人來惱我故
如人無心未搜求 忽得家中大寶藏
得菩提道勝伴侶 倍應於彼生歡喜
因彼及我起修行 後時成就忍辱果
應須於彼先回向 彼是我修忍因故
若無令我修忍想 謂不應供彼怨敵
正法堪爲修行因 於彼亦何須供養
若謂彼有損害心 不應供養彼怨敵
勤求饒益如醫師 於彼雲何修忍辱
故依極惡嗔害心 方能生起忍辱行
惟此是修忍辱因 堪受供養如法寶
是故如來常宣說 衆生田即諸佛田
如是恭敬諸衆生 能令資糧速圓滿
依諸有情及如來 能成佛法力等同
當敬有情如諸佛 不能如是是何理
非唯由意樂功德 由彼果報二均等
依諸有情亦成佛 是故彼二相齊等
供慈心者福無量 緣境有情殊勝故
信佛福德大無量 亦由如來境勝故
皆是能成佛法因 故許彼二相齊等
如來功德如大海 廣深無垠無與等
若人於此功德聚 但能顯現一少分
是人應受之供養 盡叁界供猶嫌少
於諸有情若具足 能生微妙佛法分
僅依此分而較量 有情亦應受供養
複次於諸不請友 爲作無量饒益者
若不敬事於有情 余事何能報恩者
爲誰舍身甘心入地獄 饒益於彼即爲報佛恩
是故彼雖爲我大損害 終不嗔恚甘心恒順承
若即如來聖主我所尊 爲利有情尚不顧身命
雲何我於彼前愚無識 我慢縱傲不肯作臣民
若誰安樂諸佛即歡喜 誰遭損惱佛心不悅生
有情歡喜諸佛即歡喜 損心有情即傷如來心
若人逼身烈火所燒燃 一切妙欲不能令心安
若人損惱有情亦如是 更無余法可使佛歡喜
是故由我損惱諸有情 所有諸大悲者不喜事
一切現今各各皆忏悔 所有諸罪願化悉鑒原
爲令一切如來歡喜故 從今誓爲世間作仆使
假令衆生踐我頂上行 至死不報爲令世依喜
大悲體性於一切衆生 修自他撫成就定無疑
若見有情自性即如來 於如來身何故不恭謹
此事能令如來心歡喜 此事能令自義決定成
此事能除世間諸苦惱 是故我應恒時如是行
喻如王臣有一人 於諸人民作損惱
衆多人民遠見者 雖能爲損不報複
非彼王臣一人力 國王威勢爲其助
故雖輕微損惱事 甯死亦勿傷害他
獄卒及諸大悲者 悉皆爲彼援助故
是故如民怖暴君 於諸有情當恭敬
縱令國王赫然怒 豈能爲作大災害
如於有情不恭敬 墮於地獄所受苦
縱於國王作恭敬 豈能施我大菩提
如由恭敬於有情 便能令我成就者
當觀未來成佛果 尚由恭敬有情生
名聞安樂大吉祥 即生成辦何不睹
由修忍辱輪回中 成就端嚴無病果
名稱普聞極長壽 輪王大樂亦能成
入菩薩行論佛子津梁釋忍辱品第六
入菩薩行論卷七
如是忍辱起精進 如是精進住菩提
猶如無風焰不起 若無精進福不生
精進雲何善法勇 彼相違品應當說
懈怠貪著不善法 怯弱卑下自輕蔑
怠玩貪味於逸樂 耽著倚臥恒從恣
於生死苦不厭患 由斯能令懈怠生
爲煩惱力相追逐 已投生死極深坑
旋當入於死王口 爾今雲何…
《入菩薩行論(隆蓮法師譯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