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一洲等。若不如是漸加,徒想遍于叁千大千世界,實則心力仍只能及于極小之範圍也。如是觀者,能治骨骼中病,能使骨力強健。
九,對治沈掉修止法
散亂及昏沈 對治知止處 二病俱無時
所止複相異
如是觀想之時,若心散亂,不觀想所緣白骨光明之境,而想其他之境界,對治之法,應注心想二足心。若心昏沈,所觀想之境不大明顯,應注心想于眉間。頭部有病之人,應多于下部注心。下部有病之人,應多于頭部注心。初修定及用腦之人,以注心足心爲宜。初修定不能即希望得定,應以長久工夫,對治散亂昏沈。散亂昏沈對治了,定就成了。對治散亂昏沈的方法很多(參考定道資糧,止觀略法,菩提道次第)。最簡單的,除上述方法外,坐的姿勢,散亂多的,頭應稍俯;昏沈多的,頭應稍仰。散亂多應合目,昏沈多應張目。散亂多應坐光線稍暗處,昏沈多應坐光線稍強處,皆是也。散亂時應引心向內,使住于一簡單之境;昏沈起時,應令心稍用力,增加觀境顯明之程度。不散亂不昏沈時,應注心于脊骨末端。隨時注心此處,于體力之增強,及修定氣道之調節,有大作用。
十,童真想
白骨漸生肌 複還假合軀
觀想白骨中紅線放出光明,成爲肌肉,豐腴潤澤。放出之光明亦收回,成十五六歲童子相,勇健活躍,欣欣向榮,充滿生活能力。如修黃文殊者,于此即修文殊觀,持文殊咒。作是觀者,能令延年不老。
十一,白毫想
眉間白毫光
觀想自己眉間,出一白光,平射向前,如手電筒。
十二,月輪觀
月輪妙蓮花
觀想白毫所射之處,蔚藍淨天空中,現一月球,清輝湛然,如中秋月,不高不下,正對自己眉間。其大如盤,在己面前一二丈遠之處。作是觀者,能增長白菩提。月輪之下,承以鮮潔之蓮花,或作雜色。
十叁,阿字觀
觀想月輪之中,現一阿字(梵文藏文漢文均可),作水晶色。阿字是無生義,是緣生性空義,是無我義,是一切法無自性義。
十四,皈依上師觀想法 (甲)觀師相好
阿字化師尊 叁輪字安立 自體亦同安
慚愧求加持
觀想月輪放大,直徑丈余。月輪乃一大白光聚,並非質礙之物體。其中阿字轉變成爲恩德最重得法上師之相,著叁法衣,現比丘相,跏趺而坐。其體性即是叁世諸佛叁寶及一切承恩上師之總集。如是坐于蓮花座上,月輪光聚籠罩之中,觀上師頂門有白色 (嗡字),表身輪之功德;喉間有紅色 (阿字),表語輪之功德;心間有藍色 (吽字),表意輪之功德。自身頂門喉間心間,亦有如是嗡阿吽叁字安立。此叁字,即是諸佛身語意叁密之標相。安立此叁字者,能得諸佛之加持。若魔于定中現作上師形相,來作損害,安此叁字,彼相即不現。如是觀想顯現已,次應思維,上師與我,本來具足諸佛叁輪功德之體性,平等無異。上師已修證,已成就,叁輪功德,與佛齊等,而我尚于身語意叁門,起惑造業。雖幸遇上師之悲願攝引,而自身懈怠放逸,于本具之叁輪功德,仍複不能現證。以此對上師前生大慚愧,虔誠祈請,懇乞加持。加者,謂由我虔誠懇禱故,感得上師叁輪功德不可思議之力降入我身,增長我自身本具之叁輪功德。持者,謂由彼不可思議力之作用攝持,能令我本具之叁輪功德發起作用。加持之理,如無線電,裝置之條件適合,即能起交互之作用。上師有如是願力,我有如是如法之至誠祈請,即能發生加持之力用也。
(乙) 觀師功德
具德我師尊 悲智無倫比
總觀上師功德,與諸佛無異。別者,依菩提道次第所說善知識十種功德,及上師供所說密乘善知識十種功德,觀上師于此二種十德無不具足。(若實不具足者,應作具足想。)一切諸佛功德總攝爲悲智,上師悲智,與佛齊等,莫可比倫。又諸佛悲智業用,唯爲度生,我由無始生死以來,諸佛出世,無福值遇,未蒙度脫,剛強難調,沈淪于生死大苦海中,唯有我具德上師,于無方便中巧設方便,多方攝引,開示此完全次第迅速易入之修定法門,使我由此漸次進修,得出生死,是于一切諸佛之中,于我尤有殊恩;悲智業用,即諸佛亦莫倫比也。
(丙)觀師傳承
上溯釋迦佛 祖師相銜接 佛慈悲福智
修證師悉承
傳承不斷,法流清淨,則加持之力亦殊勝。昔時有欽差至拉薩,患水土不服之病,醫者謂應飲以漢地之水則愈。于是使人從成都運水至拉薩,每日只宿于有井水處,即將所運之水傾于井中。次晨複自井中汲水搬運前進。如是經數十站之路程,始達拉薩。欽差飲其水,其疾果愈。蓋水性之不同,由于水中所含藏之微細生物不同而起差別,如江河之水及海中之水,其生物即不同也。成都之水,傾入沿途井中,其所含之生物,于夜間又複繁殖。次晨汲起之水,仍與成都之水所含生物無異,故能愈病。與成都新汲之水無異,承傳之理亦複如是。若自釋迦佛以下師師相授,有不斷之傳承者,其功德加持之力,即與佛相等。今此法之法流,得之藏地者,自釋迦佛至阿底峽尊者,印度祖師,有不斷之清淨傳承。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後,以叁皈依法,救濟西藏佛法之紊亂,有皈依喇嘛之稱。阿底峽尊者以後之法流,宗喀巴大師集其大成。自釋迦佛至老喇嘛康薩仁波卿共二十八代。中間曆代傳承祖師,無一人非大成就者。我等現前得法上師,受皈依修法于跑馬山降巴仁波卿,老格西仁波卿,嘎登寺老嘎登尺巴,及老喇嘛康薩仁波卿。漢地之法流,則得于臨濟正宗第43代上佛下源老法師;實集合漢藏清淨法流之彙歸。是故釋迦世尊所有功德,皆爲師所承受。上師之功德即與佛無二無別也。
(丁)忏罪求加持想 (子)忏師前所生罪 (初)忏罪想
我違師言教 或擾亂師心 不信且輕蔑
口毀謗辱罵 打師濫用物 等罪皆忏悔
觀想自己面對上師之前,追憶依止承事不如法所生一切巨細諸罪,克誠披露,痛切忏悔,作是念言:上師慈悲,願憶念我,我于依止上師以來所有不能如教修行違師言教之罪,愚蒙無知擾亂師心之罪,不見功德腹誹不信之罪,不念恩德不敬輕蔑之罪,乃至口出毀辱之言,身爲淩蔑之行,濫用師物不知護惜,所有一切依止承事未能如法之罪,如是等罪,應感叁途極重苦果;設生人中,不得遇善知識,不得聽聞法要。以是思維,生大恐怖,起大慚愧,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惟願上師慈悲,許我忏悔,爲作加持,令罪清淨。
(依事師五十頌,菩提道次第親近善士法,別解脫戒依止法及事師法,檢點自身每日言動,若有不如法處,一一憶念忏悔。)
(次)加持甘露灌頂想
師尊大慈悲 欣然加矜許 聞思修證德
及佛加持力 照我妙光明 如甘露灌頂
喉心及臍下 四射遍全身 一一毛孔間
罪化黑氣出
觀想上師博大慈悲,護念于我,猶如一子,聞我忏言,特加哀憐,熙怡微笑慰言:法子,汝能忏悔,是乃健兒。後當責心,慎莫放逸。作是語時,上師身中所有聽聞讀誦分別觀察叁藏十二分教聞慧功德,觀察無常苦空無我等理思慧功德,暖頂忍等修慧功德,回向四果五道十地等實證功德,及得佛傳承加持一切與佛齊等之叁輪功德,悉化爲光明之相,由頂上 字放出白光,喉間 字放出紅光,心間 字放出藍光。叁處光明射我頭頂。我之頂門有一小孔,如寶瓶口,直達臍下二指節處。光明至我頂上,化爲甘露,如白乳汁,亦如溶酥,自頂門徐徐灌下,細細降流,不偏不曲,經過喉間心間,直達臍下。流經之處,悉生清涼之快感,如盛暑天,得飲清冷之泉水也。甘露流至臍下,四散遍灌全身。身中罪業魔障病患,悉被沖刷,從毛孔中,化爲黑氣之相而出,猶如夏雨時行,溝渠盈溢,所有積聚汙泥垢穢,悉皆蕩滌無余。黑氣既出,全身悉爲甘露充滿,有充實膨脹之感。如炎熱時,觀想甘露充體,如披薰風,如浴清泉,煩熱悉除,作清涼爽快想。如寒冷時,觀想甘露充體,如擁薰爐,如浴熱水,寒凍悉解,作溫暖舒適想。且作師之一切功德,我已決定獲得想。
(後)轉加父母有情想
父右母則左 怨前恩親後 地獄乃至天
六分作圍繞 功德諸光明 叁度盡量施
其相複如前 盡出諸黑業 皈依我本師
定中誠懇念
觀想現在父母,在我左右。(凡作一切善法時,悉應觀父母與我同作。)平生于我最有恩之人,在我背後。平生于我常作相違之人,在我面前,于彼亦作愛敬如父母想。在父母怨親之外,有與我非怨非親之六道衆生,彼等亦皆是我父母。(參考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面前天道在中,修羅在左,人道在右,背後地獄在中,餓鬼在左,畜生在右,成一大圓形,圍繞而坐。法界衆生,悉皆攝入,無一遺漏。思維我今受此甘露灌頂之樂,應令一切有情同我享受。我今具足上師一切功德,應令一切有情亦皆具足。如是思維,即時觀想,己身周身毛孔,放出白光,照一切有情之頂,如上師爲我灌頂之相。各各有情之罪障等,悉從彼身毛孔化爲黑氣散去。各各有情身分,悉爲甘露充滿,放出白色光明。我與父母有情,異口同音,念南無古 若幹遍,將光明收入自身。(以下二段,亦如此作觀。)
(醜)忏違越諸律儀戒罪
五逆及十惡 犯叁皈五戒 乃至諸律儀
次二忏如前
如前觀想,對師忏悔,作是念言:上師慈悲,願憶念我,我名某某,所作罪墮,五無間罪所屬之類,十不善道之類,違越皈依學處之類,別解脫戒相違之類。(五戒,八戒,沙彌十戒,比丘、比丘尼,各隨所受之戒,思維戒相,追憶所作,如有違犯,應見罪見墮,說罪名數,別別忏悔。)如是等等,犯罪衆多,應感極重苦果。今對師前,無覆藏心,發露忏悔,不敢複作。願師慈悲,許我忏悔,爲作加持,令戒清淨。(甘露灌頂,轉加有情,悉同前。)
(寅)忏違越菩薩戒罪
菩薩戒諸罪 次叁至誠忏 安慰及加被
一一同于初
觀想同前,面對上師,憶念所作違越菩薩戒之罪,而作忏悔之啓請,作是念言:上師慈悲,願憶念我,我名…
《叁皈依觀初修略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