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某某,作某某事,違越某某菩薩戒條,壞菩提因,障菩提果,失大義利,當墮苦趣,生大恐怖,起大慚愧,克誠忏悔。願師慈悲,爲作加持,令罪消滅,善根增長。 (應參考文殊五字真言念誦法菩薩戒略頌,菩薩戒頌,菩提道次第,瑜伽菩薩戒品,梵網經。)(甘露灌頂,轉加有情,悉同前。)
十五,皈依佛觀想法 (甲)觀佛功德及相好
即師即是佛 無邊相好現
以前觀想師之功德,即佛功德。(參考皈依發心攝要頌,寶相贊佛所行贊,法蘊足論四證淨品,叁尊勝贊供養法等所說佛寶功德。)以前觀想師之相好,換成釋迦佛面貌,即是佛相。如是觀者,所觀佛相,奕奕如生,不致成金泥造像,無有生氣。又如是觀者,易成佛師不二之想。
(乙)忏罪求加持想 (卯)忏佛前所生罪
昔曾以惡心 出佛身中血 或以輕慢語
評佛像醜惡 質當貿易像 惡心毀壞塔
違越佛語等 衆罪悉忏悔 初中後複叁
叁度佛光被 斷德與智德 一切皆給與
轉加父母等 于佛盡皈依
觀想自己,面對佛前,五體投地,求哀忏悔,作是念言:大師慈悲,願憶念我。我從無始以來,或以惡心毀壞佛像,或輕慢語評佛像醜惡,(只可說塑匠銅匠畫匠技藝不好,不可說佛像不好。凡是佛像,沒有不好的。)以像取利質當貿易,(佛像可送與具信者供養,不可取利;請佛像者酬工本時,應作供養想。)或以惡心壞佛塔廟,(好心改建莊嚴拆毀者不犯。)不遵經律,違越佛語,如是等罪,應感叁途極大苦果。設生人中幸遇佛法,久不開悟,徒勞無果。以是思維,生大怖畏,克誠披露,求哀忏悔。惟願大師,許我忏悔。(甘露灌頂,轉加有情,悉同皈依上師觀法。)灌頂已,想世尊斷盡金剛習氣,現證無上正覺之功德,我悉獲得。我與父母有情異口同音,念南無布達耶若幹遍。
(辰)忏違越諸律儀戒罪 (巳)忏違越菩薩戒罪 (悉同前)
十六,皈依法觀想法 (甲)觀法寶體相及功德
佛前十二部 教證光熾盛
觀想佛前叁藏經籍,玉函金帙,相極莊嚴。是佛四十九年金口所說名句文身十二分教,及諸佛菩薩聲聞聖衆內心所證功德光明。(參考皈依發心攝要頌,寶相贊,法蘊足論四證淨品,叁尊勝贊供養法等所說法寶功德。)
(乙)忏罪求加持想 (午)忏法寶前所生罪
愚迷謗正法 以經作貨物 質當及取利
以僞亂正法 露置及跨越 與穢物雜置
評論說法人 辯才有無等 依法所生罪
一一披誠忏 二番及叁番 如前求忏悔
佛音施安慰 法光叁度臨 轉加諸有情
于法盡皈依
觀想自己對大師前,至誠忏悔,作是念言:大師慈悲,願憶念我,我從無始以來,所有執此輕彼,愚迷謗法之罪;貨賣經典,質當取利之罪;斷章取義,僞亂正法之罪;暴露經典,不知珍護之罪,跨越踐踏,穢物雜置不敬之罪;評說法人辯才有無輕慢之罪。如是等罪,今皆忏悔。惟願慈悲,許我忏悔,爲作加持,令罪清淨。如是白已,觀想大師,欣然矜許,慈音安慰。法寶放光灌自頂門,觀想同前。甘露充滿全身,作叁藏十二部教證功德皆獲得想。教典不能解了者,悉能解了;不能記憶者,悉能記憶;不能現證者,悉能現證。如是想。次複觀想己身光明,轉加父母有情。我與父母有情,異口同音,默念南無達磨耶若幹遍。
(未)忏違越律儀戒罪 (申)悔違越菩薩戒罪 (悉同前)
十七,皈依僧觀想法 (酉)忏依僧寶所生罪
文殊及普賢 觀音金剛手 地藏虛空藏
彌勒除蓋障 佛側八菩薩 次十六尊者 長老身子等 阿含經有名 毀謗賢聖僧 與破和合僧 奪物並分類 不信僧伽耶 因而取邪見 酬護法有阙 依僧所生罪 一一皆忏悔 五逆及破戒 如前依次忏 僧寶發慈音 叁度垂加慰 光明無量集 黑盡白光出 父母及六道 于僧盡皈依
觀想八大菩薩十六尊者,阿含經中有名舍利弗等大阿羅漢及諸護法,侍立佛側,自己面對諸賢聖前,作是念言:諸大菩薩現前聖衆,願憶念我。我從無始以來,所有分門別戶毀謗賢聖之罪,我慢僻執,破和合僧之罪,奪僧資用侵損僧物之罪,于七衆中分別黨類之罪;觀尋過失不信僧伽之罪;雖信佛法不信僧寶邪見之罪;酬謝護法供事阙略之罪,如是等等,犯罪衆多,應墮叁途;雖得爲人,幸遇佛法,障入大衆,不得享受僧中利益。以是思維,生大怖畏,慚愧忏悔。惟願諸聖,聽我忏悔。如是白已,僧寶各各叁輪放光,異口同音作安慰語。其光集我頂上,甘露灌降,觀想同前。轉加父母有情,與我共同默念南無僧伽耶若幹遍。
(戌)忏違越律儀戒罪 (亥)忏違越菩薩戒罪 (悉同前)
十八,叁寶加持想
叁寶同放光 一一頂總集 甘露注如前
如佛度一切
觀想叁寶同時放光,光明皆集合于我頂上,化爲甘露,灌我頂門,其相如前。觀想自身病魔罪障,悉化黑氣,沖刷而出。黑氣既盡,全身光明充滿,功德如佛無異。複從自己全身毛孔,放出光明,爲父母有情灌頂。父母有情悉皆成佛。
十九,法界光明想
黑氣已無余 光明照法界 各各身發光
自他遍無礙
觀想我及有情,身中病魔罪障,悉已化黑氣而出,消除淨盡。各各身分皆光明蘊。我之心間有一明燈,光照盡法界一切有情。各各有情心間,亦各有一明燈,光明遍照法界。(若不能觀心間燈明者,不作是觀,但作光明互遍之觀亦可。作是觀者,只作數分鍾,不可久。)我與一切有情,光明互遍互入,自他無礙。其光不放不收,湛然靜住,作不來不去,無出無入想。
二十,內曼荼拿想
皈依叁寶竟 衆生歸一心 法僧入佛心
佛師體無二 乘光入我心 叁者無差別
觀想從佛心間放光,光觸法寶、僧寶。法寶化爲光明收入佛心,僧寶化爲光明收入佛身。我心放出光明,照觸一切父母有情,悉化光明,自我身毛孔,收入我心中。我之心中,有一蓮花月輪。六道衆生,細如微塵,于月輪之上安住,其相如在外時。觀想對面之佛,現比丘相,其體即是上師不異。觀想佛相收小,高六寸許,乘光至己面前叁四尺處,面對自己。佛座之高下,與我鼻端平。次觀佛在己頂門之上,面向于前。蓮座去頂上五六寸。次觀佛相收小,大如橄榄核,自頂門孔中降下,坐于心間有情圍繞之中,即佛即師,亦即是我之自心。觀想佛心放光,爲心間有情灌頂。有情身分放光,又收入佛心。如是叁次作。心間有情,悉皆成佛。我心與佛,與一切有情體性是一,故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隨時觀此內曼荼那,則我與佛及法界衆生,隨時共住不離,利益甚大。
二十一,二空觀
心境兩俱空 即成二空觀
觀想心間之佛,心中有一藍色 (吽字)。其字放光,照觸心間有情,悉化光明收入佛身。佛身亦化光明,唯余吽字。其字放光,照觸腹中髒腑,悉化光明。腹中光明充遍。若火大盛者,觀其光藍色,作清涼想。若火大弱者,觀其光紅色,作溫熱想。平等無病者,光作白色想。其吽字或不觀亦可,是名內空觀。作是觀者,能治愈髒腑中疾病。髒腑機能有不健全者,能爲補治。次觀光明向外發,身如凝酥遇熱溶化,自身亦空。光明所觸,身外器物,牆壁山河大地,亦複成光。是名外空觀。
二十二,大空觀
大空明無盡
觀想光明放出,先只一舒手遠。(或由吽字放出,或不觀吽字,唯觀光明。)次再加一舒手遠。如是加數次,以後每次加一裏。如是加數次,以後每次加五裏十裏百裏千裏,乃至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光明無盡。若第一舒手遠光作白色,第二層作黃色,第叁層作紅色,第四層作綠色,第五層作藍色,如虹彩形。如是色彩間別,則能分出遠近矣。
二十叁,幻身顯現想
光明集座來 顯現幻月蓮 吽字化我身
觀想光明從邊沿漸漸收回,如鏡面呵氣收縮之狀。最後收至自己現在座位之上。座位蓮花之上,平置月輪之墊。月輪之上,顯現豎立紅色 字,光明收入 字之中,轉成自身之相。
?
(七)出觀須知 一,應將皈依觀頌文,從頭默念一遍。二,將二手心搓熱,搓拭面部,然後張目。叁,張目徐顧四周,了知我身現在何處。四,思維我今已出定,次複當至何處,當作何事。五,徐攝衣整帶安詳下座。
(八)觀境認識 一,初修觀者,妄想甚多;入座修觀,比不修時,妄想更多。此乃初修必經之階段。如法修觀,久久妄想自止。不可因入座便起妄想,便放棄不修。二,若身上某一部分發生跳動,或房屋振振作聲,此乃將生觸之相,不必恐怖,亦勿執著。叁,若身上發生冷觸或暖觸感覺不適者,此是禅病,應禀承上師對治之;感覺舒適者,此是生觸之相,不可執著,應作空觀,或修菩提心,願衆生悉得此樂。再依自己所修之法,照舊修習,其樂自然漸更增長廣大。四,觀中見勝妙境界,應知悉是如幻顯現,不應執著,著即成魔。如見佛及本尊現相,應修供養,發殊勝願。五,若見可驚可怖境界,應作空觀,並修忏悔。六,若定中受驚動,身上某一部分感覺不適,如法再修一次,其病即愈。
(九)初修要訣 一,不可畏難。衆生之心,無始以來,在世間法中轉。世間應事接物,境極繁複,不覺其難,以熟習故。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二,不可無恒。叁,初修每次時間不可太長,每次至少五分鍾亦可,以後漸漸加長。四,每日至少修四次。五,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于中提出一段專修。
(五)叁皈依觀攝一切佛法
(一)攝叁十七道品 觀不淨、苦、無常、空,攝四念住。忏悔求加持攝四正勤。生起意樂,精進修習,能生止觀,攝四神足。于上師叁寶及戒皈依,即是修信等五根五力。七覺支是定之支分。八正道是修得成就之應用。故叁十七道品,無不攝入此中。
(二)攝一切禅法 一切觀境,皆所以修尋伺,由尋伺引生喜樂,即入初禅。由修皈依叁寶及戒,並觀四谛理,得內證淨,即入二禅。引生妙樂,即入叁禅。修空觀等舍念清淨,即入四禅。修內外空、大空,即修空無邊處。修諸觀境,即修識無邊處。心境俱空,即無所有處。觀一切衆生罪清淨,即修悲無量。爲一切衆生加持功德,即修慈無量。觀一切衆生受禅悅解脫無上菩提之樂而生欣喜,即修喜無量。等觀一切衆生皆我父母,即修舍無量。皈依師修依止法,是叁士道之前導。觀無常,畏罪業,皈依叁寶,是下士道。修四谛觀法,是中士道。修加持衆生離苦得樂,心佛衆生無別,是上士道。自觀與師佛不二,是密乘道。月輪阿字光明等,是法身修法。童真想自觀成佛,是報身修法。幻身顯現,自身放光加持衆生,是化身修法。上師修法,是圓成次第上師瑜伽之基礎。光明觀是相明力明之基礎。不淨想對治貪欲,四無量對治嗔恚,光明觀對治昏沈睡眠,修依止法及戒對治掉悔,皈依觀對治疑蓋。光明收放,所以修出入息。死想諸大分散即所以修界差別。觀境轉變,即所以修緣起性空也。
(叁)攝法蘊足論 修戒忏悔,攝學處品。修依止法,攝預流支品。修皈依及戒,攝四證淨品。修四谛四禅爲證四聖果之因。依此修行,即入四通行數,隨得喜足。勤修此定即四聖種,修戒忏悔即四正勝,修定即攝四神足。觀不淨、苦、無常、無我,即四念住。觀四谛理即攝四谛品。依此修定,即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覺支等品,依此對治煩惱,即攝雜事品。能修之作用關于根品,能修之所依體屬處、蘊、多界品。觀生死苦,依此修行而得解脫,屬緣起品。
略舉數例,可見此法具攝大小顯密說修一切法門也。
海公上師 于民國十七年初傳此法,至今將二十年。曆次所傳,除加詳加細外,無絲毫之增減出入,可見法印決定,無改無疑。初傳唯有口授,嗣由景诰初居士集爲頌文,經
上師鑒定。曆次傳法,以此爲定本;惟頌文簡括,次第轉移,非經親傳,不能趣入。間有同學,年高事冗,無暇多聞。
《叁皈依觀初修略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