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透視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透視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

  靜波法師

  學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也是一件艱難的事。當我們從“佛”的字面意義上去理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佛”是由“人”和“弗”組成的。所謂“人”,是指所有人類的每一分子。學佛之所以容易。是因爲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謂“弗”,則是否定義。如是,“佛”字可理解爲“不是人”。學佛之所以艱難,是因爲它是一件極難成就的事情。當有人聽到“不是人”後,馬上會有情緒産生。畢竟一般人所感到的,只是侮辱性的內涵。對此,則是一種束縛。而當我們換—種角度,則也可以是聖賢之類。所以,學佛即是學“不是人”,實在就是怎樣轉換一般人固有的價值觀念,並且,這種轉換的立足點是,基于人的位置上,由此而升華而超越,其結果是,認清事物的真相,達到智慧的圓滿。

   因爲衆生煩惱的千差萬別,其歸根結底,無非是對事物的錯誤認識所導致。而這種錯誤的認識,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副有色的眼鏡。可以想象,眼鏡給我們的影響,絕對不會認識到事物的真實相。盡管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之類,但這只是一廂情願,以爲自己沒有錯誤。事實上,不僅僅是一種錯誤,更多的還是一種障礙。由此而産生的結果是:我們將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中,離佛道越來越遠。

   關于錯誤的認識,我們可以舉例說明。如有居士問我,家中佛堂供有叁尊佛像,我供了兩個供果,法師,您看怎麼分呢

  一刹那,我愣住了。此居士對此,面有得意之色,意思是說:你也沒有辦法了吧

  于是,我說,佛是不會分供果的,只是,你要分罷了。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人來法源寺找一熟人。可巧,那人不在,即在院裏轉悠。遇到我,隨便問了幾個問題。交談中,我無意問起他是做什麼工作的,他很得意地說,佛教不是講空嗎

  你怎麼能這樣問呢

  我看了他一眼,突然大喝一聲:你給我滾蛋!那人立刻急了,面紅耳赤地對我說,出家人怎麼能這樣對別人呢

  我笑了,反問他,你不是講空嗎

  爲什麼又空不了呢

  那人趕緊說,咱倆沒緣,轉身即去。

   由此可見,人們活在錯誤的觀念裏,所認識的佛法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學佛就是要改變自己自以爲是的觀念,使之與真理相契。而一般人卻總也走不出主觀我的束縛,于是,認假爲真,患得患失,徒增了諸多煩惱。從前,有一位老和尚,他的兩個弟子因爲一件事而吵了起來,彼此憤憤不平。其中,沒有理的一位先到老和尚處告狀,訴說自己如何如何受了委屈。老和尚聽了,就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而有理的一位聽到了這件事,感到真正受了委屈。就去向老和尚陳述。這種陳述肯定帶有個人的傾向。老和尚聽了,就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有一旁觀的弟子,以爲自己是最公正的見證人,能夠把事情真相說清楚,也去向老和尚陳述。老和尚聽了他的述說後,也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說到此,有人肯定會迷惑不解。其中原因是:每個人各有因緣,無法替代,所以,每個人都沒有錯;既是因緣生法,則是沒有定性,那麼,即是假,即是空,如是,空不礙有,又何妨說誰有理呢

  此中道理,實在是明白之後的方便。如尼采的《查拉斯圖加如是說》中的至人,在攀上山頂時,沒有發現任何東西。但對于渴望並退縮于山頂的人,至人試圖引導他們同樣走上山頂。于是,他必須一點點的告訴人們,前面是什麼景色。通過這樣的努力,逐步到達山頂。即使什麼也沒有見到,但此時人們已經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風景,對于目的而言,不能算是真的。但對于所在那個點的人們而言,無異是真的。于是,至人也隨順人們而說是真的,其目的是爲了使人們能夠到達山頂。

  方向對人們的影響

  1、依方向探討常法

   佛教中,關于生死問題的探討,已然許許多多,得出的結論是:“不生亦不滅”。對此,利根人可以一了百了,窺一斑知全豹,通達不二平等的真谛。只是,作爲人的根性使然,總是試圖抓住一個可以依靠的拐杖。于是,以爲必有一常恒不變的法存在。因此,而有束縛,而有障礙,而有煩惱。如提婆菩薩在《百論》中,例舉五種常法。即:虛空、時間、方向、微塵,涅槃。而在《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中說:“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二見,相離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如是,對于常與斷的探討,是通達佛法真谛的一個立足點。針對五種常法的觀念,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能就其—種進行探討。我選擇了方向作爲對象。實在是:方本無方,因方故迷。最終要通達的是: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至于其它,只能依此例推或留等以後了。

  2、方向對人們的影響

   方向是人生中的重要依止。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幾乎沒有不承認方向的。同時,也沒有不受方向影響的。且不說,飛機、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要有位置的移動才有意義;單是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也分明帶有意向性。而這一切,無不活動在方向的範疇之內。可見,現實中,如果一個人分不清東南西北,那麼,這個人不是白癡,就是迷失了方向。如此看來,方向就在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我們無法離開它。有時我們把那些犯了錯誤,或者人生旅途失意的人,稱爲“迷途者”,此種方向更是猶爲重要,所以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生”一說。而認識體悟佛法真谛,應是學佛的方向,可謂重中之重。因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可見,無論是狹義的方向,還是人生旅途的方向,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更何況是佛教徒的學佛方向,則是以追求真理爲方向。由此可知,把握方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方向是人生的依止;同時,也可以成爲學佛的依止。因爲;“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

  3。方向對人們的束縛

   因方向是人生中重要的依止,所以要善加把握方向,切不可以混沌不明。一般人對于方向的感受,總是覺得沒有什麼原因,即本來如此,天經地義。就像蒺藜是尖的一樣。事實上,世界沒有第一因或自然生的情形。因爲這種錯誤觀念的定位,對人們産生了束縛。于是,再也走不出這個圈,煩惱隨之而産生。它纏繞著我們,使我們無法掙脫出來,只能聽天由命。如中國人傳統的“以有爲尊,以東爲大”,所以有“東風壓倒西風”之說。如果有人說,“西風壓倒東風”,那麼,若在文化大革命中,這樣的人肯定沒有好結果。又比如,有人因迷信而算上一卦,說不宜往西,于是,這個人再也不敢動。事實上,無論怎樣不敢動,這個人只要稍一移動,肯定就會有西的傾向。可以想見,將會有多少似是而非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手腳,由此而難以擺脫困擾和煩惱,更何談超凡入聖。

  進一步說,關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問題,在佛法中,又是怎樣定位的呢?這同樣是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才不會疑惑和徘徊,我們才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透視方向

  1、從四大部洲,即一四天下透視方向

   一般人所認爲的“實有方向”,即方向是常的問題。其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關于:日出是東的比喻。這是一般人都認同的問題。由此推出:日中時應是南方,日落時應是西方,夜間時應是北方。如此看來,方向是有的,而且是真實不虛。

  對此,我們來分析探討:關于以四大部洲的日出來定位方向的問題。在古印度,各種外道和一般人,以及佛教徒都認同,日月圍繞須彌山運轉,就是以須彌山爲中心,周圍環繞鹹水海。鹹水海中四方各有一大洲,總稱四大部洲。須彌山東邊的洲稱東勝神洲,南方的洲稱南瞻部洲,西方的洲稱西牛賀洲,北方的洲稱北俱廬洲,我們所居住的洲稱南瞻部洲,又稱南閻浮提。此四大部洲又稱一四天下。在此一四天下中,日月圍繞須彌山轉。當太陽運行到東勝神洲正午時,光亮射到南瞻部洲,此時,南瞻部洲的人就以爲:日出之際是東方;當太陽運行到南瞻部洲正午時,光亮射到西牛賀洲,西牛賀洲的人就以爲:日出之際是東方,當太陽運行到西牛賀洲正午時,光亮射到北俱廬洲,北俱廬洲的人就以爲:日出之際是東方。

   如此看來,四大部洲都有日出之時,也都應有東方,四大部洲都有日落之時,也都應有西方。換一個角度,即使用現代的觀念來衡量方向,同樣也會有這樣的結論。如東半球的人看到日落處說是西方,而此時,西半球的人所看到的卻是日出,以爲是東方。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沒有一定的東方與西方。可見,方向並不確定。以爲方向是常的觀念,是一種錯誤。

  2、從一大部洲即一天下透視方向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就四天下而言,東方沒有最初,也沒有最後,得出方向不確定的結論。如果就一天下而說,即只從南瞻部洲說,那麼,日出的地方就一定是東。可見,東方並不是沒有最初。即從一天下說,方向是一定的。可見,方向應是常恒不變的。

   對此,我們繼續分析和探討。要知道,空間是無量無邊的。佛經中常講: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如《金剛經》中說;“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如此看來,十方虛空既然是無量無邊,不可思量,那麼,一般人以爲的,從一天下即南瞻部洲說有定常的方向,就有了限量。如果有了限量,那麼,方向就可以分成部分。如是,就應不是定常,而是無常。可見,所說的方向是常,只是我們錯誤認識産生的結果。現實中的東南西北的定常觀念,同樣是我們的錯誤認識所導致。當我們不能消除這種錯誤認識之時,自然走不出定常方向的束縛。事實上,人們對于方向的定位,不過是名言概念的假名安立。我們完全可以轉換這種名言概念。如果人們最初把東方說成是西方,那麼,我們今天同樣也要遵循這樣的觀念以爲真實。可見,方向是不固定…

《透視方向 感受佛法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浴佛法會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