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名號這一是“無上師”,而青海無上師也自稱“無上師”,還說佛不是最究竟的,言外之意是她是最究竟的,這是外道,很可怕。曾經有一個人自稱“佛子”,據說現在呆在監獄裏。據說有許多佛教徒不供佛像,只供“張大師”,他在哈爾濱做“帶功報告”時,很多出家人跑去聽,我感到非常悲哀。學佛是自願的事,要學佛就要立場堅定。我勸所有學佛的人要跟佛學,別跟人學,更別跟外道學;跟隨秉承了佛法的善知識學是可以的。
二、無明是不能成佛的根本
1、無明使人們不能面對現實
應當說,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因爲無明而有欺騙。我們盡管不能永遠活著,但人們彼此間總說:祝你健康長壽,祝你青春永駐,等等。因爲有人願意聽,就有人說。魯迅先生在《立論》中感慨做人是很難的,他說:比如,有一家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去祝賀。有人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升官的,大家舉杯相慶。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大家也舉杯相賀。但有一個不識時務的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大家把他痛打一頓。他說死,這是真谛,是真實,可你爲什麼不願接受呢?可見人天生擁有受欺騙的本能。如果你不騙他,他會覺得你沒有本事。其實,人家說你有沒有本事又怎麼樣?你在意了就煩惱,你不在意不就自在了嗎?重要的是,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的心。
人們沈湎在謊言之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往往因爲聽到好聽的不不好聽的話而上當受騙,這是可悲的。盡管上當受騙,還以爲充滿了人情味。學佛的人應該有人情味,但這是說要珍惜因緣、緣份,而不執著于因緣。這種人情味是人間的大愛,不是個人之間那點非常狹隘的愛。人們都希圖長壽,秦始皇正是爲了想長壽,才四次到秦皇島巡視大海,以爲大海那面有神仙,還派了五百童男童女去找藥。其實,一個人永遠活著帶來的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人要解脫,必須從謊言中走出來。
古人說:“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許我說的話不太好聽,但對我們學佛有好處,對我們做人也有好處,你少一點兒挂礙不好嗎?絕對好!學佛必須從這裏開始。現實中的人們,爲了自己的利益周旋于人際關系中,患得患失,不能自拔。要知道,人生的輪回從此産生。輪回不是死後才有的,現實中就有。原因是,作爲人的認識規律和價值觀念,人自己很難走出自己爲自己設置的這個圈子。有人說:“事業的山峰”是自己設置的,它對別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別人看你真的了不起,那都是你在相對比較後的一種自我滿足。當然,就人自己而言,他從來不覺得是這樣的,不覺得這是一種輪回,有什麼不對,相反還會理直氣壯,認爲人就應該如此,吃喝玩樂,潇灑走一回,沒有什麼錯。正因爲這樣,你才沒有解脫的可能。所以,我們每個人必須認爲自己什麼都不是,甚至非常可憐,比所有的人都差,你才有希望。如果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那你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多。你說自己就是很差,自己找准了最差的那個位置,你會很高興。王陽明說過,滿街上都是聖人,唯獨我是凡夫。現在我們這些人怎麼認爲:滿街都是凡夫,只有我是聖人。太孤獨了!這就是自己給自己設計煩惱和陷井。于是,人們被自己所導演的劇目陶醉著,“自歌自舞自開懷”,只是不能無挂無礙,只是在某一時刻覺得自己很快樂。沒事了,跑到歌舞廳去唱一曲卡位OK,他在那一刹那之間確實很快樂,但一出來眉頭就皺起來了。他不能永遠快樂,因爲他還得爲生計和各種各樣的事情去應酬,即使總讓他去唱卡拉OK,他也受不了。有些人就連悲劇也是那麼投入,甚至一點都不留有余地,演得淋漓盡致。因爲他在意了,所以把人際關系製造得非常緊張。人家罵我一句,我罵他兩句,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踢他一腳,不報複心裏不平衡,報複了就覺得心裏坦然了。其實,你要知道,你打人家一拳,人家踢你一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一樣的,只是你拿了自己經打的部位打了人家不經打的部位,你自己欺騙自己說滿足,所以你才感覺到平衡。事實上,你還是失落,因爲這種報複是沒有窮盡的。人家打你一拳,你踢了人家一腳,將來人家還是要報複,這就是輪回。你要是走得出來,你就不會報複了。
不過,如果一個人面對人生和悲喜劇不能表現出很強烈的反應,他就很難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同:這個人不正常了。有人說佛教徒都是一些莫明其妙的人,他會問你爲什麼不喝酒啊?爲什麼不成家啊?爲什麼要選擇這條路啊?你究竟是怎麼想的?他們滿腦袋都是問號,希望你有一個真實的回答。所以有時我就“欺騙”他們說,我是家裏吃不上飯跑出來的。這樣一說,他就相信了:哎呀,你最誠實了!人對人的評價確實莫明其妙,不能真實,沒辦法真實,因爲價值觀念不一樣。很多人認爲我們這些人不盡人情,或者精神有問題。事實上,我們活得最快樂,精神最富有。“道不同不相與謀”,沒有必要讓人家理解,你要讓人家理解了,你這一生大概也就完結了。而且,人家無法理解你,有一部分人理解你已經夠了,讓所有的人理解你,那可能嗎?沒有盡善盡美的東西,當然,完美的佛教徒應當和其光而同其塵,應該融入現實生活中去,迎賓待客,無拘無礙,自由自在,我想生活禅的宗旨就在這裏。
我們學佛的人不能自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弄得快要發黴,但也不能因爲要和人來往而走另一個極端。將來有一天,你具備了正知見,對別人說法是有意義的,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你如何能告訴別人怎麼學佛呢?一般人做不到這一點,總是說,道理我很清楚,但就是做不好。要麼是端著架子,讓人産生距離感,佛教徒都給人這種印象。我希望每個人都來弘揚佛法,因爲人們在悄悄地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如果你給人正常的誘導,人家就跟你學佛了。如果你不正常,誰還跟你學佛呢?如果學佛的都是這樣的人,那我也跑掉了。所以要顯得非常正常,這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佛教徒不能大喜大悲,所以就板著面孔,非常尴尬。人家無法理解你,而且指責你,在你還沒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候,就很悲哀,就承受不了。人家說你,你就在乎。就這點而言,我希望大家盡量正常,正常是最重要的。這是現實中的一種考驗和磨煉。不要說我正常是做給別人看的,首先是做給你自己看的。人類走不出作爲人的圈子,這就是輪回。因爲你的價值觀念屬于人的觀念,你自然走不出來。如果你改變一個角度,把佛陀的智慧和思維加在你的人的思維之中,你絕對會活得自在,你就不會太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我們人總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活得很累,這自然導致了人類命運的惡性循環。正是因爲你在意了,你累,你煩惱了,你的命運常常是一個惡性循環。你嗔恨的時候,你就是地獄,你就是餓鬼,你就是阿修羅。你布施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煩惱的時候,你就是畜生。輪回在現實之中,絕不僅是死後的事。學佛獲得自在解脫了,你生前就活得快樂,你還擔心死後不快樂嗎?我相信這種相續的過程是一個很正常的銜接過程,一個生前不快樂的人,死後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佛法不是學“死”,而學“生”的,惡性循環就是六道輪回,有時有一點快樂,但馬上就過去了。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這一百年是微不足道的。不管我們把它看得多麼重要,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賦予”。在中國,多一個人少一個人沒什麼了不起,但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所以,別人死了,我們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一旦輪到自己,就覺星這是最悲哀的現實了。一般人的人生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運轉著。我們還可以說,輪回的距離會更近更細微到每時每刻、每分每秒,甚至每一刹那。所以耕雲先生的“安祥禅”講秒秒安詳,也就是說要注重你的當下,這是非常重要的。輪回是當下的,解脫輪回也就在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中。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總是不珍惜當下,總是到處亂跑:這有佛嗎?那兒有佛嗎?哪兒有啊?是你心裏有!你心裏沒有,哪兒也沒有!我見過的一個學生,他在宿舍裏的人際關系搞不好,老是煩惱,老是懷疑別人說他什麼。他辦好了退學手續之後來找我說:“法師,我要走了,我老是琢磨別人對不起我。”我說:“烏鴉到哪裏,人家都討厭它,因爲它的叫聲太難聽了。它如果想讓大家歡迎它,首先要改變它的叫聲,或者不叫。”因爲不通達這一點,所以才有衆生畏果的現實煩惱。往往都是果報現前了,我們才開始害怕了:我是冤枉的,我怎麼能承受這個呢?這是你自做自受!如果你耕耘好的,你就會收獲好的,你耕耘壞的,你就會收獲壞的。你不接受誰接受呢?它是屬于你的。有一個人跑到我房間裏指責別人,說別人錯了,還一直說:“我沒錯,我沒錯。”我說:“難道是我錯了嗎?”他說:“你也沒錯。”我說:“我要是沒錯,那就是你錯了。”最後他想想,說確實是他錯了。人是需要理智的,人要是理智想來,是會很自在的。
2、無明導致染汙流轉
心是染淨之源,有心才會有無明。一般人的價值取向標准,固然是愚癡所致,但究其表現,卻是來自我們那顆染汙的心。我們的心染汙了,所以才會很狹隘,很自私,所以才有輪回。“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是很敏感的,心製造了我們的一切。好、壞、善、惡、高、低、貴、賤、美、醜,都是我們心的投影與反射而加以分別的結果。你如果無心,再漂亮的人在你面前,你都會像一根木頭或呆傻人,因而無動于衷。正是因爲你看他(她)漂亮,你馬上心有所動。二元的東西,對立的東西都是我們的分別製造出來的,而此種分別的概念本來是有伸縮性的。美到什麼程度,醜到什麼程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有人說,情人眼裏出西施。這裏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所以伸縮性非常大。也就是說,它們是不固定的概念。因爲衆生的業力不同而有差別,價值取…
《佛教的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