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自然也不盡相同。太陽底下的人們的位置不同,是因爲接受陽光的角度有異所致。一個人無論多麼漂亮,麻雀總不敢接近。我們每個人的位置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能取代另一個人。我覺得,不要強加給別人一種價值觀念,你活著,也讓別人活著,這就是佛教徒應有的態度。不要去約束別人該如何如何,說別人討厭,是因爲別人不符合你的價值觀念,你就看著別人討厭。別人要造業,就由他造吧,因爲你已經跟他講了,造惡業要有惡果,但人家不信。不信就不信吧,你不能強求人家信。因爲佛法廣大,不度無緣之人。衆生的價值觀念不一樣,往往是因爲人的一廂情願而導致了人生的悲劇,我們應該深思這一點,應該走出我們自己的誤區。有人說,做天人太好了。其實,天人的福報也不一樣,也分叁六九等,他們吃的飯色香味都不一樣。衆生的問題多,是因爲業力不同,因緣不同。唯識宗講“一心應四境”的問題:天人看水是珠寶琉璃,歡喜無限;人看水就是水,是賴以維持生命的泉源,非常珍惜;魚珍惜水,看水是自己的家,離開水就無法生存;餓鬼看水是濃血,膽戰心驚,遠遠離開。所以,你的位置,別人無法取代,別人的位置,你也沒有辦法強加給他。不承認這一點,你總是願意別人和你一樣,老是去指責別人,是不對的。你如果是個佛教徒,首先要原諒他人,原諒你認爲是煩惱的事情,因爲你的境界應該比那些人高。如果你總是去和衆生計較,你能成佛嗎?可見,衆生心性不同,所變現的業境也各不相同。如此看來,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業境,即我們人生的命運,應當從我們的心上下手。所以,你不能跑到心外去求法,求法應該是求真理,求到法之後,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性,否則你學佛還有什麼意義呢?你不過是在做遊戲,或是跟著起哄而已。佛教的因果律是:“如是因,如是果”,也就是說,你想怎樣收獲,你就必須怎樣去耕耘。不相信因果的人很麻煩,但是,因果不是不可以突破。因果首先是因緣,而因緣可以重新打亂、組合。我覺得因果是活的,不是死的。我們耕耘的所在,應是我們的心田。我們應該在我們的心田上播種,而不要跑到別人身上去播種,或是去指責別人如何。別人如何,別人要承擔業果。我們不要造口業,否則別人的業果沒成熟,你自己就先要承擔因果了。你一指責別人,你的煩惱就來了,這對自己是一種傷害,應該避免。
3、轉染心爲淨心
就世俗谛而言,可以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中觀認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不是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是一種存在著的假象,所以說是“叁界唯空,萬法如化”。即使是超凡入聖,也是系念于一心之間,也是在心上入手的。《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如是,我們應當從我們方寸之間的心入手,因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切不可以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耽誤事。你這一期生命結束了,下一期生命從何處來,誰知道呢?很多人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學了若幹年佛後,依然心隨境轉,煩惱無限。那邊來了一個什麼景象,什麼人,什麼東西,我們的眼睛馬上就隨著過去了,這就是心隨境轉。你不能感覺到它是一種如幻的假相。你真正感覺到了,你就有希望了。正是因爲你計較了,你就隨境而轉了,一直被煩惱所纏繞。當然,佛教徒不是要走極端,讓你什麼都不要動,而是要使你的心定下來,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不要住在上面,來了讓它來,去了由它去。但問題在于,來了的我們不讓它來,去了的我們不讓它去,所以我們才有煩惱。
因爲心的妄想、分別已使我們煩惱無盡,疲憊不堪,所以《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即是凡夫。凡聖只在心念之間,所以我們應在這一念之間下功夫。此中轉處,應是我們的心,必須強調心的作用。禅宗有一個偈子:“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也就是說,你心外求法,找來找去,找了半天還是回來了,春原來就在這裏。在哪裏?在你的心裏。這分明是警示他人不要心外求法。如果你真的定下來,你可以跑,因爲你跑和不跑都是一樣的,是不二的,但你的心定不下來,跑就是跑,不跑就是不跑。
古德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妙德是在心裏播種的,修學法門也是在心裏下手的。所以,你學什麼宗派,學哪個法門,走哪條路,怎樣做功德,這個“心”是最重要的。佛教徒不從心上入手,那很麻煩,沒有用,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佛教徒。佛陀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你只要把這個心製住,就什麼事都能夠辦。佛教講,若有所得,則有所不得,若無所得,則無所不得,我覺得這就是佛教的辯證法。我們要有的放矢,一般人的心猶疑不定,總是被現象界所左右,象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高的低的、貴的賤的,都是現象,而不是本質。佛讓我們不著相,是讓我們不要被概念所左右。但我們確實做著一種努力,試圖想抓住一點什麼,總想去追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佛陀在《箭喻經》中說過這樣一種比喻:一個將軍在戰場上受了致命的箭傷,但不讓郎中把箭拔下來,而是問箭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的,産自哪個國家,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探討來探討去,最後箭沒取出來,他已經死去了。所以人不應該在一些枝末問題上去探討,而是應該把“箭”取下來,這樣才能保住你的生命,你才能有希望,否則研究來研究去,你這一生就完了。很多人就是走這樣的路,這是很可悲的。
在執著追求的過程中,我們又常常變換著某種方式,因爲我們常常都失敗了。自然,我們會陷入一種煩惱與痛苦之中。有時候,我們也成功過,只是成功的喜悅是短暫的,一刹那就過去了,很快就消失了,一種新的不平衡又出現了。人生的遺憾與缺陷,使我們的心中常常處于一種傾斜的狀態,我們老是要去填補,老是在天平的這一頭加一個磕碼,在另一頭加一個磕碼,這樣天平老總不平衡。問題在于,我們應把天平上所有的砝碼都撿下去,我們本身就是平衡的,爲了校正天平的傾斜,我們費盡了心機,不斷地在這架傾斜的天平上增加法碼,試圖使之平衡。比如尋找朋友,掙錢,吃喝玩樂,尋求某種刺激等等。但我們最終都失望了,這些辦法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因爲我們只是在增加著什麼,而不是在減少著什麼。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做學問,應該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應該一天比一天減少。你的負擔越來越輕,你就離解脫越來越近,你活著就會自在、輕松。但我們學道象做學問一樣,往往是學了很多很多,最後不知道要學哪個法門,還抱怨佛法太多。其實,你要學的東西很簡單,足下那片土地屬于你,就從足下開始。我們總是想抓住一個可以依賴的東西。有人說,皈依叁寶是我們最好的依靠,我不否認這一點,只是我們依靠的應當是佛陀的大智、法的真谛和僧的清淨。如果說,我們皈依是想依靠佛陀這個人,希望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那你最終肯定是要失望的。好比我們有了一張非常清晰明了的地圖,要想達到目的,還需要我們去走,即實踐。正如《壇經》所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我們在佛法中獲得了正知見,就如同得到了一張非常清晰明了的地圖,如果我們不走,就永遠沒有希望達到目的地,如果我們走,就有希望了。佛陀只不過告訴我們一張地圖而已,你千千萬萬不要把這張地圖當作目的地,而且陶醉說你到目的地了。這錯了!很多學佛的人都犯狂禅和口頭禅的毛病,還是煩惱。有鑒于此,我們切不可以把指向月亮的手指當成我們要達到的目標,這既擋住了我們的視線,同時也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機會。每一部佛經,每一部論典都是一條最好的路,多難得啊!你失去了,當面錯過了,失之交臂!因爲你的根器因緣不好,所以你失去了機會,這是非常遺憾的!人實在不應該虛度時光,因爲人生太短暫了。在曆史的長河中,人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年華中珍惜自己,否則人身很快就失去了。
叁、從淨心入手
1、淨心的障礙
我們被現象左右著,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副隱形的有色眼鏡。正因爲這樣,大家的價值觀念不同。希特勒看到這個世界,就覺得他應該主宰這個世界。他認爲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所以就大批屠殺猶太人。他的眼鏡告訴他就應該這樣做,把一種虛妄的東西看做真實的。農民和工人都有自己的隱形的有色眼鏡。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眼鏡使我們不能看透人生究竟是些什麼。比如,我們看遠山上的積雪,如果你的眼鏡是綠色的,你看到的雪就是綠色的,如果你的眼鏡是紅色的,你看到的雪就是紅色的,雪是紅的嗎?不是。雪是綠的嗎?也不是。重要的問題是,你所戴的眼鏡決定了雪是紅的還是綠的。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就得把這些眼鏡摘下來,但我們誰都舍不得摘。就像有的人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因而感到害怕。正因爲害怕,他就煩惱,這就是輪回。根本原因是有“我”。再比如說,我們看到六道輪回之後,就認爲它是真實不虛的,感到害怕。現在我們可以用金子把六道輪回的幾種表相製造出來,比如用金子製造出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回就這樣擺在我們面前。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六道輪回是我們捏造出來的。真正的空性——金子——是永恒不變的,所謂的“常”可能就是這個金子,但只有在你把所有的障礙去除之後,這個“常”才能顯現出來。這個“常”是超越斷、常之上的常,即是“中道”、“空性”,但我們還想把這個“常”抓住。
我只是做一個比喻,你不要把這個比喻當成真的,把它拿來,拿不來的。拿不來,你就自在,拿來了,你就麻煩惱了,你還照樣輪轉。我們被現象所左右,心中的分別使我們煩惱。我們要把這種分別去除掉,要先從簡單的做起。當現…
《佛教的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