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默。最後維摩居士這種沈默面對這個沈默,妙菩薩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大加贊歎,善哉善哉!好呀好,妙不可言,的確如此。乃至無有文字、語言,也沒有文字也沒有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才是真正的感悟了不二法門,進入不二法門,平等,看到空要看到有,看到有知道他是空。所以你活得自在了,你要承當要負責任你還自在。你要自在還在面對,還要負責任。因爲在面對中去鍛煉自己,鍛煉自己不再去執著,不執著你才更好的去擔當去度衆生,度衆生利于自己。我所有的功德都不要,我都給諸位,但是你知道我這個賬算得很好,我一點點都不要,我得到的更多,我要一點我得到的就不夠多。只有打破我執,真正的我具有如來藏寶藏,否則那就一點點功德。有我執的總是局限的總是輪回的。
終于我們回家了,這種回家就是覺悟了,我們終于從這個圓圈裏從這個六道輪回裏走出來了。那麼永嘉禅師《證道歌》裏邊說一句話夢裏明明有六趣,其實我們是在做夢之中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覺後空空無大千,就面對六道輪回,突然間醒來,原來沒有實實在在的六道輪回,原來是幻化的假相,所以自在了。但是必須要面對輪回,然後你走出這個輪回。這就是不二。那麼如此我們不要歧路,不要走到岔路上去,說不二的時候你就覺得好壞都平等了,然後你要去幹壞事,而且還說不二,煩惱就是菩提,然後自己原諒自己,在痛苦在煩惱招別人煩惱,錯了。所以不要走到岔路上去,不要誤解了佛法。因爲歧路亡羊,因爲岔路上去會把羊丟了,會把我們的佛性丟掉,會把我們的法身慧命丟掉。所以說大家要注意,不要因爲學了不二法門品誤解他,誤會他,容易走錯了路。
下面我們走入經文。經文是“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就在維摩诘說偈完了之後,也就是接上一品,隨即又對在場的叁萬二千,這個法會菩薩有叁萬二千,當然還有在香積佛國品裏面,九百六十萬的香積世界的菩薩也來到這個法會,當然更多了,非常之多。所以對在座的衆位菩薩說,各位仁者,善良的人,真正的修道的人。那麼《六祖壇經》裏面有這樣一個公案,六祖慧能大師當年到法性寺也就是如今的廣州光孝寺,在門前遇到兩個沙彌,看到寺廟門前挂了一個幢,風一吹幢就動。沙彌甲就說風在動所以幢動,沙彌乙就說,因爲幢動所以風動,兩個人爭來爭去。六祖慧過來說,非幢動非風動,乃仁者心動。你若不分別,哪裏有風哪裏有幢呢。有人說了幢借助風,風借助幢。是呀,如果是二的話,那這二者之間他有自性嗎?他有主宰性嗎?沒有呀,假的,不會永遠是這樣,那是不可得了,平等了,仁者心動。所以說各位仁者,發心修行的菩薩,怎麼樣才是菩薩證入不二法門呢,我們怎麼樣能從二元的世界裏走出來了不再去執著呢,請大家各隨所證的契機因緣。每個菩薩,在座有很多菩薩,因爲你是菩薩,你也是利他的,同時你也是生活的現實中感悟的,你在也證入不二法門的,你們有你們的因緣,你是怎麼樣證悟的,你可以給大家說一說呀,隨緣說呀。佛法是民主的呀,一直都是兩個人說,現在是放開了讓大家說,發揚民主。讓大家說,然後我再發表意見,一直都是這樣。所以維摩讓大家說,你們說說看,然後我再說,這樣互動的。不像我們今天,一直都是我說,你們不說,我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所以我也希望如果有因緣的時候大家互相說,解決問題呀,真的解決問題。沒有問題了,自己就活自在了。很快樂,學佛真好。如果你真的很挂礙很痛苦很煩惱,那我們學他有什麼意義呢,不要學了。
有人曾經跟我說,佛菩薩會不會生我氣會不會報複我呀。你說千萬不要這麼認爲,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你得罪誰都可怕,你得罪佛菩薩沒關系,他不會跟你計較,他不會報複你。最可怕的是什麼,是人呀,你千萬不要得罪他,老是耿耿于懷的,總會報複你,多少年的故事他都記得,想起來他就消化不要。所以不要怕得罪佛菩薩,不要得罪你身邊的人,廣結善緣。所以放開讓大家說,大家不說你怎麼解決問題呀,大家說了,知道你有什麼問題。你對佛法的感悟感覺是什麼樣的,所以這樣的佛法就活起來了,互動,互相動才能夠互相受益。
下面經文“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麼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這是第一位菩薩。叁十一位菩薩要講要發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演討會,大家都要發言。法自在菩薩第一個站出來發言,所以慈悲菩薩與法自在,對于法已經自在了。爲什麼,因爲他知道法沒有自性,法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所以自在了,不會執著不會挂礙了,我們執著我們挂礙。所以我們面對法自在菩薩我們要去反醒自己,自己的身口意,面對法自在菩薩我們不好意思,我們沒有自在,所以要跟他學。他跟爲我們提供了修學的一種榜樣,我們的身口意要跟他去自在。契入諸法實際,空性沒有主宰性,我們今天老想抓一根救命蹈草。事實上我們舉個例子了,我們今天知道,告訴你諸法實相是什麼,是零。我們不知道零,怎麼樣呢,我們用一來跟他比,說這個零跟一比沒有都沒有。但是我們現在又抓住一個一,一我們也不知道,又用二來比,事物越來越多,越來越麻煩。本來簡單,回歸就是零,一個修行人本來他很簡單,他上樹上去修行,老鼠把他的衣服就咬破了,老鼠咬破衣服怎麼辦呢,他想養一個貓吧,當然過個故事不要追究他是否合理我們只是要講一個道理。養一只貓這個問題又來了,貓又不能讓他吃肉,讓他去喝牛奶,就得養牛,又要買一頭奶牛。買一頭奶牛的問題又來了,你又得雇人去放,雇人放的問題又來了,你還得給他開工資,還得去化緣,問題越來越多。所以我們活得不自在,所以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找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告訴你,學佛是減法,思想越簡單越自在,輪回是加法,沒事找事,找來找去越找煩惱,輪回了,無事生非呀。所以減法就很自在,加法就很痛苦。最後背來背去你背不動了,我就往下去了。減法越減越自在,就往上去,這個圈就裏出去了,很自在很快樂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著用減法,不要去用加法。所以稱作法自在菩薩,對于法他是自在的,因爲對于法他明白了,這個法不是真的,不是實在的,他是沒有主宰性的,緣起的,變化的,幻化的,包括我們自己。
曆史上曾經叁論中有個僧肇大師,第二代祖師,他在《肇論》裏說所謂幻化人,就是法師中幻化的法師,居士是幻化的居士,這都是幻化人。非無幻化人,是說不是沒有幻化人。幻化人非實也,只是幻化人都不實在,于是入二法門了,于是于法自在。這位菩薩他就發言說,各位仁者呀,用衆生的眼光去看,用人性的眼光去看,生與滅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就像沒有生沒有死,沒有死沒有生,對立的。但是你記住,你現在生著,你現在正在死著,你現在正在死你現在正在生,你要調整你的觀念。是呀,你的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掉了,新的細胞生了,一個小孩子長大了,但是父母卻老了,生死死生,同時在進行。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所以看起來生和死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而生和死是對我們修行是最大的障礙。我們一直都喜歡活著,一直都怕死,痛苦,誰都這樣、但是哪個不死呀?一直在死你知道嗎。那麼事實上法之本體,生與死之間如金與器物,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像金子和金子所製造的首飾,各種精美的首飾,佛教徒他也有戴耳環的,戴項鏈的,戴金镯子的,他們都是金子製造成的。器相雖生,雖然有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镯子,雖然出現了,但同一金性。我們就執著,那是耳環,那是戒指,那是項鏈,那是镯子,我們表面上是看到這個東西,但是本質是金子。耳環是金的,項鏈是金的,戒指是金的,镯子是金的,所以你要看這個,不要看表相,我們的輪回就是因爲執著外在,那是環呀,那是镯呀,那是鏈呀,這個是錯誤的。我們的執著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局限,所以我們成了加法,減法原來就是金,一下就看到他本質。所以這個金子不生不滅,本質呀,因爲生成了鏈子,把這個鏈子又毀掉做镯子,把這個镯子毀掉再做耳環,他有生有滅。項鏈沒了耳環出來了,耳環沒了镯子出來了,有生有死。但是你看到本質的金子,馬上說沒有生沒有死,沒有生沒有滅,原來都是金子沒有改變。從性而言,所以說沒有生沒有死。所以我們說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並不是你沒有了,只是這樣的狀態沒有了,這樣一個存在的狀態沒有了,但是又變換另一種存在的狀態。就像我們頻道的電視劇看完了,又換成另一個頻道,可能更好呀。這個狀態,這個樣子沒有了。物質不滅定律,就說他不是沒有了,他只是改變成另一種存在的狀態。那你怕什麼呀,你不用害怕。但是另一種存在的狀態是根據你今生的一種所作所爲的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所決定的,所以我們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我們沒有白做任何功德。任何的布施、功德都是沒有白做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舍得舍得的,我舍了我得了,我舍了是把我的我執舍出去了,那麼你得到的是什麼,是自在,走出生命的局限,剛才我們說了走出生死。
法自在菩薩給我們的感悟是這樣的。就像龍樹菩薩《中觀論》裏說,有一個偈子叫“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什麼意思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諸法不自生,我問大家,牛能生牛嗎,有人說是呀,牛能生牛嗎,人能生人,馬能生馬。可是一個牛怎麼生,一個牛就沒有辦法生嗎。說從他生,說牛從馬那生的,不可能,牛只能從牛生,當然單純的牛是不能生的。從馬那生出牛來,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沒有這樣的因緣呀。馬生牛不是亂套了嗎,根本就沒有情理。但是下面又說了,不共不無因。共生,說一只牛不能生牛,那兩只牛可以吧。兩只牛,一只公牛一只母牛,還得有這個因緣才可能生,就像我們每個人有父母有母親,還得有阿賴耶識,這是一個緣起。共生就是沒有主宰性的,可以變化的,請問他有實在性,沒有。他沒有真生,是假生。下面是無因生,沒有任何原因就出來了,沒有這事。我們說《西遊記》孫悟空,他是石頭殼裏蹦出來的,還需要風吹日曬雨淋最後他成精了,當然這個不可能的,石頭子裏蹦出來不現實呀。沒有任何原因是不對的,沒有這樣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所以說這種生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最後說,是故說無生,這個生就是沒有主宰性的,沒有實在的生。
如果說緣起的幻化的,有,但他是假的,你爲什麼還要上當受騙。所以你也不要高興,但是我也不要傷心,當然你要珍惜他,但是我也不要執著挂礙他,所以是故說無生,無生法忍,就是要必須這樣才能夠證悟的。那麼已有無有生,已經生過了不可能再生了。如果生無窮過,永遠不斷的生下來,那不麻煩了嗎。像母親生兒子,已生無有生,已經生過了,再生另一種因緣,這種因緣沒有了。再生就是無窮過。永遠不停的生誰也受不了,這個世界膨脹,這個地球肯定完了。無已生也不生,沒有這因緣怎麼生,沒有辦法生。說離已生未生,說離開了已生和未生,更無生時生。有人說生時生。我們舉個例子,半生半不生,半生不是生,半生是生,半不生也不能生,這種對立和矛盾還是不能生。于是我們有理由說,無生法忍的依據就來自理論,沒有這種理論請問我們不執著嗎,我們還在執著,是生了,生是緣生。告訴你,滅是緣滅,不是一個徹底斷滅,緣聚則生聚散則滅,滅了不是永遠沒有,沒有生也不是永遠沒有緣,是因爲還沒到。就像春天播種了,播種之後,我們著急,到田地裏面把種子扒出來看,你得給他時間呀,你不給他時間,你昨天播種了,你今天就看,明天你又來看,看來看去,把他看壞了,他真的生不了了。你不著急,你播種了,你給他因緣給他水給他溫度,慢慢的就長出來。一支玉米要兩叁個月叁四個月才能結果實。你栽下一支果樹,可能要好幾年才能結果。你怎麼可以說我今天布施了我明天一下子就有回報了,不可能,因緣還沒有成熟,不要著急早晚的事。越是不著急的人越是能幹大事,越是能夠在佛法上有更大的感悟,這是有說服力的。那麼如此無生法忍,如果你能夠這樣去認知他,去調整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爲,你就會消融生死二法。你不再執著生,生而何歡,你也不再畏懼死了,死而何懼,不在乎了。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臨死的時候,非常的快樂自在,沒有什麼恐懼的,這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說我害怕,這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最好的佛教徒,換個頻道,沒有關系我會演得更好,我乘願再來,我會得到一種鍛煉,我會跟衆生結緣,你才有資格來成佛。要不然你沒有資格沒有因緣。那麼這種打破生死的觀念就是契入不二法門。生不樂死也不懼,那你說你怕什麼,然後還問,你死後到哪去了,你都不在乎了還怕什麼。那就是自在,那就是極樂世界了,就是這樣呀。這種打破觀念就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相應了。輪回這個局限,輪回這個生命的局限,說白了就是有量了,你打破這種局限了,出來,無量壽,沒有辦法去衡量的,走出一個相對的世界。所以無量壽是可以的,所以如果你學淨土,那你要不怕活著也不怕死,如果你怕活著不行,你怕死不行,所以你要隨緣去,活著也好,死了也不懼怕。
《入不二法門品 第二講 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