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二讲 上)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 慧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所探讨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平等法门,就是要不执著有也不要执著空。因为空和有对于我们学佛上都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面对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他没有自性,他是无常的,我们就不再执著他。面对空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空是从有上去感悟的,所以我们还不可以断灭,是要承当。所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两者之间必须相互照应,才是不二才是平等。
所以不二法门就是要改变我们自己思维观念的一种狭隘,一种障碍。当我们执著空执著有的时候,必然会成为我们修行上的挂碍、执著,所以他就将成为我们自己的障碍,同时他又成为我们的一个机遇。那么这种机遇你要去转变他,你转变他就不是障碍,他就是妙法。所以对我们来讲,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是学佛的下手处。如果你善于消化善于转化,那么他都是我们修行上的一种机遇,同时也是我们修道的助缘,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样的因缘。所以《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既然是在世间为人而说法的,既然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的,所以他不离开世间而觉悟,如果离开世间而觉悟,就像我们去寻找兔子的脚一样。兔子是没有脚的,所以那是无有是处的,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如佛说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都是指月过程中的工具,也就是守执而已。让你看到什么,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而你一再执著这个文字这个经典,而你没有通过这个工具而达到指月的目的,那这个学佛就无有是处了。当然我们调过头来讲,从另一个角度去说,可能因缘没有具足。你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完备。所以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说完全的无有是处。就像一个人他没有学佛之前,他可能对佛教有很多误会,那么因缘没有成熟,有一天因缘成熟了,他不再误会了,他是欢喜的,当然他可能还没有受益。但是通过这种欢喜,最后接受佛法,产生法喜,必将受益。如果我们的眼睛只停留在守执上,在守执上去计较去执著,则终究不能见到月亮,见到月亮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正如入不二法门品中三十一位菩萨所说所探讨的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这种探讨的相对就是我们人性的弱点。我们停留在这样的一个生死、空有、相对的一个二元世界里,所以告诉我们要打破这种界限,打破这种局限,那么你才有希望。所以开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太顽固了,我们太刚强了。《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度”刚强里面就充满着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就是贫嗔痴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觉得是可靠的,事实上是不可靠的,因为他一直在变化,包括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这种强烈的执著走不出这种局限。所以就画地为牢,转呀转呀,越圈越小,然后这个世界越来越小。所以哲学家说你认识的局限会导致你世界的局限。因为你的认识不到位,你只是停留在表相上。所以你的世界就这样大。
井里的蛤蟆,井底之蛙,他看到天只有井那么大,一旦他出来,那当然就不是蛤蟆了,他不是井底之蛙了,觉得世界就不一样了。那么是用二法来还说不二法,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生活的现实,生活的现实就是二法,二就是千差万别,二只是代表一个现相界,男人女人、好坏、高低、贵贱、美丑,五八花八门、色彩斑斓的宇宙万有存在的现相都叫二法。通过这样的二法来探讨不二,因为这个二法对我们影响对我们伤害。所以我们要去改变,要去透视他的本质,就像我们昨天晚上所说的,所有人都是瞎子,瞎子看到的是表面。如果你看到那块布了,那你就不瞎了。否则你就看到裙子、看到帽子、看到围巾,那你就是执著就是烦恼,你的世界就局限。那你从那个裙子、帽子、围巾的本质去看,原来是块布,那你一定是自在的。当然这个很难得。
所以说修行是要面对现实,通过二法来透视不二法。那么妙吉祥菩萨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他要遣一切法,什么叫遣,就是遣出排遣,不是这样的,遣一切法,去掉你的执著。有的人说,你能去掉吗,去掉你这个执著的想法,不是说把那个好的否定掉了,把那个坏的否定掉了。好的依然好,坏的依然坏。但是告诉你,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主宰性,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人,虽然是缘起的假相,但是你不做好人你就没有希望。所以说妙吉祥菩萨遣一切法,还是要方便说此不二法门,遣一切法,说不二法门是不可说的,但是还是要方便说,不可说也要说。三十一位菩萨是什么样呢,没有他证得,但是理论上是应该这样,从二入不二,文殊菩萨说不二是不可说的,但是还是要方便为众生去讲,你不讲大家没有下手处。所以还是要去讲。只有维摩居士一默如雷,沉默,不说,因为既然是不二了,你说了跟不二就冲突了,不能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对佛法的感悟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感悟。所以一默如雷,像一阵炸雷一样,突然间把我们惊醒了。原来是不可说的。
那么由此而感悟到真正不二法门,真正的从生命的局限、相对的世界里走出来,那么你的离心力,也就是你要透视两者之间那种二的不可靠性没有主宰性,你走出来了,这种走出来是你观念走出来,不是你不面对现实,是你面对他。古人有一句话叫“但无心于万物,何方万物常围绕”如果你不讲较,不执著他,何妨他围着你转呀,你无所谓呀。就像你在想一件事,你前面边的人过来你没有注意,为什么,因为你在想一件事,当然今天我们在想着一个,原来他是不可得的没有实在性的,那么他过来的时候,你是不需要去执著他的。因为你知道他是不可靠的,你只要稍稍的忍耐一点点,改变了,好多事情就是通过这样改变的。
此沉默对一般人而言表示会感觉莫名其妙,为什么不讲呀,为什么不说呀,但是真正的感悟真的是不可说呀,事实却是无声的狮子巨吼。为什么佛教里面把佛陀说法叫狮子吼,狮子代表无所畏惧,万兽皆惊,百兽皆惊,都傻了。凡是狮子一叫,其他动物全都老实了,万兽之王呀,狮子吼,所以佛陀说法能够破邪显正,能够使所有的邪知邪见没有空间,所以如狮子巨吼。不再听琐碎之声,百兽之声。所有的佛法的法门都自默的,回归根本。那么佛法讲是依,这根本是什么,依法不依人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你看到的是假的,如果你去透视的,那个是智慧。是呀,依靠智慧,不需要依靠你的那个眼睛耳朵舌头,身体那个分别的假相。第三个是什么呀,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的,就是你要从那个局限从轮回中走出来的,这是了义。不了义,怎么样呢,算命呀,升官呀,发财呀,这是不了义呀,因为他终会无常呀。第四个是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工具,我刚才已经交待大家,那是指头要看月亮,如果你没有看月亮,那就是依语了,这个工具了,你抓住他干什么。他是船,你得到彼岸去呀,你到去了彼岸这个船才有价值。如果到了彼岸你还背着船,那你还没到彼岸呢,所以依靠四依来完成根本佛法的那种认知默契。
如果就是见性而开悟,见到本质了,就像我们说的得意而忘形了,得到那种自性了。空于是外在的东西不再执著,虽然你得到这个空性是通过外在的而感悟内在的,但是你一旦感悟内在了,外在的东西你就很坦然的面对了,承当游戏。就像有人说,我叫张三,但是你还有名字,你还有小名,还有你在母亲面前你还是儿子,你在爷爷面前你还是孙子,你在儿子面前你又是父亲,你的角色很多呀,你在国家你是公民,你在工厂里你是职工是员工,但是都是你呀,不是别人,就一个人,有很多名字。我们说,佛性、如来藏、诸法识相,妙名真心呀,还有实际呀,还有理性呀,理体呀,空性呀,都是一个呀,他只是有不同的名字。那类众生听到了佛性他解脱了。那类众生听到如来藏解脱了,下手处不一样,所以不二的下手处首先要解决生死的问题,生是主宰性的吗?死是主宰性的吗?没有的,所以我们就不怕生也不怕死,要不然的话,生离死别是伤害人的,感情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说感情也是我们修行的最大障碍。有人说那我就不要感情了,也是错误的,感情知道是缘聚珍惜他,缘散再见,洒脱的向他告别,因为你纠缠也是没有用的,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不能重新开始。所以说我们通过学佛要珍惜因缘,同时因缘散了,要洒脱的告别,再见,非常自在,这就是修行和不修行之间区别。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见到本质,通过这种外在感悟到内在,于是你醒来了,于是突然你间自在了。原来不过如此呀,其实你想想呀,我们整天忧心重重,烦恼重重,有用吗,没有用呀,你沉住气,你稍稍挺一下,也都过去了。事物会有转机,就是因为你越想越多,越多越复杂,越复杂你越去想,麻烦了。凡事要沉往气,你为什么要沉住气了,因为你有智慧,因为你知道他会过去。就像那个锅一样,他已然碎了,就让他碎了,如果再有锅的时候,把他捆牢一点,我不会犯第二次这样的错误,我不会被一种石头拌倒两次,这就是智者。如此我们的耳朵边经常的会有狮子吼,我们探讨不二法门,佛陀在谆谆教诲,一直都会提醒你不要上当不要受骗,那是假的没有主宰性。虽然你要去承当,你去负责,但是你的心里不要留痕迹,不要认为他是负担,这就是解脱。谁敢伤害你?能伤害你?没人伤害你,没人伤害得了你,都是你自己伤害自己。佛已经告诉你了,你假的,不上当,不受骗。此时妙吉祥菩萨大加赞叹。整个经文就是这样的。刚开始三十一位菩萨讲,然后文殊菩萨说,最后维摩居士沉…
《入不二法门品 第二讲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