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三讲 上)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整理人 慧雪 校稿 悲贤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们昨天讲到了关于第七位菩萨站起来发言,对于不二法门的感悟。他用一种妙臂在提携众生。他在提携众生的过程之中告诉我们说。菩萨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不但不住在有的观念上。我们众生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执著现相界的存在,一种实实在在的有。而这种有的只取不舍带给我们无尽的烦恼,于是就会有轮回。不住在有的观念上这种轮回的观念就打破了。同时他也不住空的观念上。有人说,不住在有是错误的,住在空总是没错的。依然错误。昨天我们引用永嘉禅师《证道歌》的话说“断灭空,拨因果,犹如避溺而投火。”就是怕淹死,但是又被火烧死了,依然是一种二边,二边就不是平等,所以要平等。因为幻化,因为都是假的,空也不是固定的,有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不会停留下来,所以我们要不住,不住就是你心里不执著他。不是说你不面对,不面对你就没有机会来锻炼、来考验、来突破。但是你面对的时候你要不停留下来。这样的菩萨就会见到法性幻有。
妙臂菩萨给我们的感觉,他所要表达的感悟的这种境界就是见到诸法空相,是幻有假有,只是像耍戏法一样,好像是真的,其实不是真的。这种幻有并不障碍法性真空,因为好像是有,其实没有,而没有就是法性,就是真空。所以我们看到宇宙的一切现象也是好像是有,但事实上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他是变化的,所以他不是实在的,有没有呢,有,他是假的,假有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同时法性真空也并不障碍缘起的幻相。虽然是没有,但是这个没有,这个空性完全是在缘起的幻相上就感悟,他们两个之间是不矛盾的,如果你认为他们是对立的,那你就断灭,所以叫空不碍有,不障碍有。如是相不碍性,性不碍相。从相不碍性的角度去看,我们就看不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是我们众生的狭隘局限才会导致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实没有,为什么,三界如幻如化。所以《唯识》中讲说“三界为心,万法为识”。《三论》中也就是《中观》讲,“三界唯空,万法如画”。三界都是空性,没有主宰性,如幻如画,如果有也是如幻如化。性不离相,空性跟现相两者之间是不相离的。如此看来生和死的问题也不过是一个游戏,所以你不能在意他。你要打破生死的观念,你就必须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不要上当,不要受骗,都是假的。如果能够突破的话你一下就自在了,所以你的自在就是解脱。
如此菩萨就能够广度众生,游戏三界,倒驾慈航。高僧大德圆寂之后,我们祝愿他乘愿再来。为什么,他有能力,因为他知道都是三界如幻的,众生也是没有自性的,于是他愿意来。否则他来了走不了他还愿意来吗。来去自由,大菩萨往往如此。观世音菩萨,大家都知道他已经成佛了,证法名如来。为什么还要倒驾慈航呢,慈悲呀,因为我们所以他又来了。但是他来了他是真来了吗,没有来,如来吗。他去了,没有去,叫如去吗,没有来没有去,所以叫如来如去,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我们想来来不了,想去去不了,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痛苦难堪,轮回不已,所以我们要从观念里走出来,应该向这位妙臂菩萨去学习。
可见菩萨心与声闻的心,凡夫以为是二。菩萨的这个心是无所得,声闻的心是偏空,所以有所得和偏空两者之间的观念是对立的,凡夫以为二,实际却是没有菩萨心,没有无声闻心,无所得也无所得。那么所谓的空也是没有自性的,如果你执著空的话,空就成了有所得。空就成了有。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说空就是平等了,是不二了,目的就是让我们不执著,一切都不要执著。下面说若复见有空,如果你回过头来你再去执著空,诸佛所不化。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化不了你,所有的佛都拿你没有办法,教化不了你。重要的问题是用空来对之有,对之有所得。而你调过头来执著空,错了,又成了一个新的障碍,所以你要去突破这样的障碍。如是心者即是佛,这个心就是无所得,真正的一点点执著也没有了,也不住在生上也不住在死上,所以突破了,打破了那种生死的局限界限。这个就是证入不二法门,如果我们也能这样,我们也能对照自己反醒自己改变自己,也会进入不二法门,也会向妙臂菩萨去学习。学佛学菩萨应该跟他学得一模一样,如果你学得不是一模一样,那就不是学佛不是学菩萨,所以说要反醒要改变,要真正的身口意三业去跟佛菩萨去相应。
我说了这种相应就像我们最初的发心,信心就像水一样,你有水才能够有佛菩萨的月亮太阳印到水里,完全的相应默契,才是真正的证得证悟,不然的话你就是局外的,你仅仅在理论上没有用的,仅仅是知识,就像我们以前说了,是守执。目的是让你看月亮,而你一直执著这个执土,守执,那你看不到月亮。所以你要向上看,用这个船用这个工具来完成我们最终的归宿,这才显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一切的法会也无非都是一种方便。就像刚才有一个居士跟我讲,孔雀他不像呀,他是表法的,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为什么是孔雀,孔雀能消化呀,孔雀你知道吃什么呀,吃毒草吃毒虫,能够面对贪嗔痴,能够面对五欲的世界。他不为所动,你不行呀。乌鸦吃毒草就死掉了,只有孔雀吃毒草茁壮成长。所以你要学孔雀能消化。为什么能消化,一切法无常,没有主宰性,你才真正能消化。如果说你看到那个法是实在的,你又能消化,那才怪了呢。你肯定是上当受骗,你肯定是受伤了,这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仅仅看一个热闹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对照反醒改变,这是最重要的。
下面的经文说“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八位菩萨站起来发言,他要谈他对不二法门的感悟。他的这种感悟对我们依然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启迪。依据天台宗智者大师的解释,他认为这个菩萨出世的时候,因为同弗沙星相应。这个弗沙星相应之后,所以菩萨的名字叫弗沙。什么叫弗沙,弗沙是二十八宿,天上有二十八宿,有星宿,二十八个星星,其中之一叫鬼星。这个鬼一听到我们就觉得毛骨悚然,我们怎么可能学鬼呀。但是这个鬼星对我们的启迪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站起来发言说,善和不善,凡夫以为是二,我们也认为是二,说这个人是善人,那个人是不善的人,我们认为他们之间是对立的,这种观念要去突破。虽然我们也是恒顺众生说那个人是善人,那个人是恶人,但是我们的心里不执著那个善和不善,这个恒顺众生但是不执著,不执著又能恒顺,这个就是佛法。却不知善不善完全是相对待而安立,是相对存在的。为什么他是善人呢,是因为他做了好事。为什么他是恶人呢,是因为他做了坏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做好事的人跟发心,守菩萨戒,或者是真正成为菩萨的人去比较那依然是局限和狭隘的,不能称为善,因为真正的善是智善,要超越善和不善的,才是智善,才是最圆满的善。这善是相对的,是局限的,所以完成这个突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上的精进,那种努力不懈。纯粹是个人主观定位,是分别心。说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善那个恶。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认识就会有他自己的局限,只有突破了各个角度,这个局限才会得到一种改变,得到一种根本的彻底的打破,不可以截然把两者之间分开,因为善是恶的善,恶是善的恶。二者之间相对待而存在的。如果你把他们分开,以为善是孤立的善,不善是孤立的不善,就错了。不是孤立的,不是单独的。
就客观而言,你站在主观上一厢情愿,你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超越于善和不善的高度去看待善和不善,一切法随其各自因缘而受果报。因为善和不善他不是我们自己定位就是这样的,他各有因缘。你认为那个人恶,你心里就分别,你心里就痛苦。但是那个人恶,你要知道恶者自己受报,他会因为他的恶他的种子成熟的时候,他会受报,你痛苦什么呢。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错误而伤害自己。我们觉得很不平衡,但是你要知道,那个人他将来会受报的,你不要烦恼了。他没受报,你先受报,你是最傻的。所以你没有智慧,你要去突破,你不要上当,也不要受骗,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是看不透这个局限的,很烦恼很痛苦。所以各有因缘莫羡人,欲求大道应无我。应该没有我的执著我的局限我的狭隘,各有因缘莫羡人,不要去羡慕,也不要去烦人,也不要恼人。
《华严经》说菩萨不恼害众生,不要去烦别人,不要去恨别人,你恨别人不是菩萨,菩萨是悲悯,慈能予乐,悲能拨苦。我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能帮别人从痛苦的局限里走出来,这个就是菩萨。对此,如果我们不升起善与不善的一个观念,你不去执著善不去执著不善,也就是不执著善不执著恶,为什么,善不是固定的,恶也不是固定的。昨天可能还恶,今天你可能一念心,你改变了。今天你可能是善,明天遇到一个因缘,我随境所转了。那是不固定的,不固定就是没有主宰性,没有实在性,你凭什么要执著他呢,就像我们说,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众生,可是按照《顿悟论》也就是道生法师的说话,阐提是可以成佛的呀,因为阐提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有一天他会有善根的发现,阐提就不是阐提了,因为他不是定法。我们今天看一切事物都是以定法以执著来看待的,错。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性的,于是我们能够突破这种善和不善的一个实在的观念,如果我们能够突破这种实在的观念,我们就…
《入不二法门品 第三讲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