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叁講 上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叁講 上)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校稿 悲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我們昨天講到了關于第七位菩薩站起來發言,對于不二法門的感悟。他用一種妙臂在提攜衆生。他在提攜衆生的過程之中告訴我們說。菩薩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不但不住在有的觀念上。我們衆生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現相界的存在,一種實實在在的有。而這種有的只取不舍帶給我們無盡的煩惱,于是就會有輪回。不住在有的觀念上這種輪回的觀念就打破了。同時他也不住空的觀念上。有人說,不住在有是錯誤的,住在空總是沒錯的。依然錯誤。昨天我們引用永嘉禅師《證道歌》的話說“斷滅空,撥因果,猶如避溺而投火。”就是怕淹死,但是又被火燒死了,依然是一種二邊,二邊就不是平等,所以要平等。因爲幻化,因爲都是假的,空也不是固定的,有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不會停留下來,所以我們要不住,不住就是你心裏不執著他。不是說你不面對,不面對你就沒有機會來鍛煉、來考驗、來突破。但是你面對的時候你要不停留下來。這樣的菩薩就會見到法性幻有。

   妙臂菩薩給我們的感覺,他所要表達的感悟的這種境界就是見到諸法空相,是幻有假有,只是像耍戲法一樣,好像是真的,其實不是真的。這種幻有並不障礙法性真空,因爲好像是有,其實沒有,而沒有就是法性,就是真空。所以我們看到宇宙的一切現象也是好像是有,但事實上沒有。爲什麼沒有,因爲他是變化的,所以他不是實在的,有沒有呢,有,他是假的,假有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同時法性真空也並不障礙緣起的幻相。雖然是沒有,但是這個沒有,這個空性完全是在緣起的幻相上就感悟,他們兩個之間是不矛盾的,如果你認爲他們是對立的,那你就斷滅,所以叫空不礙有,不障礙有。如是相不礙性,性不礙相。從相不礙性的角度去看,我們就看不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因爲是我們衆生的狹隘局限才會導致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沒有,爲什麼,叁界如幻如化。所以《唯識》中講說“叁界爲心,萬法爲識”。《叁論》中也就是《中觀》講,“叁界唯空,萬法如畫”。叁界都是空性,沒有主宰性,如幻如畫,如果有也是如幻如化。性不離相,空性跟現相兩者之間是不相離的。如此看來生和死的問題也不過是一個遊戲,所以你不能在意他。你要打破生死的觀念,你就必須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不要上當,不要受騙,都是假的。如果能夠突破的話你一下就自在了,所以你的自在就是解脫。

   如此菩薩就能夠廣度衆生,遊戲叁界,倒駕慈航。高僧大德圓寂之後,我們祝願他乘願再來。爲什麼,他有能力,因爲他知道都是叁界如幻的,衆生也是沒有自性的,于是他願意來。否則他來了走不了他還願意來嗎。來去自由,大菩薩往往如此。觀世音菩薩,大家都知道他已經成佛了,證法名如來。爲什麼還要倒駕慈航呢,慈悲呀,因爲我們所以他又來了。但是他來了他是真來了嗎,沒有來,如來嗎。他去了,沒有去,叫如去嗎,沒有來沒有去,所以叫如來如去,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我們想來來不了,想去去不了,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痛苦難堪,輪回不已,所以我們要從觀念裏走出來,應該向這位妙臂菩薩去學習。

   可見菩薩心與聲聞的心,凡夫以爲是二。菩薩的這個心是無所得,聲聞的心是偏空,所以有所得和偏空兩者之間的觀念是對立的,凡夫以爲二,實際卻是沒有菩薩心,沒有無聲聞心,無所得也無所得。那麼所謂的空也是沒有自性的,如果你執著空的話,空就成了有所得。空就成了有。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裏說“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說空就是平等了,是不二了,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執著,一切都不要執著。下面說若複見有空,如果你回過頭來你再去執著空,諸佛所不化。不僅僅是一個佛教化不了你,所有的佛都拿你沒有辦法,教化不了你。重要的問題是用空來對之有,對之有所得。而你調過頭來執著空,錯了,又成了一個新的障礙,所以你要去突破這樣的障礙。如是心者即是佛,這個心就是無所得,真正的一點點執著也沒有了,也不住在生上也不住在死上,所以突破了,打破了那種生死的局限界限。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如果我們也能這樣,我們也能對照自己反醒自己改變自己,也會進入不二法門,也會向妙臂菩薩去學習。學佛學菩薩應該跟他學得一模一樣,如果你學得不是一模一樣,那就不是學佛不是學菩薩,所以說要反醒要改變,要真正的身口意叁業去跟佛菩薩去相應。

   我說了這種相應就像我們最初的發心,信心就像水一樣,你有水才能夠有佛菩薩的月亮太陽印到水裏,完全的相應默契,才是真正的證得證悟,不然的話你就是局外的,你僅僅在理論上沒有用的,僅僅是知識,就像我們以前說了,是守執。目的是讓你看月亮,而你一直執著這個執土,守執,那你看不到月亮。所以你要向上看,用這個船用這個工具來完成我們最終的歸宿,這才顯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一切的法會也無非都是一種方便。就像剛才有一個居士跟我講,孔雀他不像呀,他是表法的,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爲什麼是孔雀,孔雀能消化呀,孔雀你知道吃什麼呀,吃毒草吃毒蟲,能夠面對貪嗔癡,能夠面對五欲的世界。他不爲所動,你不行呀。烏鴉吃毒草就死掉了,只有孔雀吃毒草茁壯成長。所以你要學孔雀能消化。爲什麼能消化,一切法無常,沒有主宰性,你才真正能消化。如果說你看到那個法是實在的,你又能消化,那才怪了呢。你肯定是上當受騙,你肯定是受傷了,這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話僅僅看一個熱鬧是沒有用的,真正的對照反醒改變,這是最重要的。

   下面的經文說“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八位菩薩站起來發言,他要談他對不二法門的感悟。他的這種感悟對我們依然是一種引導,是一種啓迪。依據天臺宗智者大師的解釋,他認爲這個菩薩出世的時候,因爲同弗沙星相應。這個弗沙星相應之後,所以菩薩的名字叫弗沙。什麼叫弗沙,弗沙是二十八宿,天上有二十八宿,有星宿,二十八個星星,其中之一叫鬼星。這個鬼一聽到我們就覺得毛骨悚然,我們怎麼可能學鬼呀。但是這個鬼星對我們的啓迪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站起來發言說,善和不善,凡夫以爲是二,我們也認爲是二,說這個人是善人,那個人是不善的人,我們認爲他們之間是對立的,這種觀念要去突破。雖然我們也是恒順衆生說那個人是善人,那個人是惡人,但是我們的心裏不執著那個善和不善,這個恒順衆生但是不執著,不執著又能恒順,這個就是佛法。卻不知善不善完全是相對待而安立,是相對存在的。爲什麼他是善人呢,是因爲他做了好事。爲什麼他是惡人呢,是因爲他做了壞了。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做好事的人跟發心,守菩薩戒,或者是真正成爲菩薩的人去比較那依然是局限和狹隘的,不能稱爲善,因爲真正的善是智善,要超越善和不善的,才是智善,才是最圓滿的善。這善是相對的,是局限的,所以完成這個突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上的精進,那種努力不懈。純粹是個人主觀定位,是分別心。說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善那個惡。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這個標准是因人而異的,每一個人的角度不一樣,所以認識就會有他自己的局限,只有突破了各個角度,這個局限才會得到一種改變,得到一種根本的徹底的打破,不可以截然把兩者之間分開,因爲善是惡的善,惡是善的惡。二者之間相對待而存在的。如果你把他們分開,以爲善是孤立的善,不善是孤立的不善,就錯了。不是孤立的,不是單獨的。

   就客觀而言,你站在主觀上一廂情願,你是這樣認爲的,但是站在一個宏觀的高度超越于善和不善的高度去看待善和不善,一切法隨其各自因緣而受果報。因爲善和不善他不是我們自己定位就是這樣的,他各有因緣。你認爲那個人惡,你心裏就分別,你心裏就痛苦。但是那個人惡,你要知道惡者自己受報,他會因爲他的惡他的種子成熟的時候,他會受報,你痛苦什麼呢。我們常常因爲別人的錯誤而傷害自己。我們覺得很不平衡,但是你要知道,那個人他將來會受報的,你不要煩惱了。他沒受報,你先受報,你是最傻的。所以你沒有智慧,你要去突破,你不要上當,也不要受騙,非常重要。我們很多人是看不透這個局限的,很煩惱很痛苦。所以各有因緣莫羨人,欲求大道應無我。應該沒有我的執著我的局限我的狹隘,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要去羨慕,也不要去煩人,也不要惱人。

   《華嚴經》說菩薩不惱害衆生,不要去煩別人,不要去恨別人,你恨別人不是菩薩,菩薩是悲憫,慈能予樂,悲能撥苦。我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我能幫別人從痛苦的局限裏走出來,這個就是菩薩。對此,如果我們不升起善與不善的一個觀念,你不去執著善不去執著不善,也就是不執著善不執著惡,爲什麼,善不是固定的,惡也不是固定的。昨天可能還惡,今天你可能一念心,你改變了。今天你可能是善,明天遇到一個因緣,我隨境所轉了。那是不固定的,不固定就是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你憑什麼要執著他呢,就像我們說,闡提是斷了善根的衆生,可是按照《頓悟論》也就是道生法師的說話,闡提是可以成佛的呀,因爲闡提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有一天他會有善根的發現,闡提就不是闡提了,因爲他不是定法。我們今天看一切事物都是以定法以執著來看待的,錯。一切法都是沒有主宰性的,于是我們能夠突破這種善和不善的一個實在的觀念,如果我們能夠突破這種實在的觀念,我們就…

《入不二法門品 第叁講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