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感悟到沒有自性,是空相。于是就會通達,通達就自在。因爲你沒有挂礙,我就自在了,你會通達。他們兩種之間沒有區別,這種對立完全是一種統一。我們從對立之中能夠感悟到那種統一,我們不再著相了,我們不再留痕迹了。雖然我們也會恒順衆生,做一些宏法利生的事業,但我們並沒有覺得我們了不起,我們幫助別人了我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主宰性。如果我們認爲有主宰性,有我,有我所,那你還是局限的,你還是在輪回之中。可能只是你輪回的質量要好一點,可能你升天了,可能你做人可能你很富貴,但是你終究還在輪回當中,你要打破這個輪回,你必須不能執著,只有你不執著了,你才可能真正的徹底解脫。
如果能夠這樣,諸法都是真如,善和不善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因緣,都是一種機遇,都是一種鍛煉,都是一種考驗,如果你能突破他,你要感謝善感謝不善。像我們面對煩惱,就像煩惱比做垃圾比做糞便,好嗎,不好呀,但是善于收集,善于面對,善于轉化的人卻是好的。你把糞便收集起來,垃圾收集起來,垃圾收集起來可以利用,可以發電。糞便收集起來去發醇,然後把它放在花園、草坪裏面,會使花園更美麗,會使草坪更茁壯,你說是好還是不好呢,沒有固定的呀,就看你善不善于去轉化,你善于轉化你就擁會有孔雀的胃。你善于消化,吃毒草而茁壯成長。否則你沒有這個胃,一下子就氣死了,一下子就生病了。所以你要善于改變他,只有善于改變,你就是完成了惡能轉悟即同如來。如來就是你不執著,如幻如化了,你自在了,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也要向弗沙菩薩去學習。雖然他是鬼星,我們覺得他很麻煩,他是業障,但是我們覺得我們能夠突破他,善和不善的觀念還是我們的局限。如果我們跟這位菩薩去學的話,證入不二法門的話,這個觀念就成了助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不要拒絕挫折,我們也不要拒絕煩惱。對我們來講就是考試,一旦你考試突破了,你就上了臺階了,如果你突不破就被隔在這一邊,隔在這一邊就是二元的。如果能夠透過這種現象,感悟到那種空性,突破了,完全平等,大自在。
下面的經文是“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九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他深入法性,法性是空性,這是不是法性呀,是法性呀,他是不是呀,他也是,前面的花也是,法的自性叫法性。毗盧舍那佛,就像我們來到了毗盧寺,毗盧是什麼意思呢,毗盧性海。毗盧舍那佛證悟的境界也就是遍一切處,哪個法沒有那種自性呢,有呀,都是空,所以遍一切處,所以到處都有佛。只是你沒有感悟,所以你就覺得佛就應該在這兒,佛在任何一處。空性所在即佛之所在,法王座上無等無偏,在空性上都是平等的,就是要進入不二法門。所以應該說,我們共同來探討《維摩诘經》因緣極爲殊勝,就像我們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金剛的種子,真正的佛法,所以說大家要珍惜。在大衆之中說法無所畏懼,獅子菩薩說法當然是無所畏懼。獅子本身就是萬獸之王,他真的是無所畏懼,如獅子吼一般,所以稱爲獅子菩薩。文殊菩薩騎獅子,而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無所畏懼,你有了你就會無所畏懼,你沒有智慧你會幻得幻失,不知道怎麼做,你會恐懼,會挂礙,會煩惱。如果你真的跟這位獅子菩薩去學,你這些沒有了。他站起來說,罪、福表面看起來是對立的二元,是兩個東西,我們要做好事,我們要拒絕不好的。不好的就是罪好的就是福。我們要修福報。這好像是對立的。如果我們能通達罪的本性,罪是什麼,貪嗔癡,于是你會有殺盜淫,那麼你這個殺盜淫就是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本身是罪,但是如果你通達那種殺盜淫、貪嗔癡有主宰性嗎,固定不變嗎,永恒嗎,沒有呀,一直是因緣呀。我爲什麼殺生呢,是因爲我恨。如果你恨這個是一種執著,強烈的執著。如果你去改變他,你升起慈悲心,那你的嗔恚心就改變了。他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固定的。當然我們應該這樣說,改變是比較難的,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是中國的一句話。不是不能移呀,是難移,很難。因爲你生命的痕迹是帶著這種烙印的來的。所以你有那樣的性格,你有那樣的秉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沒有錯,可是不完全一樣,可是不是固定不變,只是很難改變。所以只要你有智慧,只要你認識到那種罪和福的本質,你會發現原來罪沒有實在性,沒有實在性的東西他就是一種假,他是緣起的,他就是空,如此罪和福他們之間的本質有區別嗎,沒有差異,都是性空平等。罪是緣起,福是緣起,都是緣起性空,性空和性空是兩個嗎,一個。我們已經說了罪的法相是空性,福的法相是空性。如同用金子來造佛像,這個佛像很莊嚴很漂亮。也去造馬桶便盆,很髒的東西,用金子來造,大家看到都很髒。但是如果你看到他們的本質你就沒有那種髒和淨的觀念,也就沒有了罪和福的這種局限。你看到是本質,你就不會分別,一下看到是金子,金子就是空性,他們是平等的,這個時候你就進入不二法門呀。我是學中觀的,在探討龍樹菩薩做的《百論》的時候,第一品就是舍罪福品,罪也不是實在的,你也要舍掉,福也是不實在的,你也要舍掉。有人說了,法師如果我舍掉了那我怎麼面對現實呀,但是面對而不執著,有福沒關系,你生活的好一點沒關系,但是你不要執著,你知道這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你要面對,面對來鍛煉自己不執著。所以要舍,舍並不是放棄了,是放下了。是你的觀念、思想發生一種改變,放下,不再執著了,而不是放棄了,放棄你就沒有機會鍛煉。所以你要鍛煉,你就必須面對,面對去改變。那麼二者之間都是因緣的假相,所以我們去觀察他的本質發現,他們原來都是金子製作的,所以他們就平等。你看到平等的時候,你就沒有看到罪,也沒有看到福。因爲得意忘形了,你看到本質,忘形就是不再執著外在了,外在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如是即是以金剛空慧,我們今天在全世界各地佛法密宗特別盛行,密宗叫什麼呀,是金剛乘呀。如果你要學會了入不二法門,那麼你就進入了金剛乘了,金剛乘就是要空,《金剛經》本身就是講空的,這個空是面對有來鍛煉的,使自己不再執著的。如來你不懂入不二法門,你可能學金剛乘學密宗就沒有什麼受益,也不過是結個緣而已。當然我不是否定他。就是你不了解你怎麼能相應呢,了解就是有緣,有緣才能夠受益。我一廂情願的給你念經,你拒絕你煩惱,甚至你排斥,那是沒有用的。而你高興,我念經你才受益,你願意接受,這個相應,緣具足了嘛,應該是這樣的。正是因爲如此他決定了達此罪福二相,都是緣起性空,都是沒有主宰性的,于是你會感覺都是一種假,于是你就會有抵抗力,有免疫力,你就在汙濁的環境裏,在痛苦的挫折之中,你都有承受能力,因爲你明白你有般若你有智慧,這個智慧來源于空性,他沒有主宰性,隨時隨刻的變化,使你明白萬物皆流。既然已經流過去了,你能挽留住嗎,你還要糾纏嗎,那你是錯覺的,所以你自在了,于是你解脫了。別人罵你你也自在,別人贊歎你你還是自在,因爲你知道那都是緣起的假相,你就會不上當,不受騙。如此就沒有系縛,就是用繩子把你拴上,沒有了,因爲我都沒有哪有繩子呢,連我都沒了。有人說我用繩子把你拴往,我也沒有了,繩子也沒有了,當然就解脫了。沒有束縛當然也就不需要解脫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了無牽挂。這就是進入不二法門,所以進入不二法門不是很難,重要的問題你要改變衆生性,衆生就是貧嗔癡,就是著相,就是眼花缭亂,就是無事生非。眼睛花了看到天上有兩個月亮,告訴別人天上有兩個月亮。別人看不到,別人正常,你還瞧不起別人。而別人又自卑說你看別人能看到兩個,我怎麼就能看到一個。你眼睛正常呀,別人不正常,你爲什麼要看到兩個。看見兩個的人確實不正常。但是不正常的人變成了驕傲的資本。正常的人自卑。他覺得我怎麼不能看見兩個呢。學來學去都不正常了,那我們看到什麼呀,一定要正常。
下面經文說“獅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第十位菩薩站起來談他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種感悟對我們來講應該扪心自問,應該引起我們注意,讓我們反醒、反思、對照、改變,跟他一樣,這才不白學,不然你就看個熱鬧,那有什麼用呢。這位菩薩得首楞嚴叁昧,一切無畏。首楞嚴叁昧就是大定,天上打雷下雨,那邊開槍放炮,無所畏懼,獅子、老虎、狼在你面前繞來繞去,無所畏懼。記得當年虛雲和尚在鍾南山洞裏坐禅,老虎挂單來了。虛雲和尚就坐在那裏,老虎看見他,本來是老虎洞,他跑到老虎沿裏挂單,老虎就研究他我的地方你怎麼來了,如果你驚慌老虎就把你吃掉,他儒儒不動,其實怕的是誰
是老虎。按情理來講,沒有不怕老虎的,但是你不害怕老虎就害怕。所以老虎最後沒辦法,走了,把洞讓給虛雲老和尚了。如果你害怕那你完了。當然今天我們養的都是寵物狗,到鄉下去看那些狗非常凶狠,你害怕你在前面跑他就追你,你不害怕他他怕你,當然我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你要去訓練和鍛煉,所以你要解決這些問題。越是害怕越解決不了問題,不害怕能突破的,就像生死一樣的,能突破。
羅什法師曾經解釋過《維摩诘經》,是我二零零零年講經時候用的,在北京通教寺。我翻過羅什法師的注解,他以爲獅子渡水,要截流直渡,曲則不渡。爲什麼,它勇敢呀,它不怕呀,所以它就直接渡過來,它不會繞彎不會它曲曲折折的,當機立斷,無所畏懼,管他深淺,它不怕呀。我們怕呀,近一近退一退,繞一繞彎,獅子不怕,我們要學獅子,無所畏懼,坦蕩。所以曲則不渡,什麼叫曲呀,他不繞彎,一點彎都不會繞的。此大士之根本智,就是這位獅子意菩薩他證得了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看到了本性,原來他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他不怕。我們著相了,所以你要怕,這個是老虎呀,那可是獅子。如果你看到本性了,沒有獅子沒有老虎你怕什麼,突破了你自己。所有的敵人是誰,我們應該扪心自問是我們自己,只有你戰勝了自己,你才無所畏懼。所以這位大士他證入根本智,深入法際,法際就是諸法的實際,就是本來面目。生死海中,直登彼岸。一下就突破了,沒有生沒有死,所以他突破生死。不像我們在生死圈裏一會執著好一會執著壞,一會執著生,一會執著死,我們貪生怕死,幻得幻失,左右爲難,不能左右逢緣,所以他不一樣的,在生死的大海之中一下就過了。無所畏懼,不怕生也不怕死,他知道生是沒有自性的,死也是沒有自性的。他能夠無所畏懼,所以稱爲獅子意菩薩。他站起來說,世間的善惡煩惱等有漏與一切法無相的無漏,凡夫與二乘人以爲有二法,如果證得諸法平等,則無有漏無漏,什麼意思呢。他站起來說,我們作爲人性的這樣缺陷,以爲世間的善惡煩惱是有漏的,有爲法是無常的。我們就認爲世間的這種善呀惡呀煩惱呀痛苦呀貧嗔癡呀,是有爲法,是有漏的,他障礙了我們,他影響了我們解脫,影響了我們的智慧通達,這是有漏的。相對而言的,與一切法無相的無漏,如果你去通達無爲法,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就是無漏。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樣的呢。有兩種觀點,凡夫以爲是有煩惱有解脫,二乘人也以爲有煩惱有涅槃,這是凡夫和二乘人認爲的。
我們也會認爲我要上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上西方極樂世界,《維摩诘經》裏佛國品,將來我們再有因緣的時候繼續探討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如果你要往生佛國淨土,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你應該淨心,什麼是淨心就要不執著不挂礙,就是要通過不二法門來不執著不挂礙,否則你要不執著可能嗎,你已經習慣了,無始劫來你已經執著慣了,你必須通過這種透視不二法門,透視他的本質,他們之間的平等,于是你會完成不執著不挂礙,不煩惱不恐懼。那個時候你才發現,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挂礙了,你的佛土就成就了。你要上西方是可以的,你要上東方也可以,隨緣往生,隨願往生。如果證得諸法平等,面對這二法,說有漏無漏,有爲無爲,這二法,如果相對于此,面對于此,證得諸法平等,有爲法和無爲法之間的平等,于是則沒有漏也沒有無漏,有漏與無漏是我們的分別心,是我們給自定的。有漏是這樣的,無漏是那樣的,中間有界限嗎,沒有,是我們設定的。就像我們認爲一種觀念是不好的,比如說,你罵一個人說,你豬呀。大家就會覺得你毀辱了我,如果從我們的祖先那從開始就叫我們是豬,那今天不叫你豬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受傷了,所以這是假名。你不要從表相上去著相,你要看他的本質,這樣的話你就突破了。所以我們沒有抵抗力的原因就是分別,所以我們要求別人來尊重自己,我們很脆弱,你沒有抵抗力。其實菩薩非常大氣,能夠像孔雀一樣去消化各種煩惱,能夠吃毒草而茁壯成長,如果你也能夠面對現實,面對貪嗔癡,財色名食睡,能夠透視他的這種真相,能夠去消化,能夠無所畏懼,你也茁壯成長,所以你也能夠成就。這個世界就被打破了。因爲我們要知道,你認識的局限會導致你世界的局限。你越小心眼你的世界越煩惱,你的世界會越沈淪。越是大心越是升華。所以叫宰相肚裏能行船,看大人和小人之間的區別是不一樣的。我們學過《八大人覺經》,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做大人,大人就是菩薩,心量是不一樣的,心量爲什麼不一樣,能夠不二,進入不二法門。沒有有漏也沒有無漏即無有此想,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沒有這樣的挂礙。
《入不二法門品 第叁講 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