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二講 上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二講 上)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所探討的不二法門也就是平等法門,就是要不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因爲空和有對于我們學佛上都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面對有的時候,我們發現他沒有自性,他是無常的,我們就不再執著他。面對空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空是從有上去感悟的,所以我們還不可以斷滅,是要承當。所以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兩者之間必須相互照應,才是不二才是平等。

   所以不二法門就是要改變我們自己思維觀念的一種狹隘,一種障礙。當我們執著空執著有的時候,必然會成爲我們修行上的挂礙、執著,所以他就將成爲我們自己的障礙,同時他又成爲我們的一個機遇。那麼這種機遇你要去轉變他,你轉變他就不是障礙,他就是妙法。所以對我們來講,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是學佛的下手處。如果你善于消化善于轉化,那麼他都是我們修行上的一種機遇,同時也是我們修道的助緣,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樣的因緣。所以《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既然是在世間爲人而說法的,既然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的,所以他不離開世間而覺悟,如果離開世間而覺悟,就像我們去尋找兔子的腳一樣。兔子是沒有腳的,所以那是無有是處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如佛說十二部經,叁藏十二部,千經萬論都是指月過程中的工具,也就是守執而已。讓你看到什麼,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而你一再執著這個文字這個經典,而你沒有通過這個工具而達到指月的目的,那這個學佛就無有是處了。當然我們調過頭來講,從另一個角度去說,可能因緣沒有具足。你積累的過程需要一個完備。所以現在還不能下結論,說完全的無有是處。就像一個人他沒有學佛之前,他可能對佛教有很多誤會,那麼因緣沒有成熟,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他不再誤會了,他是歡喜的,當然他可能還沒有受益。但是通過這種歡喜,最後接受佛法,産生法喜,必將受益。如果我們的眼睛只停留在守執上,在守執上去計較去執著,則終究不能見到月亮,見到月亮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正如入不二法門品中叁十一位菩薩所說所探討的都是相對而言的,因爲這種探討的相對就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我們停留在這樣的一個生死、空有、相對的一個二元世界裏,所以告訴我們要打破這種界限,打破這種局限,那麼你才有希望。所以開悟是可能的,但是我們太頑固了,我們太剛強了。《地藏經》說“南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度”剛強裏面就充滿著自以爲是,自以爲是就是貧嗔癡帶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覺得是可靠的,事實上是不可靠的,因爲他一直在變化,包括我們自己。但是我們這種強烈的執著走不出這種局限。所以就畫地爲牢,轉呀轉呀,越圈越小,然後這個世界越來越小。所以哲學家說你認識的局限會導致你世界的局限。因爲你的認識不到位,你只是停留在表相上。所以你的世界就這樣大。

   井裏的蛤蟆,井底之蛙,他看到天只有井那麼大,一旦他出來,那當然就不是蛤蟆了,他不是井底之蛙了,覺得世界就不一樣了。那麼是用二法來還說不二法,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生活的現實,生活的現實就是二法,二就是千差萬別,二只是代表一個現相界,男人女人、好壞、高低、貴賤、美醜,五八花八門、色彩斑斓的宇宙萬有存在的現相都叫二法。通過這樣的二法來探討不二,因爲這個二法對我們影響對我們傷害。所以我們要去改變,要去透視他的本質,就像我們昨天晚上所說的,所有人都是瞎子,瞎子看到的是表面。如果你看到那塊布了,那你就不瞎了。否則你就看到裙子、看到帽子、看到圍巾,那你就是執著就是煩惱,你的世界就局限。那你從那個裙子、帽子、圍巾的本質去看,原來是塊布,那你一定是自在的。當然這個很難得。

   所以說修行是要面對現實,通過二法來透視不二法。那麼妙吉祥菩薩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要遣一切法,什麼叫遣,就是遣出排遣,不是這樣的,遣一切法,去掉你的執著。有的人說,你能去掉嗎,去掉你這個執著的想法,不是說把那個好的否定掉了,把那個壞的否定掉了。好的依然好,壞的依然壞。但是告訴你,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沒有主宰性,但是我們還是要做好人,雖然是緣起的假相,但是你不做好人你就沒有希望。所以說妙吉祥菩薩遣一切法,還是要方便說此不二法門,遣一切法,說不二法門是不可說的,但是還是要方便說,不可說也要說。叁十一位菩薩是什麼樣呢,沒有他證得,但是理論上是應該這樣,從二入不二,文殊菩薩說不二是不可說的,但是還是要方便爲衆生去講,你不講大家沒有下手處。所以還是要去講。只有維摩居士一默如雷,沈默,不說,因爲既然是不二了,你說了跟不二就沖突了,不能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對佛法的感悟是不可說的,說出來的,也不是真正的感悟。所以一默如雷,像一陣炸雷一樣,突然間把我們驚醒了。原來是不可說的。

   那麼由此而感悟到真正不二法門,真正的從生命的局限、相對的世界裏走出來,那麼你的離心力,也就是你要透視兩者之間那種二的不可靠性沒有主宰性,你走出來了,這種走出來是你觀念走出來,不是你不面對現實,是你面對他。古人有一句話叫“但無心于萬物,何方萬物常圍繞”如果你不講較,不執著他,何妨他圍著你轉呀,你無所謂呀。就像你在想一件事,你前面邊的人過來你沒有注意,爲什麼,因爲你在想一件事,當然今天我們在想著一個,原來他是不可得的沒有實在性的,那麼他過來的時候,你是不需要去執著他的。因爲你知道他是不可靠的,你只要稍稍的忍耐一點點,改變了,好多事情就是通過這樣改變的。

   此沈默對一般人而言表示會感覺莫名其妙,爲什麼不講呀,爲什麼不說呀,但是真正的感悟真的是不可說呀,事實卻是無聲的獅子巨吼。爲什麼佛教裏面把佛陀說法叫獅子吼,獅子代表無所畏懼,萬獸皆驚,百獸皆驚,都傻了。凡是獅子一叫,其他動物全都老實了,萬獸之王呀,獅子吼,所以佛陀說法能夠破邪顯正,能夠使所有的邪知邪見沒有空間,所以如獅子巨吼。不再聽瑣碎之聲,百獸之聲。所有的佛法的法門都自默的,回歸根本。那麼佛法講是依,這根本是什麼,依法不依人呀,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你看到的是假的,如果你去透視的,那個是智慧。是呀,依靠智慧,不需要依靠你的那個眼睛耳朵舌頭,身體那個分別的假相。第叁個是什麼呀,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的,就是你要從那個局限從輪回中走出來的,這是了義。不了義,怎麼樣呢,算命呀,升官呀,發財呀,這是不了義呀,因爲他終會無常呀。第四個是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工具,我剛才已經交待大家,那是指頭要看月亮,如果你沒有看月亮,那就是依語了,這個工具了,你抓住他幹什麼。他是船,你得到彼岸去呀,你到去了彼岸這個船才有價值。如果到了彼岸你還背著船,那你還沒到彼岸呢,所以依靠四依來完成根本佛法的那種認知默契。

   如果就是見性而開悟,見到本質了,就像我們說的得意而忘形了,得到那種自性了。空于是外在的東西不再執著,雖然你得到這個空性是通過外在的而感悟內在的,但是你一旦感悟內在了,外在的東西你就很坦然的面對了,承當遊戲。就像有人說,我叫張叁,但是你還有名字,你還有小名,還有你在母親面前你還是兒子,你在爺爺面前你還是孫子,你在兒子面前你又是父親,你的角色很多呀,你在國家你是公民,你在工廠裏你是職工是員工,但是都是你呀,不是別人,就一個人,有很多名字。我們說,佛性、如來藏、諸法識相,妙名真心呀,還有實際呀,還有理性呀,理體呀,空性呀,都是一個呀,他只是有不同的名字。那類衆生聽到了佛性他解脫了。那類衆生聽到如來藏解脫了,下手處不一樣,所以不二的下手處首先要解決生死的問題,生是主宰性的嗎?死是主宰性的嗎?沒有的,所以我們就不怕生也不怕死,要不然的話,生離死別是傷害人的,感情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說感情也是我們修行的最大障礙。有人說那我就不要感情了,也是錯誤的,感情知道是緣聚珍惜他,緣散再見,灑脫的向他告別,因爲你糾纏也是沒有用的,不能真的解決問題,不能重新開始。所以說我們通過學佛要珍惜因緣,同時因緣散了,要灑脫的告別,再見,非常自在,這就是修行和不修行之間區別。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見到本質,通過這種外在感悟到內在,于是你醒來了,于是突然你間自在了。原來不過如此呀,其實你想想呀,我們整天憂心重重,煩惱重重,有用嗎,沒有用呀,你沈住氣,你稍稍挺一下,也都過去了。事物會有轉機,就是因爲你越想越多,越多越複雜,越複雜你越去想,麻煩了。凡事要沈往氣,你爲什麼要沈住氣了,因爲你有智慧,因爲你知道他會過去。就像那個鍋一樣,他已然碎了,就讓他碎了,如果再有鍋的時候,把他捆牢一點,我不會犯第二次這樣的錯誤,我不會被一種石頭拌倒兩次,這就是智者。如此我們的耳朵邊經常的會有獅子吼,我們探討不二法門,佛陀在諄諄教誨,一直都會提醒你不要上當不要受騙,那是假的沒有主宰性。雖然你要去承當,你去負責,但是你的心裏不要留痕迹,不要認爲他是負擔,這就是解脫。誰敢傷害你?能傷害你?沒人傷害你,沒人傷害得了你,都是你自己傷害自己。佛已經告訴你了,你假的,不上當,不受騙。此時妙吉祥菩薩大加贊歎。整個經文就是這樣的。剛開始叁十一位菩薩講,然後文殊菩薩說,最後維摩居士沈…

《入不二法門品 第二講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