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脫文考辨--夏蓮居《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會集本系列研究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要解》卷一,第32頁),又何嘗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樣簡單(注6)!蕅益大師有一段非常深刻的開示:

  “(淨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夫一心不亂,縱未斷惑,可不伏惑邪(通“耶”)?倘娑婆事業,在在牽系;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逆緣時,結恨懷冤,而欲命終彌陀接引,此決不可得之數。”(《靈峰宗論·卷六之一》“修淨土忏並放生社序”,第19頁)

  憨山大師也說:

  “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示無生祿禅人”,第89頁)

  吾輩不妨于中夜扪心自問:善根因緣是否遠勝彌勒?福德智慧是否高越釋迦?若言是,舜不敢置一辭,隨喜而已。若言非,則請深究佛言祖意,檢點身心,勿圖僥幸。《成實論》指出:“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卷十四,第23頁)俗語有雲:方便出下流。黃念祖居士之意美則美矣,善則未善。古德何嘗不識時務!明知“一心不亂”之難求,卻不惜眉毛,處處拈提,這才正是印光大師所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深切悲心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脫文”說是不成立的。用一例孤證推翻曆代傳習的譯本,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之前,羅什法師所譯的《阿彌陀經》也是決不能“改訂”的。至于夏會本在會集中存在的刪節、改動經文的不當乃至錯謬處,我們將在“系列研究之二:”《阿彌陀經》夏蓮居會集本商兌“一文中加以討論。 

  丙子七月十五日初稿于漢口無盡燈樓

  丁醜九月十九日四改于叁門多寶講寺

  戊寅叁月廿四日定稿于蘇州西園

  

  附注:

  1:日本親鸾在《教行信證》第六章中二次引用《靈芝疏》此段文字,都是廿五字(見第267頁和第276頁)。《教行信證》一書,據楊曾文考證,約成于公元1222至1232年(見《日本佛教史》第253頁),晚于《靈芝疏》大約一百二十年左右。這是目前筆者所見最早直接引《靈芝疏》的著作。

  2:晚于靈芝律師近五十年的王日休居士,在其《增廣淨土文》”《阿彌陀經》脫文“條中所引(非《靈芝疏》文)已是廿一字。而且,他竟然說:”藏本此經亦名《諸佛攝受經》,乃十方佛,在養字號,今本脫四方佛。“(第438頁)與王日休同時代的宗曉法師則在《樂邦文類》中評論王說雲:”《龍舒淨土文》謂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卷一,第7頁)可見其”脫文“說亦不可信。而且,從來源看,《靈芝疏》所引廿五字更爲可靠。宋戒度法師在爲《靈芝疏》所作的《聞持記》中,介紹靈芝律師當年得石經本經過說:”梁陳乃南朝兩國之名,朝散郎陳仁棱書,碑在襄州龍興寺。本朝(即宋朝)殿撰李公諱友聞,字季益,嘗守官于彼,持此經皈(同“歸”)錢唐(即錢塘,時元照律師居杭州靈芝寺),疏主(即《靈芝疏》之作者元照律師)得之,喜不自勝,遂複刊石,立于靈芝大殿。之後續因兵火焚毀,悲夫!“(卷下,第782頁)可見靈芝律師所見乃石經碑本原件(拓片?原石?),而王龍舒是否見過原件,尚不可知。

  3:黃念祖居士對于日本淨土宗(包括淨土真宗)著作的偏好,是可以從其《心聲錄》、《大經解》的引文和立論中清楚看到的。從引文來看,經粗略統計,《大經解》中除大量引用真宗著作《無量壽經甄解》等外,並且直接引用真宗創始人親鸾著作《教行信證》六次(見第269、273、331、473、474和521頁),引用《禿鈔》(即《愚禿鈔》)一次(見第50頁);引用親鸾之師源空著作《大經釋》叁次(分別見第16、49和738頁),引用《選擇集》(即楊仁山老居士當年批駁之書)二次(見第739頁)。如果所引均爲真宗著作中不悖經論之言,或可不論。然而事實決非如此,從立論來看,如發揮”十八願真,二十願假“之類的話(見《大經解》第170頁),亦爲楊仁山老居士一再批駁者(見《闡教編》第23、38頁等),因文太長,難一一具錄,今但引一條以證:

  《大經解》中引黑谷(即源空)《大經釋》雲:”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又雲:”准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但歸念佛。“(見《大經解》第738頁引文)

  對黑谷”廢諸行“一類的話,楊仁山老居士深刻指出:”黑谷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爲雜行,悉應廢舍。誠如彼言,則不發菩提心者,是爲正行,廢布施則悭貪者爲正行,廢持戒則恣縱者爲正行。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亂愚癡者,皆爲正行,顛倒說法,至于此極!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破也!“(《闡教編》第40頁)

  而黃念祖居士于此類謗佛破法之語津津樂道,一再闡發;對淨土真宗著作贊不容口,反複引證,實在令人叵測其居心而驚駭莫名!

  上個世紀末,楊仁山老居士爲護正教,對淨土真宗竭力破斥,太虛大師等人均深鑒其弊,加之印光大師的巨大影響,其說在我國才未廣傳。老居士之《遺著》仍在,可一一複檢。事隔近百年,淨土真宗著作又開始流入國內,已有改頭換面之說行于世間而人未之察者。楊仁山老居士曾言其”暗藏滅法之機“(見《闡教編》第30頁),實非過激之談,佛教界當有所警惕。

  4:《大正藏》本《要解》則作”散心稱名亦能除罪並往生否?“(《中國淨土宗大全》第628頁),後文略有文字出入,但文意一致。

  5:印光大師也有同樣的開示:”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指十念法門)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第26頁)此處”難生“正是”不定往生“之意。不能爲了讓淨土宗”易行“、”普被“而隨己意故作高論。若論”易行“、”普被“之極,無過日本淨土真宗純信彌陀本願(特指第十八願)之談。太虛大師說:”真宗教義以解行證信爲次,信立則心身已全倚任彌陀,安住極樂,更不須願行矣。“(《中國淨土宗之演變》第699頁)阿彌陀佛爲我們”蒸好了饅頭“(用黃念祖居士講《無量壽經》時的妙喻),開口吃都讓人嫌麻煩,現在只要想一想”饅頭“就飽了,與現代人之心理,豈不尤爲相應耶?!

  6:今人對信深願切多不深究,以爲有往生的要求就是具足信願,本文無法詳論此類觀點,可深研蕅益大師的《要解》及印光大師的《文鈔》。

  引用資料:

  1、《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法師譯本  

  2、《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玄奘法師譯本

  3、《阿彌陀經》夏會本 民國夏蓮居居士會集

  以上叁種據淨空法師編《淨土五經讀本》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年再版本

  4、《成實論》鸠摩羅什法師譯 《藏要》第7冊

  5、《阿彌陀經義疏》宋靈芝律師撰 《大正藏》第37冊

  6、《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宋靈芝律師撰 戒度法師記 

  毛惕園編《淨土叢書》第一冊刊本 臺灣印經處印行

  7、《阿彌陀經略解》明大佑法師撰 

    李淼主編《中國淨土宗大全》本 長春出版社1996年版

  8、《彌陀疏鈔》明蓮池大師撰

  9、《諸經日誦》明蓮池大師重訂

  10、《雲棲大師遺稿》明蓮池大師撰

  以上叁種據金陵刻經處刊《雲棲法彙》 廣化寺影印本

  11、《彌陀圓中鈔》明幽溪大師撰  廣化寺影印印光大師校正本  

  12、《憨山老人夢遊集》明憨山大師撰 廣化寺影印江北刻經處本 

  13、《彌陀要解講義》明蕅益大師撰 圓瑛法師講 

  《圓瑛法彙》本 圓明講堂印行 

  14、《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法師講述 逸山、性明記

     《淨土叢書》第二冊刊本

  15、《無量壽經解》黃念祖居士撰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本

  16、《樂邦文類》宋宗曉法師集 《淨土叢書》第十六冊刊本 

  17、《靈峰宗論》明蕅益大師撰 金陵刻經處本

  18、《龍舒增廣淨土文》宋王日休居士撰 《中國淨土宗大全》本

  19、《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撰 靈岩山寺印行本

  20、《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印光大師撰 廣化寺排印本

  21、《中國淨土宗之演變》太虛大師講 《中國淨土宗大全》本  

  22、《楊仁山居士遺著》楊仁山居士撰 金陵刻經處本 

  23、《淨空法師法語》劉承符居士輯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24、《淨土典籍研究》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8冊 

  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25、《心聲錄》黃念祖居士撰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本

  26、《教行信證》日本親鸾撰 本願山彌陀淨舍印經會本

  27、《日本佛教史》楊曾文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8、《阿彌陀經譯本集成》林光明編注 臺灣迦陵出版社出版  

  發表于《閩南佛學院學報》1998年2期

  

  

《《阿彌陀經》脫文考辨--夏蓮居《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會集本系列研究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