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乐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要解》卷一,第32页),又何尝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样简单(注6)!蕅益大师有一段非常深刻的开示:
“(净土法门)虽诚简易,亦非草草。……夫一心不乱,纵未断惑,可不伏惑邪(通“耶”)?倘娑婆事业,在在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冤,而欲命终弥陀接引,此决不可得之数。”(《灵峰宗论·卷六之一》“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第19页)
憨山大师也说:
“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示无生禄禅人”,第89页)
吾辈不妨于中夜扪心自问:善根因缘是否远胜弥勒?福德智慧是否高越释迦?若言是,舜不敢置一辞,随喜而已。若言非,则请深究佛言祖意,检点身心,勿图侥幸。《成实论》指出:“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卷十四,第23页)俗语有云:方便出下流。黄念祖居士之意美则美矣,善则未善。古德何尝不识时务!明知“一心不乱”之难求,却不惜眉毛,处处拈提,这才正是印光大师所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深切悲心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脱文”说是不成立的。用一例孤证推翻历代传习的译本,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罗什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也是决不能“改订”的。至于夏会本在会集中存在的删节、改动经文的不当乃至错谬处,我们将在“系列研究之二:”《阿弥陀经》夏莲居会集本商兑“一文中加以讨论。
丙子七月十五日初稿于汉口无尽灯楼
丁丑九月十九日四改于三门多宝讲寺
戊寅三月廿四日定稿于苏州西园
附注:
1:日本亲鸾在《教行信证》第六章中二次引用《灵芝疏》此段文字,都是廿五字(见第267页和第276页)。《教行信证》一书,据杨曾文考证,约成于公元1222至1232年(见《日本佛教史》第253页),晚于《灵芝疏》大约一百二十年左右。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早直接引《灵芝疏》的著作。
2:晚于灵芝律师近五十年的王日休居士,在其《增广净土文》”《阿弥陀经》脱文“条中所引(非《灵芝疏》文)已是廿一字。而且,他竟然说:”藏本此经亦名《诸佛摄受经》,乃十方佛,在养字号,今本脱四方佛。“(第438页)与王日休同时代的宗晓法师则在《乐邦文类》中评论王说云:”《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卷一,第7页)可见其”脱文“说亦不可信。而且,从来源看,《灵芝疏》所引廿五字更为可靠。宋戒度法师在为《灵芝疏》所作的《闻持记》中,介绍灵芝律师当年得石经本经过说:”梁陈乃南朝两国之名,朝散郎陈仁棱书,碑在襄州龙兴寺。本朝(即宋朝)殿撰李公讳友闻,字季益,尝守官于彼,持此经皈(同“归”)钱唐(即钱塘,时元照律师居杭州灵芝寺),疏主(即《灵芝疏》之作者元照律师)得之,喜不自胜,遂复刊石,立于灵芝大殿。之后续因兵火焚毁,悲夫!“(卷下,第782页)可见灵芝律师所见乃石经碑本原件(拓片?原石?),而王龙舒是否见过原件,尚不可知。
3:黄念祖居士对于日本净土宗(包括净土真宗)著作的偏好,是可以从其《心声录》、《大经解》的引文和立论中清楚看到的。从引文来看,经粗略统计,《大经解》中除大量引用真宗著作《无量寿经甄解》等外,并且直接引用真宗创始人亲鸾著作《教行信证》六次(见第269、273、331、473、474和521页),引用《秃钞》(即《愚秃钞》)一次(见第50页);引用亲鸾之师源空著作《大经释》三次(分别见第16、49和738页),引用《选择集》(即杨仁山老居士当年批驳之书)二次(见第739页)。如果所引均为真宗著作中不悖经论之言,或可不论。然而事实决非如此,从立论来看,如发挥”十八愿真,二十愿假“之类的话(见《大经解》第170页),亦为杨仁山老居士一再批驳者(见《阐教编》第23、38页等),因文太长,难一一具录,今但引一条以证:
《大经解》中引黑谷(即源空)《大经释》云:”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但归念佛。“(见《大经解》第738页引文)
对黑谷”废诸行“一类的话,杨仁山老居士深刻指出:”黑谷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为杂行,悉应废舍。诚如彼言,则不发菩提心者,是为正行,废布施则悭贪者为正行,废持戒则恣纵者为正行。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者,皆为正行,颠倒说法,至于此极!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破也!“(《阐教编》第40页)
而黄念祖居士于此类谤佛破法之语津津乐道,一再阐发;对净土真宗著作赞不容口,反复引证,实在令人叵测其居心而惊骇莫名!
上个世纪末,杨仁山老居士为护正教,对净土真宗竭力破斥,太虚大师等人均深鉴其弊,加之印光大师的巨大影响,其说在我国才未广传。老居士之《遗著》仍在,可一一复检。事隔近百年,净土真宗著作又开始流入国内,已有改头换面之说行于世间而人未之察者。杨仁山老居士曾言其”暗藏灭法之机“(见《阐教编》第30页),实非过激之谈,佛教界当有所警惕。
4:《大正藏》本《要解》则作”散心称名亦能除罪并往生否?“(《中国净土宗大全》第628页),后文略有文字出入,但文意一致。
5:印光大师也有同样的开示:”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指十念法门)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第26页)此处”难生“正是”不定往生“之意。不能为了让净土宗”易行“、”普被“而随己意故作高论。若论”易行“、”普被“之极,无过日本净土真宗纯信弥陀本愿(特指第十八愿)之谈。太虚大师说:”真宗教义以解行证信为次,信立则心身已全倚任弥陀,安住极乐,更不须愿行矣。“(《中国净土宗之演变》第699页)阿弥陀佛为我们”蒸好了馒头“(用黄念祖居士讲《无量寿经》时的妙喻),开口吃都让人嫌麻烦,现在只要想一想”馒头“就饱了,与现代人之心理,岂不尤为相应耶?!
6:今人对信深愿切多不深究,以为有往生的要求就是具足信愿,本文无法详论此类观点,可深研蕅益大师的《要解》及印光大师的《文钞》。
引用资料:
1、《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法师译本
3、《阿弥陀经》夏会本 民国夏莲居居士会集
以上三种据净空法师编《净土五经读本》佛陀教育基金会1989年再版本
4、《成实论》鸠摩罗什法师译 《藏要》第7册
5、《阿弥陀经义疏》宋灵芝律师撰 《大正藏》第37册
6、《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宋灵芝律师撰 戒度法师记
毛惕园编《净土丛书》第一册刊本 台湾印经处印行
7、《阿弥陀经略解》明大佑法师撰
李淼主编《中国净土宗大全》本 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
8、《弥陀疏钞》明莲池大师撰
9、《诸经日诵》明莲池大师重订
10、《云栖大师遗稿》明莲池大师撰
以上三种据金陵刻经处刊《云栖法汇》 广化寺影印本
11、《弥陀圆中钞》明幽溪大师撰 广化寺影印印光大师校正本
12、《憨山老人梦游集》明憨山大师撰 广化寺影印江北刻经处本
13、《弥陀要解讲义》明蕅益大师撰 圆瑛法师讲
《圆瑛法汇》本 圆明讲堂印行
14、《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宝静法师讲述 逸山、性明记
《净土丛书》第二册刊本
15、《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撰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本
16、《乐邦文类》宋宗晓法师集 《净土丛书》第十六册刊本
17、《灵峰宗论》明蕅益大师撰 金陵刻经处本
18、《龙舒增广净土文》宋王日休居士撰 《中国净土宗大全》本
19、《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撰 灵岩山寺印行本
20、《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印光大师撰 广化寺排印本
21、《中国净土宗之演变》太虚大师讲 《中国净土宗大全》本
22、《杨仁山居士遗著》杨仁山居士撰 金陵刻经处本
23、《净空法师法语》刘承符居士辑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24、《净土典籍研究》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8册
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25、《心声录》黄念祖居士撰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本
26、《教行信证》日本亲鸾撰 本愿山弥陀净舍印经会本
27、《日本佛教史》杨曾文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8、《阿弥陀经译本集成》林光明编注 台湾迦陵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闽南佛学院学报》1998年2期
《《阿弥陀经》脱文考辨--夏莲居《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