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P6

  ..續本文上一頁,現已全部辨識並擬題。

  7 見27頁上。

  8 見《大正藏》9/262/8中至下。

  9 見66頁上。

  10 見208頁。

  11 見257頁。

  12 見208頁。

  13 見255頁。

  14 見257頁。

  15 見306頁。

  16 見《釋摩诃衍論通贊疏》法悟序,《卍續藏經》72冊831下。

  17 見《卍續藏經》73冊。

  18 案:目前已經入藏的《釋摩诃衍論》注疏僅五種,遼代著作就占了二種。此論注疏均見《卍續藏經》,其馀各種《大藏經》未收。

  19 案:義天(1055~1101),高麗文宗之第四子,俗姓王,名煦,字義天。宋/元豐八年(1085)入宋,叁年後歸國,攜回千馀卷經典章疏。歸國後,義天廣泛搜集宋、遼、日本諸國章疏,共達四千馀卷,並刊行《高麗續藏經》。宋/元祐六年(1091)編撰《新編諸宗教藏總錄》。

  20 案:也稱《義天錄》。

  21 見《大正藏》55/2184/1175中。

  22 日本/杲寶所記之《寶冊鈔》卷八“釋摩诃衍論真僞事”:“末書內《通玄抄》並《贊疏》,長治二年五月中旬將來於本朝。《通贊疏》十卷未渡書也。”見《大正藏》77/2453/825上。

  23 見《大正藏》32/1668/597下。

  24 見865下3行至7行。因黑水城抄本後殘,故不錄。

  25 抄本下殘一字,據上下文意,當爲“槃”。

  26 抄本下殘一字,據上下文意,疑當爲“令”。

  27 抄本後殘。

  28 案:有關《釋摩诃衍論贊玄疏》成書年代及其流傳情況,將另撰《黑水城抄本<釋摩诃衍論贊玄疏>研究》來說明。

  29 見《大正藏》32/1668/592中至602上。

  30 見《大正藏》32/1668/597下。

  31 見《大正藏》32/1668/602上。

  32 見《大正藏》32/1668/602上。

  33 第四冊原書未識別文獻共九件,現辨識並擬題五件。

  34 見58頁上。

  35 見《大正藏》30/1579/502中至下。

  36 見128頁。

  37 原文作“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38 原文作“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39 見214頁下。

  40 見325頁下。

  41 見74頁至77頁之“2。佛說延壽命經一卷 (13-6)”。此號其實是黑水城文獻,被混入敦煌文獻中。承《俄藏黑水城文獻》的責任編輯蔣維崧先生見告,目前這一錯誤已經得到糾正,《俄藏黑水城文獻》第六冊又重收此件。

  42 如S。2428、S。 3492、S。5433a、S。5531g、S。5555b、S。5563v等。

  43 見85/2888/1404上至下。

  44 見369頁。

  45 見《大正藏》7/220/404上至中。

  46 見382頁下。

  47 第四冊原書未能識別文獻共七件,現已全部辨識並擬題。

  48 見3頁上。

  49 原爲夾注。

  50 原爲夾注。

  51 見《大正藏》39/1795/576上。

  52 原爲夾注。

  53 原爲夾注。

  54 原爲夾注。

  55 原爲夾注。

  56 見《大正藏》39/1795/576中。

  57 原爲夾注。

  58 原爲夾注。

  59 原爲夾注。

  60 見《大正藏》39/1795/556中至下。

  61 原爲夾注。

  62 原爲夾注。

  63 原爲夾注。

  64 見《大正藏》39/1795/573下。

  65 見《大正藏》39/1795/573下。

  66 除“淨”及最後“觀者名”四字外,其馀均爲夾注。

  67 見《大正藏》39/1795/569下。

  68 此二十字全部爲夾注。

  69 見《大正藏》39/1795/559下。

  70 見5頁下。

  71 見7頁上。

  72 見《大正藏》8/246/844上。

  73 見7頁下。

  74 見《大正藏》1/26/511下。

  75 見8頁下。

  76 見《大正藏》17/721/258上至中。

  77 見10頁上。

  78 見《大正藏》17/721/254下至255上。

  79 見34頁上。

  80 見《大正藏》9/262/53中。

  81 見82頁。

  82 見11頁。

  83 見《大正藏》9/262/53中。

  84 見《大正藏》9/262/54中。

  85 原爲18-2,見206下。

  86 案:第六冊雖發稿,但未印出。此據《俄藏黑水城文獻》的責任編輯蔣維崧先生所提供未識別的文獻之複印件,故僅標編號,未標原件所在第六冊的頁碼。

  87 見60頁下至61頁上。

  88 案:原文此下四行均用小字體抄寫。

  89 見《大正藏》48/2003/149上。

  90 見《大正藏》32/1668/652中至653上。

  91 見《大正藏》32/1668/647中。

  92 案:此件原混入《俄藏敦煌文獻》中,現重收入《俄藏黑水城文獻》第六冊。

  93 見《俄藏敦煌文獻》第5冊第246頁下。

  94 見《大正藏》16/665/444下。

  95 見《俄藏敦煌文獻》10冊68頁至71頁。

  96 《大正藏》所收底本爲法藏本,但未說明編號。此書現存抄本甚多,法藏本就有7件。

  97 見“理教品法門名義第四”,《大正藏》54/2124/199中。

  98 見“理教品法門名義第四”,《大正藏》54/2124/199下。

  99 見“身心口法門名義第一”,《大正藏》54/2124/195上。

  100 見224頁上。爲一殘頁。

  101 見364頁上。

  102 見366頁上。爲一碎片。

  103 見372頁上。爲一殘片。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