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很重,說這種做法不好。其實好和不好就是分別心,若泯滅了分別,好壞就不會有。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以前我以爲《夢遊集》全是夢的境界,當看了上下冊的《夢遊集》後,才知裏面有很多詩詞,還有國學等方面的內容。爲什麼要取這樣的名字呢?大師說:“爲隨順顛倒夢想衆生,故與衆生同遊夢中而作佛事。所謂度脫夢裏衆生,成就夢裏佛果,“夢遊集”之義乃如是也。”)中講過自己住在五臺山時的一個夢境:一位僧人前來報告說:文殊菩薩在此北臺頂設置浴室,請你去洗澡。于是大師跟著他到了北臺頂,到後就進入一座充滿香氣的廣大殿堂,隨後梵僧(即印度的僧人)將他帶領到了浴室。他解開衣服,准備入池沐浴時,看到池中有一個人正在洗澡,定睛一看是個女人。當下他就産生了分別念:我是一個和尚,怎麼能跟女人一起洗澡?並打算不入池。這個時候,裏面的人露出身體,才知不是女人是男人。然後他們共同洗澡,從頭到腳(包括五髒)全部洗得幹幹淨淨,內外洞然透明。
這時,出現一位梵僧手擎半邊像剖開的西瓜一樣的骷髅讓他喝水,一看腦髓淋漓,他便心生厭惡而不願意喝。梵僧說:你怎麼不喝?這個很幹淨啦!隨後就用手指摳出來吃得津津有味。結果梵僧把腦漿全部吃光了,只剩下血水。接著便讓他喝,他喝下後,覺得像飲了甘露一樣,法喜充滿,身心舒泰。喝完後,那位印度僧人爲他擦澡,大拍一掌後,大師就從夢中醒過來了。從此之後他就通達了染淨無二,很多境界也與以前完全不相同。
但對凡夫人來講,雖然口頭上會說,但在真正遇到清淨與不清淨的考驗時,沒有修行境界就會産生執著。但是,以對二邊的執著去尋找菩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在萬法的本體上淨與不淨都沒有,只不過以分別念執著後,才逐漸形成了幹淨與不幹淨、高尚與不高尚等二邊之法。當然,這是從最高層次來講的。若從世間名言來講,肯定要分清淨與不清淨以及高低、前後、左右等,否則整個世界就亂套了,而這也是月稱論師在名言中承許有真世俗和倒世俗的原因。
總之,在真正希求菩提時,大家一定要懂得本頌所講的道理。當然,無念乃禅宗最高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
癸二、比喻:
虛空界與彼違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薩,亦如虛空寂滅行。
這裏以虛空來比喻菩薩的無念境界。在藏地,高僧大德們在修大圓滿時,經常使用虛空和水晶的比喻;從漢地高僧大德的傳記來看,尤其是禅宗,觀虛空的例子或公案也相當多。可見,虛空是認識心的本體或獲得開悟境界的最好象征與比喻。
頌詞的意思是:因爲虛空界的本體跟石女的兒子、龜毛、兔角一樣,以任何法也得不到,所以它不可能跟包括它自己的本體在內的任何一個法相違,也不可能與之共存或共住,即沒有這兩種情況。雖然它沒有,但在人們心目中,確實有這麼一個比喻。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了知,如虛空般的法性跟包括它自己在內的任何法都不可能像鹽和水一樣變成一味一體,也不可能與之完全分開——像東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木條一樣。雖然勝義沒有,但名言中卻有這麼一個無爲法的本體存在。所以,對以虛空等方式通達一切萬法無有自性、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來講,因爲他們具有甚深智慧,就能在虛空般的境界中寂滅一切分別而行。
無論是在藏地還是在漢地,很多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都有這樣的境界。因爲他們的境界非常寬廣,好壞等分別念的障礙全部都沒有了,所以讓他講就能講幾個小時,讓他停止馬上就能停下來。因爲他們的境界已經超越分別思索的範疇,所以我們看也看不到、想也想不到,甚至對他們所說的我們根本摸不著頭腦。以前,藏地有一位高僧叫章國智托,他說話做事完全跟著別人重複,但他開悟的境界遠遠超越其他人。
關于虛空,在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竅訣中,有些是直接觀虛空而開悟,有些則通過虛空的比喻來開悟。以前,蓮花生大師用手指指向虛空讓弟子們認識心的本性,那個時候很多人都當下開悟。《六祖壇經》中也有很多虛空的比喻,如:“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若我們能安住在這樣的虛空境界,很快就能開悟;但有些因各種因緣不具足,可能很多年後才能開悟。有一個人說:“我已學佛好幾年了,還沒有開悟,特別著急,看怎麼辦?”我覺得也不能著急,因爲越著急越不能得到。
以前漢地有個寶掌和尚,在《五燈會元》、《峨眉山志》等書中都有他的公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在漢地來講,他是壽命最長的和尚,一共活了1072歲:公元前413年(佛陀圓寂70多年後)在中印度降生,公元657年在中國圓寂。現在很多人說:本煥老和尚已經103歲,南懷瑾90多歲,虛雲老和尚活了120多歲,榮索班智達119歲,他們很了不起。相比之下寶掌禅師的壽命就長得多,而且他700多歲(或言900多歲)時才在達摩祖師前證悟。
他降生時左手握拳,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寺院裏出家,在看到本師像後拳自然張開,結果裏面出現一顆寶珠,遂以之供佛。以此原因,人們就稱他爲寶掌,再後便稱爲寶掌禅師。他在印度住了五百多年(或言六百多年),走遍了五個天竺國度。後來東遊此土,入四川禮普賢,峨眉山便成了他在中國的第一站。
據說峨眉山成爲普賢道場的由來也與他有關:以前,一位叫蒲公的人在金頂看見普賢菩薩的光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寶掌告訴他是普賢祥瑞,並讓他問最早將佛經(如《四十二章經》等)傳譯到中國來的兩位法師——摩騰與竺法蘭,他們也這樣認定。當時應該是東漢年間,他們倆都住在白馬寺。經他們叁位認定後,峨眉山成爲普賢菩薩的道場便名正言順了。
後來他到過五臺山,還去過湖北的黃梅等地。在親近達摩祖師時,祖師呼他爲“老阇黎”,他答應後,祖師哈哈大笑,他便以這個笑聲而開悟。後來他還拜見過二祖、叁祖、四祖、五祖。最後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東山雲門寺示現圓寂,當時正值唐朝。據說武則天曾在他面前皈依,武則天的國師神秀也是他剃度的。
圓寂時他說:“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複來此。”意思是說,本來沒有生死,但我今天卻示現生死;我已獲得心能自由自在去住來的境界,以後我還要再來中國。他還授記:再過六十年,會有一印度僧人前來取我的骨舍利,你們千萬不要阻擋他。時間到時,確實有一位印度僧人前來,繞禮師塔後,遺塔自然打開,骨架卻完好無損地存在。然後他把骨舍利拿到附近的池中洗後,便將之帶回印度去了。從此之後,此池遂命名爲洗骨池。
關于武則天,她是唐朝第六位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稱帝後,改國號爲周,後來中宗皇帝複國號爲唐。在中國曆史中,武則天被醜化得很厲害。有些人說:因爲這是男人在寫曆史,所以會變成這樣。我覺得武則天很了不起,因爲她不但自己虔誠信仰佛教,在弘揚佛法方面貢獻也非常大,比如修複寺院等。再說,當時漢地的風俗是男人爲天、女人爲地,在這樣的社會習慣中,她能做皇帝也很不容易。雖然有些曆史把她刻畫得很醜陋,但我認爲也不一定那麼惡劣,因爲她在位的十五年中,對佛教所作出的貢獻,無數後人都佩服不已。
言歸正傳:作爲修行人,對虛空般的境界皆應引起重視。而在修行中,以虛空來了知心的本體或通達萬法的本性,也很重要。如果真正有一些境界,在外境出現得與失、快樂與痛苦等時,就不會隨之而轉。如果沒有一定的境界,雖然暫時能在別人面前演演戲,但也包不住。若想真正了斷生死,般若空性的寶劍就不可缺少。相信大家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一定深深感受到了般若空性的微妙。
漢地禅宗和藏傳密宗曆代都有許多大徹大悟的高僧,雖然他們有些行爲世人不一定能接受,但也沒辦法,因爲完全超越了世間的行境。所以,我希望道友們學佛不要停留在口頭上,也不要過于注重外在的行爲和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真正認識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若能如此,便能示現“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的境界。也就是說,雖然在顯現上有生老死病等苦和各種快樂,但卻不會執著,因爲這些是爲了衆生的利益假裝的,實際上根本沒有。若我們都到達這種境界,那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快樂。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 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 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
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爲彼說勝義谛,其勝義相如下說。”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