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課
思考題
1.請從公案、教證、比喻、意義四個方面說明菩薩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理。了知此理後,你打算如何將之運用在實際修行中?
2.爲什麼獲得如是證悟後,能受到人天頂禮及諸佛菩薩的贊歎?鑒于此,請再談一談聞思修行般若的甚深意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二個問題。
壬二(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比喻)分叁:一、以幻人之喻說明不分別對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說明不分別作者;叁、以木匠工巧之喻說明不分別果。
癸一、以幻人之喻說明不分別對境有情:
人中幻人無此想:取悅此人彼亦行,
見顯種種之神變,彼無身心亦無名。
在座的各位都清楚,般若法門跟其他佛教內容比較起來比較難懂,所以在理解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困難;而淨土法、加行法等簡單法門,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用大家能理解的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說,所以比較好懂。而般若不管怎麼樣用語言來描述,實際上它就是一個超越分別思維境界的深奧之法。一般來講,沒有一定境界的人講也講不出來,即使依靠經典和論典作一些講解,若對空性法門沒有前世的串習,即生中又沒有信心和歡喜心,這種人就很難解開其中的密義。所以在聽受般若法門時,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
故我希望出家在家二衆:如果能聽懂,依靠甚深空性教義就能遣除或燒盡我們相續中的輪回種子,對未來的生生世世來講,這都非常難得;如果實在聽不懂,哪怕聽一堂課,它的功德和利益也無量無邊。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後,每天都迷迷糊糊、渾渾噩噩地虛度時光,並沒有真實地修行,即使有些修行也成爲人天乘之法,所以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就是聞思修行般若。
下面我們就以歡喜心和清淨心來共同學習般若。一切萬法本來都遠離四邊八戲,所以並沒什麼好分別思維的,因爲真正佛菩薩的境界,並不是我們心裏的種種妄想能分別執著的。而安住遠離言說思維、超越分別妄想的不可思議境界時,自然而然能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可能有人會想:我安住空性時能不能利益衆生呢?即使你在顯現上並沒有親自去利益衆生,但若有一定的修行境界,通過入定或觀修,也能間接讓無量無邊衆生得到真實利益。
若有人問:獲得無分別境界者是怎麼利益衆生的呢?因爲要利益衆生,首先要思維,然後才能去幫助,如果沒有分別,怎麼能利益呢?實際上無分別也可利益衆生。
首先講比喻:比如,在大庭廣衆中,幻化師幻化的虛幻人(其實機器人也可叫幻人),其行爲可以造作種種事情,語言也能種種描述或與人溝通,但它有沒有思維、分別、執著呢?沒有。因爲它畢竟是幻化人。所以它不可能想:我今天來到這個表演場所,一定要讓觀衆生起歡喜心。雖然沒有,它卻能逼真地表演。
2005年,中科院經過4年研究,完成了我國第一臺有表情的智能仿真機器人。它有各種各樣的表情,能唱歌、背詩,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它能通過精確采集人發聲的頻率,進行分析,迅速找出對應的話,並做出回答。有些女孩子問它:“我漂亮麼?”它回答說:“你比我漂亮多了。”有人開玩笑地問:“你有女朋友嗎?”它無奈地說:“媽媽說了,現在不准談戀愛。”當時,這種機器人每臺售價30萬元。
面對這樣的幻化人,雖然能讓人們生起歡喜心或好奇心,但它有沒有執著呢?絕對沒有。雖然沒有分別念,但它卻做了許多取悅衆生的事。盡管人們看見它顯示各種各樣的神變,即展示各種行爲和表情等,可是它既沒有身體,也沒有心識。既然沒有設施處,那真實的名稱也是沒有的。通過學習這個比喻,大家一定要明白:雖然世間中有這樣的幻化,但卻沒有分別念;雖無分別,也可造作很多事情。
若我們懂得這個同品喻,就能了知菩薩無分別而行極爲合理。《大寶積經》中說:“分別涅槃者,不住斯勝道,愚爲分別害,不能趣涅槃。超過分別者,無想無分別,于斯大道中,以是而發趣。衆聖之勝道,愚夫皆遠離,若行此法者,斯道爲無上。”《華嚴經》中亦雲:“譬如工幻師,示現種種色,于彼幻中求,無色無非色;菩薩亦如是,以方便智幻,種種皆示現,充滿于世間。”可見,利益衆生的菩薩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示現種種無實的行爲,但他卻沒有任何分別執著。
本經亦雲:
如是行慧永不思,證悟菩提度有情,
種種生具衆多事,如幻示現無念行。
同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無執著、無相之義的菩薩,永遠都不可能這樣執著:我已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我已獲得證悟空性的境界、我現在已經大徹大悟,所以我有度化衆生的能力。但有些人恰恰相反,比如今天度化了很多衆生,不但心裏非常歡喜,還到處去宣傳:我今天度了特別多的衆生,你們應該值得歡喜,還應對我生恭敬心,因爲我並不是一般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大菩薩、大聖者很難得到。
當然,個別菩薩或上師有甚深密意,比如爲了讓衆生生起歡喜心,進而趨入佛門、解除煩惱,他們也會這樣說。前一段時間,我們講上師的密意如虛空、智慧如大海、悲心如激猛的水流……有很多以分別念無法描述的境界,如果真有這樣的境界,就可以這麼說,即使講凡夫人認爲特別不如法或極其可笑的詞語也是開許的。現在很多人說:我是第幾世活佛,你的前世是什麼、我的前世是什麼,所以我有度化你的因緣;如果你各方面不供養我、不配合我,就破壞了緣起,後果將自負。但不知他們是否有特殊密意。
對真正利益衆生的菩薩來講,今天度化了多少衆生或幫助了多少衆生,他心裏根本不會去惦記、執著。但凡夫人並不是這樣,比如今天以布施食品等方式幫助了乞丐,那終生都忘不了。若今天害了別人,可能一會兒就忘得一幹二淨。這就是凡夫人的特征。
雖然真正具有境界的菩薩並不會執著“證悟菩提度有情”,但事實上,他在世間會示現種種投生,比如轉生到飛禽、水生動物等中,以各種各樣的身相來利益衆生。盡管菩薩爲了度化衆生,過去、未來、現在一直不斷地在示現,但全是以無分別的方式行持的。《華嚴經》四十四卷中也說:“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衆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于如幻際,于彼無依著。”
但凡夫人在得到地位、財富、名聲等時,就開心得不得了,甚至忍不住地哈哈大笑;一旦遇到家人死了、東西丟了、地位沒有了,就非常傷心,甚至“嗚嗚嗚”地哭。而菩薩已把世間的利害、得失、興衰等視爲如幻如夢,他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就不會起真實的分別念,或像凡夫那樣執著。《大乘莊嚴經論》裏也說:“不起分別意,成熟去來今,處處化衆生,叁門常示現。”其意是說,菩薩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不會起這樣的分別念:我過去曾成熟衆生,我未來當成熟衆生,我現在正在成熟衆生,雖然沒有此類分別念,但因他的發願力極其殊勝,度化衆生的事業卻任運自成——一切時以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叁乘教門成熟衆生。
的確,有些大菩薩或大聖者,並沒像凡夫人一樣勤作,天天都操勞,但無量無邊衆生都信任他、喜歡他,慢慢慢慢他的事業也自然而然成就。我經常想,上師如意寶住世度化衆生時,非常快樂、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他老人家除了每天上午花一兩個小時給大家講課以外,其余時間全部都在修行。長期住在學院的金剛道友都清楚,法王在學院時,從來不會像我們一樣:上班時天天跟人鬥爭,別人失敗了自己就高興,別人勝利了自己就傷心。爲什麼真正的大菩薩無論到哪裏人們都自然而然恭敬他呢?因爲他真正通達了一切萬法在勝義中是空性,在世俗中是如幻如夢的境界,也即在心中現前了證悟。因此,獲得這種境界非常重要!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無論你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努力聞思修行決定可以證悟,就像《竅訣寶藏論》裏面所講的一樣。如果沒有努力,甚至沒有信心,整天都拿著內容不清淨的小說看,或者看電視、看電影,那甚深的般若空性絕對不可能在你心裏面生起來,因爲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相違之故。
就像火存在的地方水不可能存在,或水淹沒的地方火焰不可能熊熊燃燒一樣(此乃就一般而言),當世間的雜念越來越強盛,貪嗔癡越來越猛烈時,相續中的信心、悲心、智慧,或聖者七財慢慢慢慢就會滅盡。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對聖者不可思議的境、行生起信心和希求心,否則想真正學習空性法門,乃至通達、證悟都不可能。
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很多大德從小都對空性法門有信心,因爲有信心才會去追求,追求後自然會有結果。如果一生中都像世間的豬狗一樣,除了吃的東西以外其他都沒興趣,那就是沒有理想的人。所以,除了衣食住行以外,人還應有最上等的追求。因爲,想生生世世獲得快樂,必須希求能帶來光明的佛法。如果沒有這樣的希求,也要追求世間中其他有價值的真理。所以,大家在即生中皆應希求真理,而不應散亂于無意義的瑣事。
癸二、以幻化之喻說明不分別作者:
如佛化現行佛業,于行驕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薩,亦如幻化顯諸事。
就像寂慧如來的傳記中所講的一樣,一切佛陀化現爲一位佛陀,這位佛陀在衆…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