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课
思考题
1.请从公案、教证、比喻、意义四个方面说明菩萨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理。了知此理后,你打算如何将之运用在实际修行中?
2.为什么获得如是证悟后,能受到人天顶礼及诸佛菩萨的赞叹?鉴于此,请再谈一谈闻思修行般若的甚深意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壬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分三:一、以幻人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癸一、以幻人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
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
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在座的各位都清楚,般若法门跟其他佛教内容比较起来比较难懂,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而净土法、加行法等简单法门,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用大家能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说,所以比较好懂。而般若不管怎么样用语言来描述,实际上它就是一个超越分别思维境界的深奥之法。一般来讲,没有一定境界的人讲也讲不出来,即使依靠经典和论典作一些讲解,若对空性法门没有前世的串习,即生中又没有信心和欢喜心,这种人就很难解开其中的密义。所以在听受般若法门时,大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
故我希望出家在家二众:如果能听懂,依靠甚深空性教义就能遣除或烧尽我们相续中的轮回种子,对未来的生生世世来讲,这都非常难得;如果实在听不懂,哪怕听一堂课,它的功德和利益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后,每天都迷迷糊糊、浑浑噩噩地虚度时光,并没有真实地修行,即使有些修行也成为人天乘之法,所以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闻思修行般若。
下面我们就以欢喜心和清净心来共同学习般若。一切万法本来都远离四边八戏,所以并没什么好分别思维的,因为真正佛菩萨的境界,并不是我们心里的种种妄想能分别执著的。而安住远离言说思维、超越分别妄想的不可思议境界时,自然而然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可能有人会想:我安住空性时能不能利益众生呢?即使你在显现上并没有亲自去利益众生,但若有一定的修行境界,通过入定或观修,也能间接让无量无边众生得到真实利益。
若有人问:获得无分别境界者是怎么利益众生的呢?因为要利益众生,首先要思维,然后才能去帮助,如果没有分别,怎么能利益呢?实际上无分别也可利益众生。
首先讲比喻:比如,在大庭广众中,幻化师幻化的虚幻人(其实机器人也可叫幻人),其行为可以造作种种事情,语言也能种种描述或与人沟通,但它有没有思维、分别、执著呢?没有。因为它毕竟是幻化人。所以它不可能想:我今天来到这个表演场所,一定要让观众生起欢喜心。虽然没有,它却能逼真地表演。
2005年,中科院经过4年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有表情的智能仿真机器人。它有各种各样的表情,能唱歌、背诗,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它能通过精确采集人发声的频率,进行分析,迅速找出对应的话,并做出回答。有些女孩子问它:“我漂亮么?”它回答说:“你比我漂亮多了。”有人开玩笑地问:“你有女朋友吗?”它无奈地说:“妈妈说了,现在不准谈恋爱。”当时,这种机器人每台售价30万元。
面对这样的幻化人,虽然能让人们生起欢喜心或好奇心,但它有没有执著呢?绝对没有。虽然没有分别念,但它却做了许多取悦众生的事。尽管人们看见它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即展示各种行为和表情等,可是它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识。既然没有设施处,那真实的名称也是没有的。通过学习这个比喻,大家一定要明白:虽然世间中有这样的幻化,但却没有分别念;虽无分别,也可造作很多事情。
若我们懂得这个同品喻,就能了知菩萨无分别而行极为合理。《大宝积经》中说:“分别涅槃者,不住斯胜道,愚为分别害,不能趣涅槃。超过分别者,无想无分别,于斯大道中,以是而发趣。众圣之胜道,愚夫皆远离,若行此法者,斯道为无上。”《华严经》中亦云:“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色,于彼幻中求,无色无非色;菩萨亦如是,以方便智幻,种种皆示现,充满于世间。”可见,利益众生的菩萨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示现种种无实的行为,但他却没有任何分别执著。
本经亦云:
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
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同样,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无执著、无相之义的菩萨,永远都不可能这样执著:我已发了无上菩提之心、我已获得证悟空性的境界、我现在已经大彻大悟,所以我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有些人恰恰相反,比如今天度化了很多众生,不但心里非常欢喜,还到处去宣传:我今天度了特别多的众生,你们应该值得欢喜,还应对我生恭敬心,因为我并不是一般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很难得到。
当然,个别菩萨或上师有甚深密意,比如为了让众生生起欢喜心,进而趋入佛门、解除烦恼,他们也会这样说。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上师的密意如虚空、智慧如大海、悲心如激猛的水流……有很多以分别念无法描述的境界,如果真有这样的境界,就可以这么说,即使讲凡夫人认为特别不如法或极其可笑的词语也是开许的。现在很多人说:我是第几世活佛,你的前世是什么、我的前世是什么,所以我有度化你的因缘;如果你各方面不供养我、不配合我,就破坏了缘起,后果将自负。但不知他们是否有特殊密意。
对真正利益众生的菩萨来讲,今天度化了多少众生或帮助了多少众生,他心里根本不会去惦记、执著。但凡夫人并不是这样,比如今天以布施食品等方式帮助了乞丐,那终生都忘不了。若今天害了别人,可能一会儿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凡夫人的特征。
虽然真正具有境界的菩萨并不会执著“证悟菩提度有情”,但事实上,他在世间会示现种种投生,比如转生到飞禽、水生动物等中,以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利益众生。尽管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一直不断地在示现,但全是以无分别的方式行持的。《华严经》四十四卷中也说:“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著。”
但凡夫人在得到地位、财富、名声等时,就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忍不住地哈哈大笑;一旦遇到家人死了、东西丢了、地位没有了,就非常伤心,甚至“呜呜呜”地哭。而菩萨已把世间的利害、得失、兴衰等视为如幻如梦,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就不会起真实的分别念,或像凡夫那样执著。《大乘庄严经论》里也说:“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其意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不会起这样的分别念:我过去曾成熟众生,我未来当成熟众生,我现在正在成熟众生,虽然没有此类分别念,但因他的发愿力极其殊胜,度化众生的事业却任运自成——一切时以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三乘教门成熟众生。
的确,有些大菩萨或大圣者,并没像凡夫人一样勤作,天天都操劳,但无量无边众生都信任他、喜欢他,慢慢慢慢他的事业也自然而然成就。我经常想,上师如意宝住世度化众生时,非常快乐、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老人家除了每天上午花一两个小时给大家讲课以外,其余时间全部都在修行。长期住在学院的金刚道友都清楚,法王在学院时,从来不会像我们一样:上班时天天跟人斗争,别人失败了自己就高兴,别人胜利了自己就伤心。为什么真正的大菩萨无论到哪里人们都自然而然恭敬他呢?因为他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在世俗中是如幻如梦的境界,也即在心中现前了证悟。因此,获得这种境界非常重要!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无论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努力闻思修行决定可以证悟,就像《窍诀宝藏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如果没有努力,甚至没有信心,整天都拿着内容不清净的小说看,或者看电视、看电影,那甚深的般若空性绝对不可能在你心里面生起来,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相违之故。
就像火存在的地方水不可能存在,或水淹没的地方火焰不可能熊熊燃烧一样(此乃就一般而言),当世间的杂念越来越强盛,贪嗔痴越来越猛烈时,相续中的信心、悲心、智慧,或圣者七财慢慢慢慢就会灭尽。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对圣者不可思议的境、行生起信心和希求心,否则想真正学习空性法门,乃至通达、证悟都不可能。
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很多大德从小都对空性法门有信心,因为有信心才会去追求,追求后自然会有结果。如果一生中都像世间的猪狗一样,除了吃的东西以外其他都没兴趣,那就是没有理想的人。所以,除了衣食住行以外,人还应有最上等的追求。因为,想生生世世获得快乐,必须希求能带来光明的佛法。如果没有这样的希求,也要追求世间中其他有价值的真理。所以,大家在即生中皆应希求真理,而不应散乱于无意义的琐事。
癸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
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就像寂慧如来的传记中所讲的一样,一切佛陀化现为一位佛陀,这位佛陀在众…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