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的大善事时,若能从内心中真正随喜,功德就非常大。甚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善事,但他真正维护佛法和高僧大德的话,我们也要至诚随喜。在《大般涅槃经》第三卷中有一个公案,其中有人随喜别人作战,实际上也得到随喜善法的功德。
这则公案是这样的:以前,欢喜增益佛出世说法后示现涅槃。在他的教法下有一位很了不起的觉德比丘,他具有慈悲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常给大家宣说大乘佛法,并要求比丘不能希求名闻利养,也不能养家畜、做生意等。很多破戒比丘不高兴,拿着武器准备杀他。这个时候,有德国王为了维护佛法,便来维护觉德比丘,因为他知这位比丘是真正弘扬佛法的人。到后他和眷属便跟破戒比丘作战,在作战的过程中,国王和部分眷属献出了生命,终使说法者得免危害。那个时候,包括一些比丘在内的人都很随喜国王的做法,因为他们自己没办法压制这些恶行比丘。
虽然国王在战场上因嗔恨心而死,但他后来却转生到东方阿閦佛刹土,成为彼佛第一弟子。而随喜国王和与之共同与形象比丘作战的人皆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皆往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命终后也转生彼国,成为彼佛第二弟子。此公案中的有德国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觉德比丘是迦叶佛的前世。可见,以作战的方式为佛法献出生命也有非常大的功德;不仅如此,即使对此随喜也能得到极大的利益。
但对恶业千万不要随喜。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听说有些年轻人很高兴,甚至欢喜得跳起舞来。当时死了三千多人,随喜的话,就会得到很多罪业。但按《涅槃经》的公案来看,随喜别人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制止恶行还是有功德的。
这里讲了随喜的功德很大。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菩萨所作的事情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为了众生,随喜的话,功德自然很大。的确,这种精神在社会中非常难得。我经常想:我们这里很多道友总是帮助、利益众生,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精神都很可贵。
前段时间,我在玉树见到一位拉萨的老师,以前我和慈诚罗珠堪布都认识他,人很不错。虽然他并不是非常有名的人,但在五六年中,有一点钱财就拿出来培养孩子。因为在他办的学校里读书的,要么是孤儿、要么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到目前为止,在该校毕业的人共有两百多,现在还有七十多人。这次我们聊的时间比较长,他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共同认识——谁有能力帮助别人,谁就最棒!”我觉得这句话是菩萨的语言。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帮助别人的能力,那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很棒、很了不起。的确,以自私自利心做事情并没意义,因为在离开世间时,所有名声、财产、地位全部要舍弃,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值得信赖。所以,真正菩萨的精神就是利益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的修法里也讲:成佛和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快乐,因为在往生极乐世界和成佛后,才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能力,而这就是成佛和往生的目的。可见,大乘佛子与世间人的目的或动机完全不相同。如现在世间有些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拥有家庭等快乐的因素。但大乘佛子成佛的目的,并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应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而我们随喜这种菩萨的话,功德就非常大。
酉二、彼之原因: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可能有人会想:随喜很简单,只要心里想就可以,比如:多高兴啦!这位不退转菩萨在修学般若。这么一瞬间的心态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呢?其实,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他直接随喜了那位菩萨所作的善事,间接也随喜了世间中所有追求自己善妙和想利益他众的所有众生的福德或善根。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位菩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当然,个人获得利益我们也要随喜,比如某人有很好的家庭,或某人升官发财了,但这只是个人或家庭的事情,所以随喜的功德并不大。刚才有人说慈诚罗珠堪布要去玉树,当时我就发自内心地随喜,心里无比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去那边会作很多功德,比如给灾区人民开示,能解除很多人心里的痛苦和忧伤等。那我随喜的功德大不大呢?很大。因为,我直接随喜了他个人所作的功德,间接也随喜了很多人的善根,因为很多人都会因此而行持善法。
所以大家皆应知道本颂的甚深含义:表面上看来是随喜一个人的善根,其实随喜了所有追求自他二利者的善根。因为那位菩萨如此修行能逐渐获得佛的果位,成佛后也不可能天天都快快乐乐地修行,为了遣除无边无际众生心里和身体的痛苦,他肯定会转无上*轮,这样就能满足无边众生自利利他的愿望。比如养一颗药树,表面看来只是养这一颗树,实际上这颗树长大以后,以树上的药材就能利益无数众生。又比如,我们在吃穿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表面上看只是培养了一群学生,实际上他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对社会、国家做许多有意义的事,那我们间接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直接随喜菩萨,间接也随喜了无边众生。
有些佛经还讲:皈依的时候,最好选择在具有菩提心的菩萨前皈依,这样有很大功德。以前,印度有一部分外道把月亮当作皈依的对境,但他们不在十五的圆满月轮前皈依,却选择在初一、初二、初三的月亮前皈依。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圆月的因是初月。佛陀在《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也说:“譬如此有情,皈命于初月,如是圆满月,而彼不皈依。”还说:“我子亦如是,皈依于菩萨,不归向世尊,为具大智力,出生如来身。”为什么佛陀要求弟子不一定要对佛皈依,而要在菩萨前皈依,其原因就是佛的因是菩萨。《入中论》也讲:“诸佛复从菩萨生。”这就是菩萨重要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不能生嗔恨心,原因就是他是严厉的对境,将来他会成为重要的人物。
虽然表面上看来,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跟凡夫并没什么差别,因为他们也要吃饭、走路等,实际上他们的发心与凡夫人完全不相同。凡夫天天都想自己的利益,比如:怎样吃、怎样喝,今生来世如何获得快乐,全都围绕自我。而菩萨虽然会有吃饭、走路等念头,但因他为众生而活着,所以日日夜夜都会想到帮助众生。那在这样的菩萨前皈依、赞叹、供养,功德就很大。
所以,对菩萨的发心大家一定要好好随喜,这样就能获得非常大的功德。当然,此处赞叹随喜的功德,主要是讲菩萨以菩提心或般若空性智慧摄持行持善事的功德非常大;而我们随喜能获得巨大功德的原因也在于此。
辛四(如是趋入行者之超胜功德)分三:一、获得无分别之行;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
壬一(获得无分别之行)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癸一、意义: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作为菩萨,当他安住在无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无念境界时,所有染污与清净以及有无、是非等全部都没有,而真正入于不住两边的境界时,便能彻知万法是空性、无相、无愿(或无戏论)、光明、平等的境界。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希求以执著清净与不清净、实有与无实、能取与所取、远与近、常与断等两边的分别心或希求心来获得这种境界,因为以这样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智慧,或者说寻觅到菩提。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执著都没有,也就是说拥有不堕两边的清净境界,那这种瑜伽士或菩萨就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的确,不堕二边很重要!佛陀在《大宝积经》里也讲:“二边清净已,魔所不得便。”如果有无、是非等二边的执著全部已经清净,那即使成千上万魔军来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有机可乘,因为已经没有执著了。如果有执著,在遇到外缘时就会担心、害怕,比如:今天我到尸陀林去了,会不会有魔王跟着我?我今天看见了一个尸体,这个尸体的灵魂会不会一直追着我?虽然外境没有,但因分别念所致,魔障也会出现。如果我们认识了心的本体,或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就能了知一切都是清净的,或一切皆不存在,那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会有如此现象。
《大智度论》中也说:“若有念,即是有相著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这里讲了有念和无念的差别:有念头,违缘、痛苦等就会出现;若进入无念的境界,清净、不清净等就不会有。(刚才修上师瑜伽时,很多道友都安住于无念的状态。当然,无念并非指单空,而是指有无等边全部远离的境界。)
所以大家皆应了知,所谓的清净与染污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在藏密中,为了断除染净的分别,专门有窍诀性的修法,比如很多瑜伽都要求不分别染净。发源于汉传佛教的日本禅宗也有断除染净的修法,下面就讲一则相关公案:有一位叫文道的法师,他做云游僧到处参访时,听说慧熏禅师道风很不错、境界很高,便越过千山万水去寻找。一天傍晚,他到达了禅师所住的山洞,他说:久仰禅师高名,末学非常希求禅法,希望禅师能传授禅宗的甚深境界。慧熏禅师说:算了吧!但现在太晚了,你就住在我这里。文道法师也同意了,晚上就住在他的山洞里。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时,慧熏禅师早把粥做好了等着他醒来。吃早餐时,因为慧熏禅师经常一个人住,没有多余的碗,便把山洞口的骷髅(指头盖骨,藏地称托巴)捡来盛粥给他吃。文道禅师分别心很重,觉得:人的头骨这么脏,怎么能用它直接吃饭呢?正在犹豫时,禅师严厉地呵责他:你不是真正的法器,还有染净等分别心。的确,如果是好弟子,他会很爽快地把托巴里的稀饭喝下去。在藏地,有些修行人经常到尸陀林拿头盖骨吃饭,但有些人分…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