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课
思考题
1.在了知“般若空性是大小显密一切佛法的基础,佛教各派的究竟观点均于此上安立,故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圆融无碍”的观点后,你有何感想?
2.为什么精进般若的菩萨能修学一切乘?“于不退入大菩提”者诚心随喜有何功德?为什么?
3.如是趋入之行者能获得无分别之行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喻与义、事与理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介绍了般若成为诸波罗蜜多的核心、根本,所以大家皆应懂得般若的甚深意义。所谓般若就是智慧空性,显宗把它叫中观,若按禅宗来讲则指明心见性;密宗里面把它称为大圆满、大手印,而且大威德的究竟深义、胜乐金刚和时轮金刚的显空无二的智慧,都可以用般若空性来抉择。一句话,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高、最深的境界,全部可以包括在般若空性中,只不过在显宗、密宗里面,称呼的方式不同而已,实际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证悟空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对般若的境界一定要有兴趣、有信心、有希求,这非常重要!
有些人学净土,但最终还是要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的,我想在极乐世界也不会有。按照大乘经典的观点,极乐世界都是得地的菩萨,有没有得地菩萨没有证悟空性的呢?绝不可能。其实不仅修净土,任何一个佛教最高宗派都需要证悟空性。大圆满修行人需不需要证悟空性呢?实际上大圆满证悟时就是证悟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所谓证悟。这个道理,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定解宝灯论》、《时轮金刚大疏》等论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叙述过。
但世间上,有些不明智的人却将各宗派的教义完全分开,认为只有自己所学的宗派有解脱道,其他宗派都没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他们还没有懂得一切宗派最终合而为一的观点。所以大家在希求般若时,一定要了知修学般若的重要意义。很多道友从小都对般若空性有欢喜心,这是前世的善妙习气所致。《入中论》中讲[1]:当我们听到般若(也可包括禅宗等法门)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欢喜,就说明前世与空性法门有甚深因缘。
今天继续讲般若的殊胜性。意思是说,如果精通了般若,就能学习一切乘中所有宗派的教义。
酉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作为了解万法皆空,或通达显空无二之理的善巧菩萨,他既通达声闻乘,又通达缘觉乘,还通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乘,或者说,在他的境界中一切乘都可以包括,就像一藏斗可以包括一藏升、一斤可包括三两、三元钱包括三分钱一样。
所以,在证悟空性的菩萨境界中,小乘阿罗汉和缘觉的境界,以及世间各种宗教的最高见解,全部可以囊括。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圆满通达方便和智慧无二的道理更高的境界了。而声闻、缘觉的境界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或者说只通达了一部分智慧,方便基本上都没有。虽然现在世间其他宗教也在帮助众生或做社会福利,在这些方面跟佛教有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些宗教在慈善活动的行为上,还远远超过佛教,但它们的教义中并未讲到空性的教义。也就是说,在这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上,他们根本没办法触及。如今世界有两千多个宗教(也有一千多个宗教等说法),很多宗教的教义我也大致翻阅或研究过,但胜过空性的教义确实没有。
因此佛经中说:要修学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人,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就像在国王的宝库中,什么样的珍宝都可以找到一样;修学般若,小乘所讲的道理全部可以得到。所以在学习时,大家一定要学习般若空性和中观,一旦真正通达禅宗的明心见性,或大圆满的最高觉性,其他教义就非常容易。就像到了须弥山上,其他群山便可一览无余一样;若我们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那时所有道理全部可以彻见。
虽然在菩萨的境界中,声闻、缘觉的功德全部圆融无违地存在,但菩萨会不会安住在声闻、缘觉的境界中呢?“不住于彼”,即不会住于声缘的境界,因为这只是一个单单人无我的境界。他们也不会希求得到这种单空的境界,因为这非常简单。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的人,小学的课程肯定学过;即使没有学过,大学课程完成时也不会有问题。所以高的境界有了以后,劣乘或下乘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圆满。
在求法时,有些道友特别喜欢求高法,这也是一种方便法!因为高法已经求到,低法自然而然包括在里面。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求大中观、大圆满,特别追求“大”,原因就是大中包括小。就像已经把大领导收服了,小领导不管也可以一样。所以有些境界的确不用去追求,最关键的就是要获得证悟空性的境界。因此,平时大家就要经常安住在自己所认识的心性本来面目或现空无二的境界中。这样的话,一切学处、一切道理,自然而然会明白。这里也说,作为菩萨,在懂得般若空性的甚深教义后,他会去希求、学习,这样其他学问自然会通达。
可能有人会问:作为菩萨,需不需要精通所有学科或知识呢?需要。在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翻译的《大乘庄严经论》里也说:“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其意是说,作为菩萨一定要研究或学习五明,(当然,这也是我们学院以“五明”来命名的原因。所谓五明,指内明、因明、声明、医明和巧明。)为什么呢?因为,若不精通五明,就不可能获得佛果。
也就是说,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分别讲则为: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要学内明学,也就是所谓的佛法。为了制伏别人要学因明学,因为有了因明,跟别人辩论就没问题,如果一点因明推理都不懂,别人否定你的观点时就只有哭,因为说不赢别人。现在有人吵架时,说不赢对方时就呜呜呜地哭。所以要对付别人,就要学因明学。要别人生起信心,就要学好声明学,因为通达声明学后,就能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藏传佛教之所以要学文法或语言学,就是为了让别人信赖。为了治疗疾病等要学医方明。为了摄受别人要学工巧明,世间各种技艺以及现在很多工厂里的技术都包括在工巧明当中。总之,为了达到五种目的,要希求五种学问。
但汉译本跟藏文的《经庄严论》有点不相同,藏文有这个意思:如果没有精通五明,作为圣者也不能获得佛果。但我想,汉地这个译本翻译者是印度人,也许在梵文版本上就有这样的意思。看起来,汉文译本比较细致,因为每一个学处的目标都说得很清楚。具体怎么样,以后再对照。
总的来讲,对希求成佛的圣者或菩萨来讲,学习很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如果什么知识都不懂,也不可能成为大成就者或开悟者,因为非常愚笨的开悟者根本不可能有。所以,对真正的大彻大悟者来讲,世出世间的基本知识都会精通。这里也讲了,在般若的境界中,一切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小圣者的行为全部会具足。(有人问本焕老和尚:高僧大德!你多少岁了?他说:我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很多新闻记者都说:他把一百岁减掉了,说自己是三岁的小孩。)所以,小菩萨、小阿罗汉、小圣者、小法师的境界,在大菩萨的境界中肯定有。因此,谁通达了般若空性的教义,其他知识就很简单,或者说很多知识自然而然会流露出来。有些教言讲:通过五根中的勤奋得到的学问不稳固,心里真正开悟后流露出来的智慧是无为法,它很稳固。而且谁真正开悟,在利益众生、修行境界等方面就会超胜他人。
申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酉一、真实宣说:
于不退入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暂且不论精进般若波罗蜜多者的无量无边功德,也就是说精进修学般若者的现行福德,当然无论谁修学般若其功德都非常大,若有人没有能力、福报、时间修学般若,但他随喜别人,其功德也很大。的确,有人闭关20年、10年、1年,这很不容易。因为,对比较忙或事情比较多的人来讲,闭关7天、3天、2天都很困难。所以,在见到或听到他人发心禅修或安住空性时,一定要从内心深处随喜别人的功德。若对于通过强烈的意乐和加行实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转而趋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萨的发心,以至诚心随喜,虽然位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须弥山可以称量,但短暂时间随喜的功德或善根却无法衡量。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讲:“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意思是说,当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心里没有任何嫉妒心,也没有不高兴的心,而以欢喜、悦意的心诚心随喜别人的功德,佛陀说他会获得同等的功德。但有些人以嫉妒心来随喜别人的功德,也即口头上虽然说“随喜、随喜”,或“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但心里却很不高兴。其实这并不是随喜,因为语言并不是内心,或者说心中随喜与口头随喜还是有差别。还有人说:“我不愿意做善事,随喜就可以了。”他的意思是:虽然我一分钱不花,也能得到别人花一百万作善事所得到的功德。其实并不是这样。
话说回来,当别人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或做一些有意义的功德时,若能真正随喜,功德就很大。尤其是,当具有大悲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的菩萨或上师,到别的地方去弘法利生,或行持对众生有意…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