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叁課
思考題
1.在了知“般若空性是大小顯密一切佛法的基礎,佛教各派的究竟觀點均于此上安立,故佛教各派互不相違、圓融無礙”的觀點後,你有何感想?
2.爲什麼精進般若的菩薩能修學一切乘?“于不退入大菩提”者誠心隨喜有何功德?爲什麼?
3.如是趨入之行者能獲得無分別之行的原因是什麼?請從喻與義、事與理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介紹了般若成爲諸波羅蜜多的核心、根本,所以大家皆應懂得般若的甚深意義。所謂般若就是智慧空性,顯宗把它叫中觀,若按禅宗來講則指明心見性;密宗裏面把它稱爲大圓滿、大手印,而且大威德的究竟深義、勝樂金剛和時輪金剛的顯空無二的智慧,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抉擇。一句話,釋迦牟尼佛教法中最高、最深的境界,全部可以包括在般若空性中,只不過在顯宗、密宗裏面,稱呼的方式不同而已,實際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證悟空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對般若的境界一定要有興趣、有信心、有希求,這非常重要!
有些人學淨土,但最終還是要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的,我想在極樂世界也不會有。按照大乘經典的觀點,極樂世界都是得地的菩薩,有沒有得地菩薩沒有證悟空性的呢?絕不可能。其實不僅修淨土,任何一個佛教最高宗派都需要證悟空性。大圓滿修行人需不需要證悟空性呢?實際上大圓滿證悟時就是證悟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所謂證悟。這個道理,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定解寶燈論》、《時輪金剛大疏》等論典中,一而再、再而叁地敘述過。
但世間上,有些不明智的人卻將各宗派的教義完全分開,認爲只有自己所學的宗派有解脫道,其他宗派都沒有。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合理,因爲他們還沒有懂得一切宗派最終合而爲一的觀點。所以大家在希求般若時,一定要了知修學般若的重要意義。很多道友從小都對般若空性有歡喜心,這是前世的善妙習氣所致。《入中論》中講[1]:當我們聽到般若(也可包括禅宗等法門)時,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歡喜,就說明前世與空性法門有甚深因緣。
今天繼續講般若的殊勝性。意思是說,如果精通了般若,就能學習一切乘中所有宗派的教義。
酉二、成爲修學一切乘之理:
善巧菩薩能修學,聲聞獨覺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學故學。
作爲了解萬法皆空,或通達顯空無二之理的善巧菩薩,他既通達聲聞乘,又通達緣覺乘,還通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乘,或者說,在他的境界中一切乘都可以包括,就像一藏鬥可以包括一藏升、一斤可包括叁兩、叁元錢包括叁分錢一樣。
所以,在證悟空性的菩薩境界中,小乘阿羅漢和緣覺的境界,以及世間各種宗教的最高見解,全部可以囊括。爲什麼呢?因爲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圓滿通達方便和智慧無二的道理更高的境界了。而聲聞、緣覺的境界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或者說只通達了一部分智慧,方便基本上都沒有。雖然現在世間其他宗教也在幫助衆生或做社會福利,在這些方面跟佛教有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些宗教在慈善活動的行爲上,還遠遠超過佛教,但它們的教義中並未講到空性的教義。也就是說,在這個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上,他們根本沒辦法觸及。如今世界有兩千多個宗教(也有一千多個宗教等說法),很多宗教的教義我也大致翻閱或研究過,但勝過空性的教義確實沒有。
因此佛經中說:要修學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人,一定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就像在國王的寶庫中,什麼樣的珍寶都可以找到一樣;修學般若,小乘所講的道理全部可以得到。所以在學習時,大家一定要學習般若空性和中觀,一旦真正通達禅宗的明心見性,或大圓滿的最高覺性,其他教義就非常容易。就像到了須彌山上,其他群山便可一覽無余一樣;若我們真正認識了心的本性,那時所有道理全部可以徹見。
雖然在菩薩的境界中,聲聞、緣覺的功德全部圓融無違地存在,但菩薩會不會安住在聲聞、緣覺的境界中呢?“不住于彼”,即不會住于聲緣的境界,因爲這只是一個單單人無我的境界。他們也不會希求得到這種單空的境界,因爲這非常簡單。比如,一個大學畢業的人,小學的課程肯定學過;即使沒有學過,大學課程完成時也不會有問題。所以高的境界有了以後,劣乘或下乘的境界自然而然會圓滿。
在求法時,有些道友特別喜歡求高法,這也是一種方便法!因爲高法已經求到,低法自然而然包括在裏面。爲什麼現在很多人喜歡求大中觀、大圓滿,特別追求“大”,原因就是大中包括小。就像已經把大領導收服了,小領導不管也可以一樣。所以有些境界的確不用去追求,最關鍵的就是要獲得證悟空性的境界。因此,平時大家就要經常安住在自己所認識的心性本來面目或現空無二的境界中。這樣的話,一切學處、一切道理,自然而然會明白。這裏也說,作爲菩薩,在懂得般若空性的甚深教義後,他會去希求、學習,這樣其他學問自然會通達。
可能有人會問:作爲菩薩,需不需要精通所有學科或知識呢?需要。在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翻譯的《大乘莊嚴經論》裏也說:“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其意是說,作爲菩薩一定要研究或學習五明,(當然,這也是我們學院以“五明”來命名的原因。所謂五明,指內明、因明、聲明、醫明和巧明。)爲什麼呢?因爲,若不精通五明,就不可能獲得佛果。
也就是說,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爲求一切種智。分別講則爲:爲了自己獲得解脫要學內明學,也就是所謂的佛法。爲了製伏別人要學因明學,因爲有了因明,跟別人辯論就沒問題,如果一點因明推理都不懂,別人否定你的觀點時就只有哭,因爲說不贏別人。現在有人吵架時,說不贏對方時就嗚嗚嗚地哭。所以要對付別人,就要學因明學。要別人生起信心,就要學好聲明學,因爲通達聲明學後,就能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藏傳佛教之所以要學文法或語言學,就是爲了讓別人信賴。爲了治療疾病等要學醫方明。爲了攝受別人要學工巧明,世間各種技藝以及現在很多工廠裏的技術都包括在工巧明當中。總之,爲了達到五種目的,要希求五種學問。
但漢譯本跟藏文的《經莊嚴論》有點不相同,藏文有這個意思:如果沒有精通五明,作爲聖者也不能獲得佛果。但我想,漢地這個譯本翻譯者是印度人,也許在梵文版本上就有這樣的意思。看起來,漢文譯本比較細致,因爲每一個學處的目標都說得很清楚。具體怎麼樣,以後再對照。
總的來講,對希求成佛的聖者或菩薩來講,學習很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斷地學習。如果什麼知識都不懂,也不可能成爲大成就者或開悟者,因爲非常愚笨的開悟者根本不可能有。所以,對真正的大徹大悟者來講,世出世間的基本知識都會精通。這裏也講了,在般若的境界中,一切世間學問和出世間小聖者的行爲全部會具足。(有人問本煥老和尚:高僧大德!你多少歲了?他說:我是一個叁歲的小孩。很多新聞記者都說:他把一百歲減掉了,說自己是叁歲的小孩。)所以,小菩薩、小阿羅漢、小聖者、小法師的境界,在大菩薩的境界中肯定有。因此,誰通達了般若空性的教義,其他知識就很簡單,或者說很多知識自然而然會流露出來。有些教言講:通過五根中的勤奮得到的學問不穩固,心裏真正開悟後流露出來的智慧是無爲法,它很穩固。而且誰真正開悟,在利益衆生、修行境界等方面就會超勝他人。
申五(他者隨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原因。
酉一、真實宣說:
于不退入大菩提,發心誠意作隨喜,
叁千須彌秤可量,隨喜彼善非如是。
暫且不論精進般若波羅蜜多者的無量無邊功德,也就是說精進修學般若者的現行福德,當然無論誰修學般若其功德都非常大,若有人沒有能力、福報、時間修學般若,但他隨喜別人,其功德也很大。的確,有人閉關20年、10年、1年,這很不容易。因爲,對比較忙或事情比較多的人來講,閉關7天、3天、2天都很困難。所以,在見到或聽到他人發心禅修或安住空性時,一定要從內心深處隨喜別人的功德。若對于通過強烈的意樂和加行實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轉而趨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薩的發心,以至誠心隨喜,雖然位于這個叁千大千世界之內的須彌山可以稱量,但短暫時間隨喜的功德或善根卻無法衡量。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裏講:“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喜心,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意思是說,當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心裏沒有任何嫉妒心,也沒有不高興的心,而以歡喜、悅意的心誠心隨喜別人的功德,佛陀說他會獲得同等的功德。但有些人以嫉妒心來隨喜別人的功德,也即口頭上雖然說“隨喜、隨喜”,或“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但心裏卻很不高興。其實這並不是隨喜,因爲語言並不是內心,或者說心中隨喜與口頭隨喜還是有差別。還有人說:“我不願意做善事,隨喜就可以了。”他的意思是:雖然我一分錢不花,也能得到別人花一百萬作善事所得到的功德。其實並不是這樣。
話說回來,當別人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或做一些有意義的功德時,若能真正隨喜,功德就很大。尤其是,當具有大悲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的菩薩或上師,到別的地方去弘法利生,或行持對衆生有意…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