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義的大善事時,若能從內心中真正隨喜,功德就非常大。甚至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並不是善事,但他真正維護佛法和高僧大德的話,我們也要至誠隨喜。在《大般涅槃經》第叁卷中有一個公案,其中有人隨喜別人作戰,實際上也得到隨喜善法的功德。

  這則公案是這樣的:以前,歡喜增益佛出世說法後示現涅槃。在他的教法下有一位很了不起的覺德比丘,他具有慈悲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所以常給大家宣說大乘佛法,並要求比丘不能希求名聞利養,也不能養家畜、做生意等。很多破戒比丘不高興,拿著武器准備殺他。這個時候,有德國王爲了維護佛法,便來維護覺德比丘,因爲他知這位比丘是真正弘揚佛法的人。到後他和眷屬便跟破戒比丘作戰,在作戰的過程中,國王和部分眷屬獻出了生命,終使說法者得免危害。那個時候,包括一些比丘在內的人都很隨喜國王的做法,因爲他們自己沒辦法壓製這些惡行比丘。

  雖然國王在戰場上因嗔恨心而死,但他後來卻轉生到東方阿閦佛刹土,成爲彼佛第一弟子。而隨喜國王和與之共同與形象比丘作戰的人皆不退菩提之心,命終悉皆往生阿閦佛國。覺德比丘命終後也轉生彼國,成爲彼佛第二弟子。此公案中的有德國王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覺德比丘是迦葉佛的前世。可見,以作戰的方式爲佛法獻出生命也有非常大的功德;不僅如此,即使對此隨喜也能得到極大的利益。

  但對惡業千萬不要隨喜。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後,聽說有些年輕人很高興,甚至歡喜得跳起舞來。當時死了叁千多人,隨喜的話,就會得到很多罪業。但按《涅槃經》的公案來看,隨喜別人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製止惡行還是有功德的。

  這裏講了隨喜的功德很大。可能有人會問: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大菩薩所作的事情沒有自己的空間,全部爲了衆生,隨喜的話,功德自然很大。的確,這種精神在社會中非常難得。我經常想:我們這裏很多道友總是幫助、利益衆生,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精神都很可貴。

  前段時間,我在玉樹見到一位拉薩的老師,以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都認識他,人很不錯。雖然他並不是非常有名的人,但在五六年中,有一點錢財就拿出來培養孩子。因爲在他辦的學校裏讀書的,要麼是孤兒、要麼是貧窮人家的孩子。到目前爲止,在該校畢業的人共有兩百多,現在還有七十多人。這次我們聊的時間比較長,他說:“我們學校有一個共同認識——誰有能力幫助別人,誰就最棒!”我覺得這句話是菩薩的語言。因爲,如果一個人真的有幫助別人的能力,那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很棒、很了不起。的確,以自私自利心做事情並沒意義,因爲在離開世間時,所有名聲、財産、地位全部要舍棄,也就是說它們並不值得信賴。所以,真正菩薩的精神就是利益衆生。

  般若波羅蜜多的修法裏也講:成佛和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爲了自己享受快樂,因爲在往生極樂世界和成佛後,才有利益無邊無際衆生的能力,而這就是成佛和往生的目的。可見,大乘佛子與世間人的目的或動機完全不相同。如現在世間有些大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爲了以後擁有家庭等快樂的因素。但大乘佛子成佛的目的,並不像現在有些人那樣,應該說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而我們隨喜這種菩薩的話,功德就非常大。

  酉二、彼之原因:

  

求善欲利諸衆生,一切福蘊皆隨喜,

  

故獲如來功德已,爲盡苦于世法施。

  可能有人會想:隨喜很簡單,只要心裏想就可以,比如:多高興啦!這位不退轉菩薩在修學般若。這麼一瞬間的心態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功德呢?其實,這個功德非常大。因爲,他直接隨喜了那位菩薩所作的善事,間接也隨喜了世間中所有追求自己善妙和想利益他衆的所有衆生的福德或善根。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這位菩薩並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

  當然,個人獲得利益我們也要隨喜,比如某人有很好的家庭,或某人升官發財了,但這只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情,所以隨喜的功德並不大。剛才有人說慈誠羅珠堪布要去玉樹,當時我就發自內心地隨喜,心裏無比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他去那邊會作很多功德,比如給災區人民開示,能解除很多人心裏的痛苦和憂傷等。那我隨喜的功德大不大呢?很大。因爲,我直接隨喜了他個人所作的功德,間接也隨喜了很多人的善根,因爲很多人都會因此而行持善法。

  所以大家皆應知道本頌的甚深含義:表面上看來是隨喜一個人的善根,其實隨喜了所有追求自他二利者的善根。因爲那位菩薩如此修行能逐漸獲得佛的果位,成佛後也不可能天天都快快樂樂地修行,爲了遣除無邊無際衆生心裏和身體的痛苦,他肯定會轉無上*輪,這樣就能滿足無邊衆生自利利他的願望。比如養一顆藥樹,表面看來只是養這一顆樹,實際上這顆樹長大以後,以樹上的藥材就能利益無數衆生。又比如,我們在吃穿等方面爲學生提供幫助,表面上看只是培養了一群學生,實際上他們長大以後,每個人都會對社會、國家做許多有意義的事,那我們間接也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直接隨喜菩薩,間接也隨喜了無邊衆生。

  有些佛經還講:皈依的時候,最好選擇在具有菩提心的菩薩前皈依,這樣有很大功德。以前,印度有一部分外道把月亮當作皈依的對境,但他們不在十五的圓滿月輪前皈依,卻選擇在初一、初二、初叁的月亮前皈依。原因是什麼呢?因爲圓月的因是初月。佛陀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也說:“譬如此有情,皈命于初月,如是圓滿月,而彼不皈依。”還說:“我子亦如是,皈依于菩薩,不歸向世尊,爲具大智力,出生如來身。”爲什麼佛陀要求弟子不一定要對佛皈依,而要在菩薩前皈依,其原因就是佛的因是菩薩。《入中論》也講:“諸佛複從菩薩生。”這就是菩薩重要的原因。爲什麼我們經常說: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不能生嗔恨心,原因就是他是嚴厲的對境,將來他會成爲重要的人物。

  雖然表面上看來,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跟凡夫並沒什麼差別,因爲他們也要吃飯、走路等,實際上他們的發心與凡夫人完全不相同。凡夫天天都想自己的利益,比如:怎樣吃、怎樣喝,今生來世如何獲得快樂,全都圍繞自我。而菩薩雖然會有吃飯、走路等念頭,但因他爲衆生而活著,所以日日夜夜都會想到幫助衆生。那在這樣的菩薩前皈依、贊歎、供養,功德就很大。

  所以,對菩薩的發心大家一定要好好隨喜,這樣就能獲得非常大的功德。當然,此處贊歎隨喜的功德,主要是講菩薩以菩提心或般若空性智慧攝持行持善事的功德非常大;而我們隨喜能獲得巨大功德的原因也在于此。

  辛四(如是趨入行者之超勝功德)分叁:一、獲得無分別之行;二、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比喻;叁、獲得如是證悟之功德。

  壬一(獲得無分別之行)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癸一、意義:

  

菩薩無念而徹知,法空無相無戲論,

  

不以二慧尋菩提,瑜伽者勤勝般若。

  作爲菩薩,當他安住在無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無念境界時,所有染汙與清淨以及有無、是非等全部都沒有,而真正入于不住兩邊的境界時,便能徹知萬法是空性、無相、無願(或無戲論)、光明、平等的境界。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希求以執著清淨與不清淨、實有與無實、能取與所取、遠與近、常與斷等兩邊的分別心或希求心來獲得這種境界,因爲以這樣的心態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智慧,或者說尋覓到菩提。所以,什麼時候什麼執著都沒有,也就是說擁有不墮兩邊的清淨境界,那這種瑜伽士或菩薩就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

  的確,不墮二邊很重要!佛陀在《大寶積經》裏也講:“二邊清淨已,魔所不得便。”如果有無、是非等二邊的執著全部已經清淨,那即使成千上萬魔軍來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有機可乘,因爲已經沒有執著了。如果有執著,在遇到外緣時就會擔心、害怕,比如:今天我到屍陀林去了,會不會有魔王跟著我?我今天看見了一個屍體,這個屍體的靈魂會不會一直追著我?雖然外境沒有,但因分別念所致,魔障也會出現。如果我們認識了心的本體,或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就能了知一切都是清淨的,或一切皆不存在,那在這樣的境界中就不會有如此現象。

  《大智度論》中也說:“若有念,即是有相著處;是故說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這裏講了有念和無念的差別:有念頭,違緣、痛苦等就會出現;若進入無念的境界,清淨、不清淨等就不會有。(剛才修上師瑜伽時,很多道友都安住于無念的狀態。當然,無念並非指單空,而是指有無等邊全部遠離的境界。)

  所以大家皆應了知,所謂的清淨與染汙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在藏密中,爲了斷除染淨的分別,專門有竅訣性的修法,比如很多瑜伽都要求不分別染淨。發源于漢傳佛教的日本禅宗也有斷除染淨的修法,下面就講一則相關公案:有一位叫文道的法師,他做雲遊僧到處參訪時,聽說慧熏禅師道風很不錯、境界很高,便越過千山萬水去尋找。一天傍晚,他到達了禅師所住的山洞,他說:久仰禅師高名,末學非常希求禅法,希望禅師能傳授禅宗的甚深境界。慧熏禅師說:算了吧!但現在太晚了,你就住在我這裏。文道法師也同意了,晚上就住在他的山洞裏。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時,慧熏禅師早把粥做好了等著他醒來。吃早餐時,因爲慧熏禅師經常一個人住,沒有多余的碗,便把山洞口的骷髅(指頭蓋骨,藏地稱托巴)撿來盛粥給他吃。文道禅師分別心很重,覺得:人的頭骨這麼髒,怎麼能用它直接吃飯呢?正在猶豫時,禅師嚴厲地呵責他:你不是真正的法器,還有染淨等分別心。的確,如果是好弟子,他會很爽快地把托巴裏的稀飯喝下去。在藏地,有些修行人經常到屍陀林拿頭蓋骨吃飯,但有些人分…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