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善最樂(李焯芬教授)▪P4

  ..續本文上一頁,有位先生到海濱散步,他沿著海濱走著,看到了由于昨天的暴風雨,有很多小魚被卷到海灘上來。它們如今被困在沙灘上的水窪裏,盡管離開大海不遠,小魚還是沒辦法爬回大海,被困在那裏的小魚最少也有幾百條吧,說不定可能有幾千條。如果這些小魚繼續留在水窪裏面,那麼很快就會被太陽曬幹了,小魚就會幹死。那位先生看到這個情況,同時看到前面有個小男孩,他走得非常慢,而且不停地彎下腰去,撿起小窪裏面的小魚,非常用力地把它擲向大海,送回大海去。那位散步中的男士看到小男孩正在搶救小魚的生命,他忍不住走過去勸他:“小朋友,你看水窪裏最少也有幾百幾千條的小魚,你做不完的。”小朋友就說:“那我知道。”“那你爲什麼還要做這個事呢?誰在乎呢?”小朋友一邊撿起一條魚擲進大海,一邊說:“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條,還有那條。”他就不停地把小魚救回大海去。

  各位同學,我們現在還在求學的階段,我們的經濟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幫助不了很多的人,也肯定幫助不了全世界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裏面,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機會,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內做一點好事,幫助周邊的一些人,減輕他們的煩惱、他們的痛苦。爲善最樂,你能從善行裏面得到快樂,小小的一點善行有時也會爲別人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不能因爲善小而不爲,累積小善就能成就大善,我們還是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裏面做各種的善事。此外,我們做善事時還應有一條原則:以平等心視之。你做善事並不代表你就是高人一等,你幫助別人跟你接受別人的幫助是同等的。你做善事時,那個接受你幫助的人跟你是完全平等的,我們應該有這種平等心。

  我這裏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在某一條小街上,有一檔賣馄饨面的小攤,由兩夫婦來經營,很簡單、很簡陋的小檔攤,兩夫婦在這裏經營了多年。每天早上總有一位老人,穿著非常破舊的衣服的一個老人在小攤旁邊安安靜靜地等著。兩夫婦見那位老人來就一邊忙著自己手邊的活,一邊非常客氣、面帶微笑對老人說:老人家,麻煩你稍等一下,我回頭就給你弄。過了一會兒,那對老夫婦做好其他客人的生意後,就把一碗煮好的馄饨面,放在一個塑料飯盒內,送到老人家手中去,還不時提醒老人:別燙著。老人家他用一雙顫巍巍的手,默默接了過去。他從來也沒付過什麼錢。有一天,有人忍不住好奇,向馄饨攤的兩夫婦問起這事。那位中年的檔主阿姨就說:那位老人家命苦,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卻沒有一個靠得住,都跑掉了,我們也做過父母,如果要我們拿很多的錢去周濟周邊的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老人家每天來,一碗馄饨面就讓他吃飽一頓,這個我們還是能做到的。說這句話的時候,那位阿姨臉上還流露出一種內疚的神情,好像是爲了只能提供一碗馄饨面而感到有點抱歉。從旁邊看,那對夫婦招呼老人家就像招呼其他付錢的客人一樣,絕沒有一點居高臨下的意味,也絕沒有一點施舍的意味。後來,那條街上又陸續開了許多小吃店,不過好多人還是回到馄饨面攤來買馄饨面。檔主兩夫婦的那種真誠、平等心,讓周邊的人都能感受到了。施舍,好多人都能做,平等地給與,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將來各位同學要幫助別人的話,也希望你們能抱有一個平等心,你給別人任何的幫助都應該是平等地給與,也要感恩那些接受你幫助的人,他們圓了你幫助別人的願望,成就了你幫助別人的善行,也是一種功德。

  再講一個自利利他的小故事。在北歐有一個國家叫芬蘭,芬蘭的一個小漁村裏有個求救的信號塔,如果有漁船出海碰到風浪,它就用電信傳回來,求救于村子裏的人。遇到這種情況,這個信號臺馬上就發出警報,希望留在小漁村裏的其他漁民,能馬上出海去營救。他們有這種長期的傳統,有些人出海遇險了,那其他人就去搶救。有一天晚上,信號臺的警報燈亮了,表示海上有一艘船正遇到了暴風雨的危險,這回輪到兩個年輕人前去營救。漁村裏的人,于是把一條小機動船拉了出來。這兩位年輕人正准備出海,其中一個年輕人的老媽媽聽說了,就非常悲傷地跑過來拉住自己兒子的手說:孩子,多年前,你父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個風雨之夜,出去救人,結果喪身大海,沒有再回來了。如今你哥哥出海已經半個月了,還不見回來,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如果你又要出海,如有叁長兩短的話,那你叫媽媽怎麼辦呢?她很憂傷地要求兒子不要出海。年輕人就給她說:媽媽我不能見死不救啊。他安慰了媽媽幾句,就登上了搶救船,跟另外一個人一塊出去了。他們的船大概開了50多海浬後,就遇到了風浪,碰到這種鬼天氣很危險。船上那位夥伴有點害怕,不敢再前去了,他就放下救生艇給那位年輕人,自己開著搶救船跑掉了。原來老媽媽曾勸他不要出海的那個年輕人,如今一個人在救生艇上,他感到他還是有責任去救人的,他不管了,我就一個人去吧!他于是堅持一個人坐著救生艇去救人了。兩天後,出去救人的那條搶救船回到漁船的岸邊,破破爛爛的。漁村的人登船一看,船上一個人也沒有,那位老媽媽看到這情況就暈過去了,以爲自己的小兒子也不在了。又過了叁天,有一艘小小的機動船,在晨霧中慢慢地駛向漁村,有一人站在船頭,大聲叫著,是我是我,原來他就是出去救船的那位年輕人。她媽媽聽了非常高興,謝天謝地,歡迎他回來。他回到岸上來,說:他也遇到了危險,但求救的原來就是他哥哥,就是出海已經半個月的那條船,他結果救回了他的哥哥,一家子兩兄弟也團聚了。

  有些善行能爲我們打開意想不到的門,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得道多助。盡管我們不會想著得到什麼回報。各位同學,你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宜多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這種善行,很多時候也是互動的,你存好心,多幫助別人,人家是感受到的。有些情況下,在不經意之間,別人也會給你一些回饋,一點幫助,盡管你並不祈求別人的回報。

  人與人的感情是雙向的,你對別人好,人家不會不知道,人家也會在其他的適當的場合幫助你,也會有一些善良的表示。在你未來的事業裏面,你越幫助別人,你的朋友就會越多,你的成就也就越大。因此爲善最樂,對你的事業前途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我今天上午,沒講什麼大道理,只能跟大家分享這些生活裏的小故事,也非常感恩大家耐心聽我這種啰啰嗦嗦的小故事。感恩大家,謝謝!

  明海大和尚:非常感謝李教授今天上午用這麼多精彩的行善的故事,來啓發我們大家的善念,也啓發我們行善的智慧。佛法就是善法,那麼什麼是善呢?通過今天上午李教授跟我們的分享,相信大家會有一些體會。善就是利他,但是在生活中怎麼樣利他,機會很多,善巧方便也很多,所以李教授的分享讓我們感受到善是無處不在的,利他的機會也是無處不在的。李教授從香港這麼遠的地方,這麼熱的天來到我們這裏,跟我們分享,這個本身也是個很大的善行,讓我們向李教授的善行表示感謝!

  我這裏有個紀念品送給他做留念。

  李教授:謝謝!

  

  

《爲善最樂(李焯芬教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