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獲得佛法真正利益(明向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空調沒有啊?他受不了。我們寺廟沒空調,我們都受得了,他受不了。他來拜佛,他是來享受的,他來做早晚功課好像是來享受的,就這樣輕輕松松地就修行好了?這樣子就真正地學佛了?福報太大修道難哪!在人間福報很大的人要勸他修行是比較困難的。

  人道有苦有樂,我們碰到了痛苦有一個方法,想一想這個苦是從哪裏來的,這樣就有機會改變我們人生、改變我們的業力。所以六道輪回的苦我們要深刻地體會,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處在叁善道,但是不保險,隨時都有墮落的可能,隨時都是我們造業的時候,所以一旦墮落,非常可怕,叁惡道就是苦苦,人間很多的痛苦,也是苦苦。

  我們人天或者是其他的道有沒有一點快樂呢?佛法認爲是有的。我們平時的享受,我們有財富,家庭、社會關系各方面非常和諧,這些都是我們的福報,在人間來說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快樂。但是在佛法裏面,認定這個快樂是不究竟的,不真實的。爲什麼說是不真實的呢?因爲我們認爲的快樂,它不是真具有樂性,比如說我舉個例子,我們肚子餓了,我們吃飽了飯,覺得很舒服,是一種快樂,吃飯當作是一種快樂。但是真的是一種快樂嗎?吃好的東西真的是一種快樂嗎?它是不是有樂性呢?如果有樂性的話,我們吃叁兩是快樂,吃六兩也是快樂,吃一斤看受不受得了,如果是快樂的話,既然是快樂的,繼續增加應該更快樂,但不是這樣。跳舞,我們跳舞覺得很快樂,但跳舞這個快樂是不是真實的呢?如果真實的我們一直跳下去,一個小時快樂吧,兩個小時快樂吧,那五個小時快樂嗎?累,滿頭大汗,腳也酸了,腰也痛了,跳上一天一夜快要死了,所以這個快樂並不是真實的。我們認爲的快樂,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所以對世間的這種快樂,佛法告訴我們叫做“壞苦”。它不是真實有快樂的性質,它是無常的、是會變化的,當這種變化産生的時候,我們非常的痛苦。就像我們有錢,突然變成窮光蛋的時候這種痛苦受不了。或者是當官有名有利,我們認爲是一種快樂,但是當這種快樂一旦失去的時候,有的人接受不了,甚至要跳樓自殺等等。所以我們認爲的這種人世間的欲樂,這種快樂它不是真實的,它是會變化的,它沒有樂性,實際上是苦暫時得到了休息。比如說我們吃飽了爲什麼感到快樂,因爲饑餓得到了休息,我們爲什麼感到跳舞快樂,因爲疲勞暫時得到了休息,但是如果我們因爲那些快樂去執著它,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痛苦又會開始。我們喝酒也是,有的人心情很郁悶,拿酒來消愁,但是這個酒並不是快樂,喝它一斤之後麻醉了,喝上兩斤,腦血管都爆掉了。所以對于人世間的這種快樂,佛法要我們能體會它的無常,如果我們把快樂當作真實去執著,我們就會陷入另外一個陷阱,又是痛苦的開始。所以壞苦我們要真實地體會。

  爲什麼會有苦苦?爲什麼有壞苦?是因爲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五蘊,一切的萬法都是遷流變化的,都是在變化的,一刻不停地變化,刹那刹那地變化,做不了主啊!每一個人想要不老,不行啊,他要老啊!每個人想得到一個東西,想保存一個東西,想保留名、利,保留自己覺得好的東西,這是我們的要求,我們的希望。但是事物的真相是不斷地變化,不隨我們的意志爲轉移。我們希望有個永恒,希望保持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一切都是無情地在遷流變化,我們不能夠主宰,不得自在、不得自由。所以這種無常的變化和我們自己處在無明的狀態,是我們痛苦的根本的原因。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處在無明的狀態,處在不明白真相的狀態,希望保持一個永恒的存在,保持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事實的真相它是變化的,是抓不住的,我們想抓一個抓不住的東西,本身就是一個痛苦;我們想得到一個不可能永存、永恒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痛苦,所以行苦就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本。只要我們無明未破,我們行苦不斷,就有壞苦、就有苦苦,一直在推動,所以我們要不要離開六道輪回?六道輪回都在這叁苦之中,最根源的問題就是我們處在行苦之中。

  行苦的根源究竟是在什麼處?我們要找到它的苦的根源,苦的根源在四聖谛裏面叫“集谛”,集谛就是造成一切痛苦的原因所在。佛陀告訴我們造成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惑業。惑,就是迷惑、就是執著、就是無明、就是煩惱。因爲我們處在無明的狀態,就不斷地推動我們以汙染的心去造業。造了業,就不得不在六道輪回裏面輪轉不息,所以我們對苦的因要深刻地了解。就像一個醫生一樣,這個病人有病,如果我們找不到它的病因,診斷不出病因,進行有效的治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就把我們一切痛苦的因找到了,幫我們找到了。這個因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佛陀發現的,他發現了一切衆生之所以痛苦輪回不息的根源,就是:惑、無明、造業。然後呢就有輪回六道的苦果出來。

  好了,那我們就要好好的搞清楚什麼是業,什麼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什麼是痛苦的原因。

  我們要首先搞清楚什麼是業。業,就是我們一切有情的身口意的造作。我們受的苦,不是上天,不是他人給我們的,也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神靈強加于我們的,是由我們造業而來。這個業跟我們的身心分不開,也就是說造業就是我們身口意的造作,我們的苦跟我們這叁方面的造作分不開。身,就是我們的行爲、動作,這是造業的一個途徑。口就是我們所說的話,我們的行爲有表現恰當不恰當,我們所說的話也有恰當不恰當。恰當大家都能夠接受,心生歡喜,都能夠感受到關愛,如果不恰當,我們的行爲、我們的語言都是在傷害其他的人,所以這是我們造業的途徑。還有就是意,意業,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我們每個人雖然現在不說話,坐在那裏紋絲不動,但是心裏面的起心動念是不斷的。起心動念有好的念頭,也有不好的念頭,這些都是業。

  佛陀發現了什麼問題呢?他發現了一個秘密。什麼秘密?發現了我們的痛苦是從我們的惡業那裏來,我們的快樂,是從我們善業那裏來。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認識到這個規律,佛陀是發現了這個規律。我們現前種種的痛苦,它不是沒有原因的,是有條件的,不是無緣無故的。那它的根源,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佛陀發現是從我們每一個衆生自己造的惡業那裏來。我們也能夠得到一點快樂,這個快樂又從哪裏來?是從我們的善業那裏來。所以我們今年夏令營的主題是什麼?“爲善最樂”。就是這個根源,就是造善業一定能得到快樂,苦和樂不是我們個人能夠主宰,不是我們個人能夠決定,是由我們每一個衆生自己造的善業、惡業來決定的。所以呢,如果我們不想得到痛苦,我們是不是能夠不造惡業?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是不是要勤修善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世間的萬法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條件的組合,條件有主要的條件,有次要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就是因,次要的條件就是緣。比如說一棵樹,它主要的條件,因就是這個樹的種子,但是它如果只有種子,它能夠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嗎?不行,它還需要次要的條件。要有水、土、肥料、陽光、人工等等這個樹才能夠生長,才能夠開花、結果。所以佛陀透視衆生的痛苦、衆生的快樂,發現主要的條件、主要的原因就是善業、惡業。所以我們把握了這個原因,我們就把握了苦樂,離苦得樂。我們想要得到快樂,我們就好好地去造善業,我們想要離開痛苦,我們就不能夠造惡業。

  好了,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個很重要。善和惡主要是從我們造業時候的動機來分的。

  什麼是惡?就是說我們動機裏想造這個業,從我們起心動念裏面的這個動機,自私自利,甚至想傷害衆生,想傷害這個社會,想傷害大衆,這個就是惡業。那麼什麼是善業?就是一心想利益衆生,利益大衆,利益社會,從這個動機出發去造的行爲,這個業就是善業。這點我們明白了就很重要,我們就努力地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上下手,好好的去觀察自己,觀察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究竟是落在自私自利,還是想到爲社會爲他人,去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個就是我們造業的關鍵所在。

  平常我們世間的人,天天都要面對社會,面對我們的家庭,這現前的現實都是我們的果報。但是一般的人,我們根本觀察不到,例如說我們家庭裏面,或者說家裏面對我們不好,或者是周圍的同學朋友對我們很不好,甚至打我們,罵我們,這個時候我們一般人的心態是不能夠接受的,感到非常的痛苦,感到受到無端的、無理由的這種傷害,一般我們是受不了的。但是學習佛法明白了因果,我們就明白了,我們之所以今天受這個苦,不是別人的問題,不是社會的問題,也不是大自然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別人爲什麼打我們,爲什麼罵我們,那是因爲我們跟他們,跟別人結了不好的緣,我們以前傷害過別人,所以現前他們來傷害我們。一般的人如果不學習佛法,不明白這個原因的話,都容易怨天尤人,生起報怨之心,煩惱沒辦法化解。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從業感果的道理去分析的話,我們的心就會非常地平靜,就會接受這個現實。不僅不報怨對方,不報怨社會,我們明白都是自己的業障,所以還會去好好的忏悔,肯定是我們以前造了不好的業。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地忏悔,不僅對別人不産生仇恨報怨,而且我們要努力地去改善自己現前的業。以前我對別人不好,造惡業,那我從現在開始,不僅不報怨他,還要努力地改善跟他的關系,還要慈悲地對他,還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這樣的話我們現前的業轉變,我們的果報才能夠轉變。我們明白了業感果的道理,我們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如何去離開這個痛苦。如果我們不明白的話,繼續地怨恨,繼續地發脾氣,甚至繼續造不好的業,那麼這種痛苦還是一樣會繼續。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有下手處。要想改變自己的果報,要從因地下手,因地下手就要從轉…

《如何獲得佛法真正利益(明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