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9年 第十六屆夏令營 禅修指導▪P5

  ..續本文上一頁鍾,然後再行禅幾分鍾;行禅幾分鍾,再靜坐幾分鍾,交替進行(木魚聲,止靜)

  (引磬聲,開靜)

  我們今天下午的禅修課到這裏就結束了,你們回去休息一下,等一下就上晚課。最後我要告訴你們,這裏的萬佛樓從落成到現在的六年時間,在這六年間我們諸位是第一次在這二樓靜坐和行禅,第一次,這是第一次。

  好,下課。

  

  (2009年7月23日上午于普賢閣)

  

  昨天我們說到,靜坐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方法,我們在靜坐中心要專注對象,選定我們的呼吸,選定呼吸作用心所專注的對象,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我建議你們能夠掌握這種方法。

  在佛教的禅修中一定要選一個目標。我們現在說的是呼吸,我在寺院經常做接待,有時候他們就問我說:坐禅,坐那裏幹什麼?是不是什麼都不想?實際上人什麼都不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想什麼都不想,這是個妄想。從古代到現在也曾經有很多人以這種妄想做理論指導,把他們的生命都投入在修煉中,想達到什麼都不想的境界,有沒有達到過呢?剛才我講過什麼都不想是個妄想嘛,由這個妄想,他確實也能生出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和妄想相應的境界,我這裏是講的稍微有點玄妙的事情。

  這個妄想是說想什麼都不想,所以他生出的這個境界就會與他相應。打個比喻,父母希望子女成爲一個很聽話的學生,然後他對子女有很多的期待,他的這些想法並不符合子女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稱它爲妄想,子女相應的也會出現一些情況,讓父母覺得自己的期望實現了,可事實並非如此。打比喻說由什麼都不想的妄想,它也會生出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在佛教來講是一種錯誤的境界,不是佛教所要達到的,佛教認爲有這種妄想,然後拼命修行,最後認爲自己達到那種境界,那種境界也不容易,有個地方叫空想天,就是這些人,什麼都不想的。但是這個境界有個盡頭,就是到那個盡頭以後,他們也會回到什麼都想的,所以這不是解決方法,這就扯遠了。

  那麼佛教的坐禅究竟是什麼呢?佛教的坐禅就叫靜慮,所以什麼都不想是不正確的。靜慮就是安靜的狀態下的思維,“慮”就是思慮嘛!再通俗的說,我喜歡這樣來解釋:“靜”就是有序的,“慮”就是思維,所以說坐禅就是要有序的思維,就是這麼回事,有序的思維。比如說我們這一天,這念頭有多少啊!我們從早到晚,腦子裏面冒出多少念頭來,你們有沒有數過啊?科學家研究,說人的大腦有70%這一輩子沒有被開發利用過。原因是什麼?我不敢妄論,但我相信,我們沒有有序地來運用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的心念在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我認爲我們浪費金錢、浪費物質、浪費水、浪費電,這是特別大的浪費,但是世界上還有比這浪費還要嚴重一萬倍的浪費,就是浪費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念頭。而且基本上大家每天都在這樣做。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做心念的主人,他的心念能做有序的思維,那會是一種什麼境界呢?這確實讓我們不得不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能讓我們的心念有序,第一我們隨時知道它的狀態;第二它有時候會忍不住總想一個東西,現在我要讓它停下來想另外的東西,讓它停它就停,讓它再想一個就再想一個,那多好啊!有時候你們考試的時候你拿著卷子,忍不住在想別的,所以你考不了一百分呀!老師講課的時候,你應該是很專注的聽啊,結果你想到與講課無關的很多事,所以你就聽不會、記不住,也不懂。你看這就是心念的一種無序的表現,心念的無序很浪費。我們看高僧大德,他們有沒有特點,他們的心念特別自如,你只能說“自如”,像我們的師父,我們觀察他,他現在在寫文章,有人敲門,跟他說:我們要做那個房子,要買瓦,要買木頭……好,筆放下來,要談哪,馬上放下來說這個,說完了,你走了,他再接著寫;一會又有人敲門:“師父,我的女兒生了個兒子,要起個名字。”然後他起了,好了,走了,再接著寫;等下又敲門了,佛教協會的人來了:“師父,我們佛教協會要換屆了,要開第幾次會,得要多少代表,誰來主持,在哪個賓館哪,這得花多少錢哪,跟宗教廳怎麼協調啊,時間有多長啊……”說完了, 走了,好,再接著寫。你們做得到嗎?(營員:做不到)我說的不是我編的啊!甚至要比這更複雜的——或者是等一下有人又敲門,進來了:“師父,上次您買我的東西還沒給錢呢。”就是這些問題,好,走了,回來再寫,不能因爲那筆錢欠債就不寫文章了,還要弄完了再說,這叫心念的有序。

  所以昨天我講到,能自如的把心運用在當下,讓它最充分的、最赤裸裸的、最投入的去發揮它的效應,這個是禅修的一個結果。

  現在我們回來說我們的心念無序,從現象上觀察,從深度裏觀察,有個角度,我現在不講這個角度。從現象上觀察有什麼問題呢?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發現你的心,不能專注在一個目標上,它老是換目標,這在禅定裏面叫散亂,有時候又叫掉舉,就是有東西掉到地上,舉起來的舉,掉舉。就是念頭雖然專注在一個目標了,結果它搞丟了,搞丟了它換一個,結果又搞丟了,又換……這樣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昏沈。昏沈,通俗的說,就像缺氧,有點像缺氧狀態,有時候你們也會體會到,比如沒睡好覺,好像缺氧一樣,坐在那兒腦子裏總是不清醒,我比喻說我們這個心念的亮度不夠,就像燈泡一樣。前面的問題是這個燈就像手電筒,它不能聚焦,它老是換,這裏照,那裏照。第二個問題就是它的亮度,它暗淡,它的光不夠明亮,這是我們在坐禅中會面臨的兩個問題。

  當你在數息的時候,法師教給你數息,你會面臨這兩個問題,你從1數到10,數到3的時候,想到:哎呀,考試!夏令營怎麼還不結束啊!結果忘了數到幾了?忘了!這就是掉舉,這是散亂。這種事怎麼辦?回到1,前面數的都作廢了,回到1再數;第二種是數著數著,也沒有想別的呀,也沒有想別的事呀,就是這個數字不清楚了,數到5,不知道是5還是6啊,不清楚了,這個是昏沈。這種情況,一旦你覺察到再回到1。有的人說:爲什麼非要數到10啊,我要數到100不行嗎?有沒有想過?(營員:從1到10,要回到1的話就會把思路拉回來,要順著數的話,那遊到哪兒去就不知道了)對,她說的對,數到100呢, 1 、2、3、4、5、6、7、8 、9、10,反正這容易,一邊數著一邊在想別的,不妨礙;你老得惦記著到10要回頭,這會增加你的心念的警覺,注意,坐禅訓練你的警覺,警惕性,就是你到10你要回頭,如果10、11、12、13……反正一千、一萬都一樣,缺少這份警覺。這份警覺——就是到10要回頭,很重要,這份警覺幫我們發現前面說的散亂啦、昏沈啦,就這麼一點點警覺,在靜坐中很重要。所以這個數從1到10這個方法,千萬不要小看,你要把它運用得熟練也不容易。現在我們大家開始。

  聽到一下木魚止靜,叁下引磬開靜。

  (木魚響,止靜。引磬響,開靜)

  一般我們在禅堂裏面入靜後,人就不可以動了,不能進出,如果你有特殊情況你要出去呢,先到維那那兒去吃叁個香板,再輕輕地出去,不能聲音特別大,咚咚咚咚……不可以,下次啊,你特殊情況下出去可以,但是要輕一點。

  坐禅的時候有一個要領就是要放松,身體既要坐正,坐直,又要松弛,都是松的,要放松,從軀幹、脊柱、肩到你的面部的肌肉都要放松。有的人他崩得很緊,坐在那裏表情很嚴肅,比較痛苦的樣子。教你一個方法:我們面部這兒有根神經的,面部神經和肌肉放松可以是有意識的,你們有意識的,坐好以後先用意識掃描一下你的面目,你可以想像出它是什麼樣子,它有可能是苦大仇深的樣子,就是繃得很緊。可以有意識的做微笑狀,它會讓你的肌肉放松。

  好,下課!

  

  (2009年7月24日上午于普賢閣)

  

  講一個很多營員問過我的問題,就是打坐過程中的身體的各種反應。

  我們在坐禅中,身體會有很多的感受。我先說一個要點就是,打坐盤腿的時候,一般女衆是不提倡雙盤的,女性打坐用單盤就可以,不要雙盤。這個也是來自于佛陀關于坐禅的教導,它的原因應該是與我們男女生理上的差異有關。深度地探究爲什麼,大家可以先不要探究,如果你深入地學,你會明白的。

  打坐中身體的各種反應,有的營員問過我,有的說坐下來以後,感覺身體特別熱,手腳熱。我先說手熱怎麼辦。夏天打坐,一坐下來手會發熱,這種熱是一種燥熱。你注意,我們身體的熱有很多種,這不細說了,這在你打坐的時候去體會。

  有一種熱,讓我們不安的熱,叫做燥熱。所以打坐中如果手熱的話,把兩個手掌扶在膝蓋上。在過去的禅堂裏面呢,過去禅堂裏面的出家人,就是像我們都有,每人都有一個禅板,一個竹子做的板。夏天在禅堂打坐,這個板放在膝蓋上,橫放在腿上,肯定手會熱的,就可以把手扶在這個禅板上,散熱。這個手熱,通常我們覺得手掌的熱,反應的是我們的心肺的問題,所以這種燥熱要把它散掉。還有的人說全身感到熱,而且和手掌的熱一樣,是燥熱,讓你不安。就是很粗的熱,當然有的人在這之後會出汗。這就是身體的進一步調整,打坐的人身體會變得細膩,經常打坐的人會變得敏感、細膩。所以打坐開始一個階段,他會有發熱啊,出汗啊。有的人一坐就頭上冒汗,有的人冒虛汗,這種出汗是正常的。通過這種出汗,我們的身體可能在進行一種自主的代謝,排泄出一些東西。這個是你們可能會體驗到的一個現象。

  有很多同學跟我講他們脖子痛,我聽了很難過,因爲以前夏令營沒有營員說這個問題。這就是說,舉辦了十七年了嘛,你們這又是一代人了。所以現在的話呢,這個脖子痛比以前顯然是要普及了,而且你們都這麼年輕,脖子就痛開了。什麼問題啊,就是頸椎,就是你們在電腦跟前太多了。所以你們學禅以後,要…

《2009年 第十六屆夏令營 禅修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