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努力,比如你要到北京去,你卻拼命往廣州跑,這些錯誤的努力你要放下,讓它停下來。在正確方向上的努力,越多越好。所以剛才我說,不斷努力的那種意志力,這是精進。這個意思是什麼呢?你在打坐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的,你要忍耐一些東西的。還有呢,也會有一段時間很枯燥沒有任何進展,沒感覺,這時候你要耐心等待,你要耐心堅持。這和你們諸位上學是一個道理。我記得我聽遊老師講過一次課,他說禅修能夠提高我們的情商,就是說它能提高我們基本的心理素質,這種素質,我們可以把它用在打坐裏面,在打坐中培養起來,我們也可以用在別的方面,工作啊、學業上面。所以第叁個就是要有一種不斷努力的意志力。
第四個,就是對你運用的方法,對你學到的方法以及對你自己,有一份信心。這個從佛學用詞和現代的詞都是這個詞:信。這個信的力量我認爲是我們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寶貝,有了信,做什麼你都能夠成功。
總結一下講,前面我說了,坐禅中我們需要一些心理品質的支持:
第一個,叫出離心,就是要改變自己,要提升自己的那種願望,提升現在的我,現在的我可以更好。這叫出離心。
第二個,是要有一份興趣,好奇心,對生命有一種想要探究它的興趣和好奇心。
第叁個,要有精進力,精進的力量。
第四個,要有信心。
現在我們大家站起來行禅。
順時針方向,大家都按順時針方向站好。聽到兩下木魚的聲音,開始;一下的聲音,停止。都站好,分叁行,按我們上次的方式。
(兩聲木魚,開始行禅)
(一聲木魚)
好,站定,站定。
我覺得,你們行禅,要是用我們中國書法,評價書法的字來評價,有一點“滯”,就是不夠流暢,可能是人多的原因。按照我們說的方法,不應該是那樣,當然也有一種行禅是像你們這樣的,那種它的注意力和側重點不在呼吸和步子的統一上,它側重點在腳步的移動,就是遊老師講課提到的那種腳步的移動,它把那移動做一種非常細微的觀察:從擡腳、移動、下來、身體平移,這是一種,不錯,其實這一種蠻難的。
現在我們說的是呼吸——深呼吸與腳步的統一,達到了這種統一以後的行走呢,應該不會那麼“滯”,它應該是比較流暢。現在你們站定,我在你們中間走一圈,注意,看我那種感覺。
(示範)
就是這樣。當然我剛才的速度快了一點,你們可以調整。但是不管你是快還是慢,應該比較流暢。你們現在是這樣(模仿),像電影慢鏡頭。不應該是這樣,應該是比較流暢(繼續示範),有一種節奏在裏面。
好,現在,順時針方向,聽到兩下木魚聲開始,聽到一下,停止。
站好!
(兩聲木魚,開始行禅)
(經行中)放松,氣往下沈。
這慢動作行走和呼吸的配合,如果練過太極拳的人,他要有一個境界,剛練的人沒有,到了一定境界以後,他的動作和呼吸也是配合的。那個配合之中,他也是要放松的,氣往下沈,所以這相當于是一種“行走的太極”。
如果你經常上電腦經常伏案的話,這種行走一定容易幫助你體驗腳輕輕地一接觸地板,你頭部和頸部緊張的地方會有反射,好像有觸電的反射。我也是經常伏案的,所以剛才我就有這種體驗,我的腳接觸地板,“呼啦”一下頭上和頸部好像有放電的感覺,就是放松的感覺。
上次我講了:沒有目的地行走,讓每一步都是目的。
如果能真正體會到這種放松,連續走幾個鍾頭沒有問題。
有時候走的失去了那種節奏感,可以做小的調整,跟數數是一樣的,錯了從頭來。
(一聲木魚)
停下來,大家找地方坐。(營員分兩邊坐)
現在把腿放下吧,先不盤腿,我再說幾句啊。
到目前爲止呢,我們夏令營中間關于禅修講了很多了。所講的這些呢是屬于禅修的ABC,是最基礎的基礎。有幾個知識性的東西要跟大家說明一下。
靜坐和禅修,不是佛教所獨有的,如你們所知,別的宗教中也有。
到目前爲止,我們學的禅修的這一點點知識,剛才我講了是禅修的ABC是佛教最常用的,最基礎的。如果講到佛教的禅修,和其他的一些宗教是不共的,就是跟別的宗教不一樣,是獨特的,有特色的。那麼,你的特色是什麼?怎麼顯出是佛教的禅修呢?
剛才我講了,在人類的宗教文化裏面,禅修、靜坐還是比較普遍的,特別在東方的文化中是比較普遍的。在這個普遍之中,“普遍”,佛教叫“共”,共有的,那麼佛教有它不共的方面。
現在我們學的是什麼呢?我們學的還是佛教禅修的基礎,ABC,或者是在ABC開始的時候。
佛教禅修的不共,不在于你坐的姿勢,甚至也不在于你靜坐的時候你以什麼東西作爲你坐禅的專注和觀察的對象,不在這裏。比如說呼吸,練過瑜伽的人都知道,瑜伽裏面也有以呼吸作爲對象來禅修的,瑜伽裏面也有,佛教也用它,所以顯見地說,以呼吸作爲禅修的對象並不是佛教自家的特色。
下面的問題是:那什麼東西是你們佛教自身特有的?佛教禅修特有的?
佛教自身禅修的特殊性,所特有的,恰恰沒有一個有形有相的,沒有一個很有形象的東西可以說“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沒有。它就在它的世界觀——它的不共,它的特殊性,在它的世界觀,在它的見地,我們佛教叫見地,在佛教的見地上。
我們這幾天大家都會讀一點《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這幾句話其實就講出來,佛教禅修與其他宗教不共的是什麼,不共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就是大智慧,讓我們到達生命彼岸的大智慧,解決我們生命中一切問題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在實踐上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在靜坐中,我們在行禅中,就是在訓練這個“照”。“照”叫“觀照”,怎麼觀照啊?“五蘊皆空”是照見的最後看到的真相,看到的生命的真相。所以我們現在要觀照,我們觀照要掌握基本的技巧。
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定位之後,我們就知道佛教的禅修,最後是讓我們觀照、看到生命的真相,這是它的目標。它的目標不應該是爲了讓身體變健康,爲了治某種病,爲了靜坐中開發某種特異能力,爲了享受在靜坐中的快樂——靜坐很快樂的,在禅定的修行中到某一個深度的時候,那種快樂是所有世間的一切快樂都不能比擬的。但佛教說,連這種快樂你也要警惕呀,你沈迷在這種坐禅的快樂中,忘記你的目標也是錯誤的啊,你的目標是什麼啊?不要忘記。所以爲了某種特殊能力,爲了享受靜坐的快樂,這都不是佛教的目標。
佛教禅修的不共,是爲了看到生命的真相。由這個根本的宗旨,就決定了佛教的禅修,像剛才我講的,不是爲了什麼。可是這幾天我老是跟你們講身體啊,會很舒服啊,我講這些幹什麼?前面我說了,我們禅修要有興趣。作爲我們凡夫,我們大家來說呢,沒有一點興趣,沒有一點吸引我們的東西,我們很難進行。所以這種禅修的喜悅是需要的。打個比方說,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走,汽車裏面有油在燃燒。但汽車裏面還有什麼?汽車裏面還有一種東西很重要,叫潤滑油。沒有潤滑油,汽車也是沒有辦法運行的。但汽車的目的是爲了潤滑油嗎?不是!汽車的目的是爲了到達。但是沒有潤滑油,就沒有到達。潤滑油讓汽車靈活,能轉動,如果你的注意力都在潤滑油上,那你就錯了。你的目標是要到達,不是潤滑油,但是沒有潤滑油,你沒有辦法到達,就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所以禅修中,它可以給我們帶來身體啊、心理啊各方面的利益,世間的利益。注意,這些利益是自然而然升起的,你不能刻意地去追求它。同時呢,我們一定要清醒,佛教的禅修,它的功能不能局限于此。最根本的,它是要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相,就是“度一切苦厄”。度——是解決,苦厄——生命的一切問題,苦厄是把生命中的一切問題都包含在裏面了。有了這個大智慧,就能度過。這個是我們佛教禅修的不共的東西,今天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爲什麼說喝茶也是禅修?做別的都是禅修呢?因爲在我們生命的運轉中,就是這些六根與六塵的接觸,就是在這裏去觀察、照見、觀照。但是要觀照,必須要專注,如果你沒有專注,你沒辦法觀照。你不斷地轉換目標,你的身心很散亂,就像一面鏡子,它蒙塵了,它顯現不出任何東西來。禅修讓這面鏡子變得光亮,從這面光亮的鏡子中,我們就能看到生命的真相。這大概就是佛教禅修的一種特殊的意趣。
現在我們大家盤腿,再一次靜坐。
(靜坐,約十五分鍾後開靜)
今天晚上繼續小參。下午的課就到這裏,下課。
《2009年 第十六屆夏令營 禅修指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