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努力,比如你要到北京去,你却拼命往广州跑,这些错误的努力你要放下,让它停下来。在正确方向上的努力,越多越好。所以刚才我说,不断努力的那种意志力,这是精进。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你在打坐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的,你要忍耐一些东西的。还有呢,也会有一段时间很枯燥没有任何进展,没感觉,这时候你要耐心等待,你要耐心坚持。这和你们诸位上学是一个道理。我记得我听游老师讲过一次课,他说禅修能够提高我们的情商,就是说它能提高我们基本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我们可以把它用在打坐里面,在打坐中培养起来,我们也可以用在别的方面,工作啊、学业上面。所以第三个就是要有一种不断努力的意志力。
第四个,就是对你运用的方法,对你学到的方法以及对你自己,有一份信心。这个从佛学用词和现代的词都是这个词:信。这个信的力量我认为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宝贝,有了信,做什么你都能够成功。
总结一下讲,前面我说了,坐禅中我们需要一些心理品质的支持:
第一个,叫出离心,就是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的那种愿望,提升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可以更好。这叫出离心。
第二个,是要有一份兴趣,好奇心,对生命有一种想要探究它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个,要有精进力,精进的力量。
第四个,要有信心。
现在我们大家站起来行禅。
顺时针方向,大家都按顺时针方向站好。听到两下木鱼的声音,开始;一下的声音,停止。都站好,分三行,按我们上次的方式。
(两声木鱼,开始行禅)
(一声木鱼)
好,站定,站定。
我觉得,你们行禅,要是用我们中国书法,评价书法的字来评价,有一点“滞”,就是不够流畅,可能是人多的原因。按照我们说的方法,不应该是那样,当然也有一种行禅是像你们这样的,那种它的注意力和侧重点不在呼吸和步子的统一上,它侧重点在脚步的移动,就是游老师讲课提到的那种脚步的移动,它把那移动做一种非常细微的观察:从抬脚、移动、下来、身体平移,这是一种,不错,其实这一种蛮难的。
现在我们说的是呼吸——深呼吸与脚步的统一,达到了这种统一以后的行走呢,应该不会那么“滞”,它应该是比较流畅。现在你们站定,我在你们中间走一圈,注意,看我那种感觉。
(示范)
就是这样。当然我刚才的速度快了一点,你们可以调整。但是不管你是快还是慢,应该比较流畅。你们现在是这样(模仿),像电影慢镜头。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是比较流畅(继续示范),有一种节奏在里面。
好,现在,顺时针方向,听到两下木鱼声开始,听到一下,停止。
站好!
(两声木鱼,开始行禅)
(经行中)放松,气往下沉。
这慢动作行走和呼吸的配合,如果练过太极拳的人,他要有一个境界,刚练的人没有,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他的动作和呼吸也是配合的。那个配合之中,他也是要放松的,气往下沉,所以这相当于是一种“行走的太极”。
如果你经常上电脑经常伏案的话,这种行走一定容易帮助你体验脚轻轻地一接触地板,你头部和颈部紧张的地方会有反射,好像有触电的反射。我也是经常伏案的,所以刚才我就有这种体验,我的脚接触地板,“呼啦”一下头上和颈部好像有放电的感觉,就是放松的感觉。
上次我讲了:没有目的地行走,让每一步都是目的。
如果能真正体会到这种放松,连续走几个钟头没有问题。
有时候走的失去了那种节奏感,可以做小的调整,跟数数是一样的,错了从头来。
(一声木鱼)
停下来,大家找地方坐。(营员分两边坐)
现在把腿放下吧,先不盘腿,我再说几句啊。
到目前为止呢,我们夏令营中间关于禅修讲了很多了。所讲的这些呢是属于禅修的ABC,是最基础的基础。有几个知识性的东西要跟大家说明一下。
静坐和禅修,不是佛教所独有的,如你们所知,别的宗教中也有。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的禅修的这一点点知识,刚才我讲了是禅修的ABC是佛教最常用的,最基础的。如果讲到佛教的禅修,和其他的一些宗教是不共的,就是跟别的宗教不一样,是独特的,有特色的。那么,你的特色是什么?怎么显出是佛教的禅修呢?
刚才我讲了,在人类的宗教文化里面,禅修、静坐还是比较普遍的,特别在东方的文化中是比较普遍的。在这个普遍之中,“普遍”,佛教叫“共”,共有的,那么佛教有它不共的方面。
现在我们学的是什么呢?我们学的还是佛教禅修的基础,ABC,或者是在ABC开始的时候。
佛教禅修的不共,不在于你坐的姿势,甚至也不在于你静坐的时候你以什么东西作为你坐禅的专注和观察的对象,不在这里。比如说呼吸,练过瑜伽的人都知道,瑜伽里面也有以呼吸作为对象来禅修的,瑜伽里面也有,佛教也用它,所以显见地说,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并不是佛教自家的特色。
下面的问题是:那什么东西是你们佛教自身特有的?佛教禅修特有的?
佛教自身禅修的特殊性,所特有的,恰恰没有一个有形有相的,没有一个很有形象的东西可以说“这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没有。它就在它的世界观——它的不共,它的特殊性,在它的世界观,在它的见地,我们佛教叫见地,在佛教的见地上。
我们这几天大家都会读一点《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这几句话其实就讲出来,佛教禅修与其他宗教不共的是什么,不共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就是大智慧,让我们到达生命彼岸的大智慧,解决我们生命中一切问题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在实践上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在静坐中,我们在行禅中,就是在训练这个“照”。“照”叫“观照”,怎么观照啊?“五蕴皆空”是照见的最后看到的真相,看到的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现在要观照,我们观照要掌握基本的技巧。
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定位之后,我们就知道佛教的禅修,最后是让我们观照、看到生命的真相,这是它的目标。它的目标不应该是为了让身体变健康,为了治某种病,为了静坐中开发某种特异能力,为了享受在静坐中的快乐——静坐很快乐的,在禅定的修行中到某一个深度的时候,那种快乐是所有世间的一切快乐都不能比拟的。但佛教说,连这种快乐你也要警惕呀,你沉迷在这种坐禅的快乐中,忘记你的目标也是错误的啊,你的目标是什么啊?不要忘记。所以为了某种特殊能力,为了享受静坐的快乐,这都不是佛教的目标。
佛教禅修的不共,是为了看到生命的真相。由这个根本的宗旨,就决定了佛教的禅修,像刚才我讲的,不是为了什么。可是这几天我老是跟你们讲身体啊,会很舒服啊,我讲这些干什么?前面我说了,我们禅修要有兴趣。作为我们凡夫,我们大家来说呢,没有一点兴趣,没有一点吸引我们的东西,我们很难进行。所以这种禅修的喜悦是需要的。打个比方说,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走,汽车里面有油在燃烧。但汽车里面还有什么?汽车里面还有一种东西很重要,叫润滑油。没有润滑油,汽车也是没有办法运行的。但汽车的目的是为了润滑油吗?不是!汽车的目的是为了到达。但是没有润滑油,就没有到达。润滑油让汽车灵活,能转动,如果你的注意力都在润滑油上,那你就错了。你的目标是要到达,不是润滑油,但是没有润滑油,你没有办法到达,就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所以禅修中,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啊、心理啊各方面的利益,世间的利益。注意,这些利益是自然而然升起的,你不能刻意地去追求它。同时呢,我们一定要清醒,佛教的禅修,它的功能不能局限于此。最根本的,它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真相,就是“度一切苦厄”。度——是解决,苦厄——生命的一切问题,苦厄是把生命中的一切问题都包含在里面了。有了这个大智慧,就能度过。这个是我们佛教禅修的不共的东西,今天跟大家简单说明一下。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喝茶也是禅修?做别的都是禅修呢?因为在我们生命的运转中,就是这些六根与六尘的接触,就是在这里去观察、照见、观照。但是要观照,必须要专注,如果你没有专注,你没办法观照。你不断地转换目标,你的身心很散乱,就像一面镜子,它蒙尘了,它显现不出任何东西来。禅修让这面镜子变得光亮,从这面光亮的镜子中,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真相。这大概就是佛教禅修的一种特殊的意趣。
现在我们大家盘腿,再一次静坐。
(静坐,约十五分钟后开静)
今天晚上继续小参。下午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2009年 第十六届夏令营 禅修指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