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慧法師禅堂開示

  淨慧法師禅堂開示

  

  一

  本來,我們是想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清涼一點的環境,但是現在看來,好像是事與願違了。各位冒著酷暑遠道而來,我們卻不能在環境上,使大家感到清淨、清涼,從我本人內心來說,我感到非常惶恐。但是,由于還有多位法師、學者、居士,特意從千裏之外趕來,給諸位作法供養,使我不安的心多少得到些寬慰。

  大家可以感覺到,我們舉辦這樣一個夏令營,不論是從硬環境,還是從軟環境來看,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盡自己微薄的力量,想爲佛教、爲社會,也爲我們廣大渴望佛法的青年人,來做一點點奉獻。

  說到生活禅,我講了不少的話,講來講去還是老生常談。因爲佛法畢竟不是在口頭上,而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一種思想境界。就個人而言,佛法是一種受用,這種受用,只有實踐過了才能有所體驗。

  佛教法門很多,但是,一切的法門都還有一個中心的法脈,這個中心的法脈,是能夠統率一切,概括一切,包容一切的,這個中心的法脈就是禅。可以說,一切的法門,若離開了禅,就沒有佛法可言了。對于佛法,如何去體驗,如何在生活中落實,那就必須要通過禅定,早在五、六十年前,太虛大師就曾經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這個禅,主要是指禅宗的禅。一切的禅,雖然有深淺層次的不同,但是都能在禅宗的禅裏,被概括無遺。禅宗的禅,自古以來,都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各位可能都接觸過不少祖師、禅師的語錄,也可能聽到過不少祖師們的公案。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脫離生活實際泛泛空談的理論,在禅宗裏是很少見的。

  今天,我們在趙州祖庭舉辦“生活禅夏令營”。趙州和尚,在所有禅師中,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禅緊密地同生活融爲一體。趙州和尚的語錄共有五百余條,幾乎每一條語錄,都是針對學人在生活當中碰到的疑問,給予了點鐵成金的回答。禅宗有兩部很著名的關于公案的書,都是宋代的著作。一部是臨濟宗人寫的《碧岩錄》,另一部是曹洞宗人寫的《從容錄》。這兩部書,每部書基本都有一百個公案。在每本書的百條公案中,趙州和尚的公案,都占十條以上。中國禅宗有禅師上千人,一百條的公案,趙州和尚的公案就占十條以上。可見,趙州和尚的禅,在當時臨濟宗和曹洞宗禅師們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高了。宋朝還有一部書,叫《無門關》,這本書有四十多則公案。它的書名,直接就是由趙州和尚的一個公案概括提煉出來的。這兩天,我們唱的生活禅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禅偈,唱的就是對《無門關》所流露出來的趙州禅法、趙州禅學思想的贊頌。實際上,也是描述和頌揚了趙州和尚的“平常心是道”。

  我們看看《無門關》這部書,思考一下這部書的題目,不免會産生疑惑。疑惑什麼呢

   “關”一般指門關或關卡,有門才可能有關、有卡,而“無門關”是一種什麼樣的“關”呢

   它究竟象征了什麼

   又源于什麼呢

   現在,日本的禅宗,不管是臨濟宗,還是曹洞宗,他們在講禅法時,一直都在講這個“無門關”趙州和尚的語錄裏有則公案: 有一個學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無佛性

  ”趙州和尚回答說:“無”。學人就說:“上至諸佛,下至蚊蟲螞蟻,皆有佛性,爲什麼說,狗子無佛性呢,”趙州和尚又說:“因爲它有業識在。”下面就沒有話了。古人就在趙州和尚回答狗子無佛性的“無”字上立了一道“關”,這道“關”就叫“無門關”。許多禅師、學人在參禅的時候,要參一則公案,就參這個“無”字公案。

  趙州和尚的語錄裏還有另一則類似的公案,也是有一個學人問趙州和尚: “狗子有無佛性

  ”趙州和尚是用一種旁敲側擊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趙州和尚說:“家家有路通長安。”意思是很明白的,既然家家有路通長安,那麼狗子也應該是有佛性的。同樣的問題,卻是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是,後人卻很少在這後一則公案上下功夫。相反,對那個“無”字公案,不但古代許多的禅師們,注入全部的生命去參,就是今天在日本、在韓國、在歐美、在我們中國,仍然有許多人,爲了參透這個話頭,注入了全部的

  生命。

  那麼現在,我們怎麼來理解這個“無門關”的意思呢

   說到理解,它本身已經不是參,而是一種知識性的探求了,就更談不到體驗了。因爲體驗,是用不著這樣滔滔不絕地說這麼多廢話的。關于體驗,不是大喝一聲,就是痛棒一頓,一句話使你轉身不得,一句話使你捧腹大笑。而今天,像這樣有根底的人,畢竟是太少太少了,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這裏,也只能給大家從知識的層面上做些講解。

  “無門關”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境界呢

   我們從常識上來講,就拿我們柏林寺做個比喻。我們柏林寺有道山門,爲什麼要有這道山門呢

   因爲周圍都是牆,如果沒有這個門,我們也就進出不得了。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圍這道牆呢

   以避免外界的幹擾。我們爲了守護自己,便設了一道圍牆爲了出入的自由,才開了一個門。如果把我們這個門叫做一個“關”的話,那就不是“無門關”而是“有門關”。而沒有門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能有牆。牆沒有了,也就無須設什麼門了。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爲了得到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場所,設一道圍牆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作爲我們一個人的心態、思想而言,如果是層層設防、壁壘森嚴的話,那只能會防不勝防,煩惱重重。平常我們總是講,要有一個開放的心靈,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不要自我封閉,不要鑽牛角尖。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在做自我封閉。不是用我執,就是用法執,把我們的心靈封閉得嚴嚴實實。我們要發掘自身內在的潛能,達到心靈與外界自然的交融,就必須要破除我執法執,打破自我封閉。我執沒了,法執沒了,障礙我們心靈的圍牆沒了,我們的心靈也就徹底對外開放了。

  僅這樣夠不夠呢

   不夠。因爲處處開放了,雖然無須再特別設一個門了,但也可以說處處卻都是門了。因爲我們面對的紛繁複雜的世界,處處都是考驗我們的“關卡”。“莫說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萬重關。”“無門關”原來卻有“萬重關”! 時時處處都是“關”。面對這層層無盡的“關卡”我們過得去過不去呢

   過得去了,我們的心靈才可能真正沒有惑,再沒有挂礙,才算是徹底獲得了解放,那麼,我們就可以歸家穩坐,大事了畢。

  我們能不能達到這一境界呢

   我想是完全可以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要觀照好我們當下的一念,這一念卻是非常難把握的,可以說它是既簡單又複雜,說它簡單,可以簡單到不著一字,連一個字也不要,你只管照看好當下的一念清清白白、了了常如。說它複雜,你不照看還好,一照看起來,就妄想紛飛,就必須先從守好當下這一念開始。如果每一念都能守好的話,任何“關卡”的有無,對于一個念念正定的心靈而言,便都是毫無意義的了。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卻需要我們注入全部生命的觀照,全部生命的努力。希望各位,都能盡自己全部的生命,通過這個“無門之關”!

  今天,各位不顧酷暑,千裏迢迢,來到我們這個非常荒涼、簡陋的道場,希望各位能時時處處都往“道”上會,那麼,我們就會更多地得些受益,作爲我們常住,也要盡量照顧好各位的生活,使大家能更專心地投入到這個活動當中。另外,各位自己也要注意休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二

  我們這次法會的因緣,應該說是非常殊勝的。來爲我們做佛法講演和開示的,不但有大陸的法師、居士、學者,還有臺灣來的法師。我們已經看到了,臺灣來的這幾位法師,不論是在個人的佛教修行方面,還是在學問修養方面,都是有很高造詣的,而且在弘法的能力上,也都具有很善巧的方便。從這些方面來看,大陸的佛教界確實有許多地方應該向港臺佛教界借鑒、學習。

  作爲青年佛子,通過接受這些優秀法師的法供養,來理解和掌握佛法的精神實質,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佛教的未來是我們青年人的,無論是出家二衆,還是在家二衆,都要承擔未來的弘法重任,未來的佛教使命就寄托在青年佛子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家二衆的作用,從護持佛教、並比較廣泛地把佛教影響擴大到社會各個方面來說,有時比出家二衆的作用更大。有不少的法師,對我們這次聚集了一百五十多位年輕的佛學愛好者和年輕的佛教徒來參加夏令營, 都感到非常高興。中國佛教協會蕭秉權副秘書長講:“看到這麼多青年佛子來參加夏令營活動,就看到了佛教未來的希望”。我覺得,這話不是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期望。

  我們今年的夏令營與去年比較,人數是差不多,但是今年參加者的年齡比去年更年輕,更整齊一些。去年,年輕人和四十歲以上的人,比例各占一半左右; 而今年,年輕人要占叁分之二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徒的年輕化,能爲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說,佛教本身就是一個年輕人的宗教。大家知道,釋迦牟尼就是叁十歲成佛的,叁十歲他就成了人天教主,就是叁界導師,大徹大悟的人。佛的弟子裏面,年輕的比丘、比丘尼和年輕的在家男女居士也是相當多的。佛教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年輕菩薩,就是善財童子,還有一位與他同樣著名的女性,就是龍女。這些典型人物的出現,在一定意義上,強調了年輕人修行的重要性,強調了佛教年輕化的必要性。所以,我也經常強調說:“青年需要佛教,佛教更需要青年。但從“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個意義來說,與其說佛教需要青年,不如說青年更需要佛教。因爲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閱曆不深,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在這種時候,如能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廣修善根,這對我們青年人的成長和將來事業的發展,都…

《淨慧法師禅堂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