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慧法师禅堂开示

  净慧法师禅堂开示

  

  一

  本来,我们是想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清凉一点的环境,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是事与愿违了。各位冒着酷暑远道而来,我们却不能在环境上,使大家感到清净、清凉,从我本人内心来说,我感到非常惶恐。但是,由于还有多位法师、学者、居士,特意从千里之外赶来,给诸位作法供养,使我不安的心多少得到些宽慰。

  大家可以感觉到,我们举办这样一个夏令营,不论是从硬环境,还是从软环境来看,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想为佛教、为社会,也为我们广大渴望佛法的青年人,来做一点点奉献。

  说到生活禅,我讲了不少的话,讲来讲去还是老生常谈。因为佛法毕竟不是在口头上,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生活,一种思想境界。就个人而言,佛法是一种受用,这种受用,只有实践过了才能有所体验。

  佛教法门很多,但是,一切的法门都还有一个中心的法脉,这个中心的法脉,是能够统率一切,概括一切,包容一切的,这个中心的法脉就是禅。可以说,一切的法门,若离开了禅,就没有佛法可言了。对于佛法,如何去体验,如何在生活中落实,那就必须要通过禅定,早在五、六十年前,太虚大师就曾经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个禅,主要是指禅宗的禅。一切的禅,虽然有深浅层次的不同,但是都能在禅宗的禅里,被概括无遗。禅宗的禅,自古以来,都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各位可能都接触过不少祖师、禅师的语录,也可能听到过不少祖师们的公案。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脱离生活实际泛泛空谈的理论,在禅宗里是很少见的。

  今天,我们在赵州祖庭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赵州和尚,在所有禅师中,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把禅紧密地同生活融为一体。赵州和尚的语录共有五百余条,几乎每一条语录,都是针对学人在生活当中碰到的疑问,给予了点铁成金的回答。禅宗有两部很著名的关于公案的书,都是宋代的著作。一部是临济宗人写的《碧岩录》,另一部是曹洞宗人写的《从容录》。这两部书,每部书基本都有一百个公案。在每本书的百条公案中,赵州和尚的公案,都占十条以上。中国禅宗有禅师上千人,一百条的公案,赵州和尚的公案就占十条以上。可见,赵州和尚的禅,在当时临济宗和曹洞宗禅师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高了。宋朝还有一部书,叫《无门关》,这本书有四十多则公案。它的书名,直接就是由赵州和尚的一个公案概括提炼出来的。这两天,我们唱的生活禅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禅偈,唱的就是对《无门关》所流露出来的赵州禅法、赵州禅学思想的赞颂。实际上,也是描述和颂扬了赵州和尚的“平常心是道”。

  我们看看《无门关》这部书,思考一下这部书的题目,不免会产生疑惑。疑惑什么呢

   “关”一般指门关或关卡,有门才可能有关、有卡,而“无门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呢

   它究竟象征了什么

   又源于什么呢

   现在,日本的禅宗,不管是临济宗,还是曹洞宗,他们在讲禅法时,一直都在讲这个“无门关”赵州和尚的语录里有则公案: 有一个学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无佛性

  ”赵州和尚回答说:“无”。学人就说:“上至诸佛,下至蚊虫蚂蚁,皆有佛性,为什么说,狗子无佛性呢,”赵州和尚又说:“因为它有业识在。”下面就没有话了。古人就在赵州和尚回答狗子无佛性的“无”字上立了一道“关”,这道“关”就叫“无门关”。许多禅师、学人在参禅的时候,要参一则公案,就参这个“无”字公案。

  赵州和尚的语录里还有另一则类似的公案,也是有一个学人问赵州和尚: “狗子有无佛性

  ”赵州和尚是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赵州和尚说:“家家有路通长安。”意思是很明白的,既然家家有路通长安,那么狗子也应该是有佛性的。同样的问题,却是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是,后人却很少在这后一则公案上下功夫。相反,对那个“无”字公案,不但古代许多的禅师们,注入全部的生命去参,就是今天在日本、在韩国、在欧美、在我们中国,仍然有许多人,为了参透这个话头,注入了全部的

  生命。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无门关”的意思呢

   说到理解,它本身已经不是参,而是一种知识性的探求了,就更谈不到体验了。因为体验,是用不着这样滔滔不绝地说这么多废话的。关于体验,不是大喝一声,就是痛棒一顿,一句话使你转身不得,一句话使你捧腹大笑。而今天,像这样有根底的人,毕竟是太少太少了,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这里,也只能给大家从知识的层面上做些讲解。

  “无门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呢

   我们从常识上来讲,就拿我们柏林寺做个比喻。我们柏林寺有道山门,为什么要有这道山门呢

   因为周围都是墙,如果没有这个门,我们也就进出不得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围这道墙呢

   以避免外界的干扰。我们为了守护自己,便设了一道围墙为了出入的自由,才开了一个门。如果把我们这个门叫做一个“关”的话,那就不是“无门关”而是“有门关”。而没有门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有墙。墙没有了,也就无须设什么门了。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得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场所,设一道围墙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作为我们一个人的心态、思想而言,如果是层层设防、壁垒森严的话,那只能会防不胜防,烦恼重重。平常我们总是讲,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要有一种豁达的胸襟,不要自我封闭,不要钻牛角尖。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做自我封闭。不是用我执,就是用法执,把我们的心灵封闭得严严实实。我们要发掘自身内在的潜能,达到心灵与外界自然的交融,就必须要破除我执法执,打破自我封闭。我执没了,法执没了,障碍我们心灵的围墙没了,我们的心灵也就彻底对外开放了。

  仅这样够不够呢

   不够。因为处处开放了,虽然无须再特别设一个门了,但也可以说处处却都是门了。因为我们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处处都是考验我们的“关卡”。“莫说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万重关。”“无门关”原来却有“万重关”! 时时处处都是“关”。面对这层层无尽的“关卡”我们过得去过不去呢

   过得去了,我们的心灵才可能真正没有惑,再没有挂碍,才算是彻底获得了解放,那么,我们就可以归家稳坐,大事了毕。

  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我想是完全可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观照好我们当下的一念,这一念却是非常难把握的,可以说它是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可以简单到不着一字,连一个字也不要,你只管照看好当下的一念清清白白、了了常如。说它复杂,你不照看还好,一照看起来,就妄想纷飞,就必须先从守好当下这一念开始。如果每一念都能守好的话,任何“关卡”的有无,对于一个念念正定的心灵而言,便都是毫无意义的了。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却需要我们注入全部生命的观照,全部生命的努力。希望各位,都能尽自己全部的生命,通过这个“无门之关”!

  今天,各位不顾酷暑,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个非常荒凉、简陋的道场,希望各位能时时处处都往“道”上会,那么,我们就会更多地得些受益,作为我们常住,也要尽量照顾好各位的生活,使大家能更专心地投入到这个活动当中。另外,各位自己也要注意休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二

  我们这次法会的因缘,应该说是非常殊胜的。来为我们做佛法讲演和开示的,不但有大陆的法师、居士、学者,还有台湾来的法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台湾来的这几位法师,不论是在个人的佛教修行方面,还是在学问修养方面,都是有很高造诣的,而且在弘法的能力上,也都具有很善巧的方便。从这些方面来看,大陆的佛教界确实有许多地方应该向港台佛教界借鉴、学习。

  作为青年佛子,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法师的法供养,来理解和掌握佛法的精神实质,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佛教的未来是我们青年人的,无论是出家二众,还是在家二众,都要承担未来的弘法重任,未来的佛教使命就寄托在青年佛子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家二众的作用,从护持佛教、并比较广泛地把佛教影响扩大到社会各个方面来说,有时比出家二众的作用更大。有不少的法师,对我们这次聚集了一百五十多位年轻的佛学爱好者和年轻的佛教徒来参加夏令营, 都感到非常高兴。中国佛教协会萧秉权副秘书长讲:“看到这么多青年佛子来参加夏令营活动,就看到了佛教未来的希望”。我觉得,这话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期望。

  我们今年的夏令营与去年比较,人数是差不多,但是今年参加者的年龄比去年更年轻,更整齐一些。去年,年轻人和四十岁以上的人,比例各占一半左右; 而今年,年轻人要占三分之二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徒的年轻化,能为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年轻人的宗教。大家知道,释迦牟尼就是三十岁成佛的,三十岁他就成了人天教主,就是三界导师,大彻大悟的人。佛的弟子里面,年轻的比丘、比丘尼和年轻的在家男女居士也是相当多的。佛教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年轻菩萨,就是善财童子,还有一位与他同样著名的女性,就是龙女。这些典型人物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了年轻人修行的重要性,强调了佛教年轻化的必要性。所以,我也经常强调说:“青年需要佛教,佛教更需要青年。但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个意义来说,与其说佛教需要青年,不如说青年更需要佛教。因为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阅历不深,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这种时候,如能听闻正法,亲近善知识,广修善根,这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和将来事业的发展,都…

《净慧法师禅堂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