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至关重大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青年更需要佛教。
佛教确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宗教,我们可能听过许多法师、居士、学者的开示,尽管每个人讲的宗旨和精神大体是一致的,但是从各种角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种人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结,所说的法几乎又是各不相同。他们各有各的善巧、方便,各有各的新的内容的发挥。我们昨天讲了赵州和尚的两个公案,这两个公案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但是因为提问题的人不同,所以赵州和尚也就有针对性地做了不同的回答。我们今天还接着讲这两个公案。我觉得,我们若能够先从知识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两个公案的精神,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认识佛教,认识自身,都会很有帮助。同时,对佛教一些重要教义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昨天讲的第一公案,是说“狗子没有佛性”。为什么没有佛性呢
因为它有业识在。从这个角度讲,我想不单是狗子无佛性,一切没有修行的凡夫,一切善根没有发掘出来的凡夫,都应该是没有佛性的。因为他们都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他们把本有的佛性迷失了,就像《法华经》里“穷子喻”中所比喻的那个穷孩子。这个穷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大富人的儿子,大富人非常有钱,但又害怕自己身后孩子会受苦,就把一颗很值钱、很珍贵的明珠,藏在一件破棉袄的领子里面,然后把它缝得严严实实,就交给了这个儿子。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境一天一天地破落,家境虽然破落了,但这个孩子始终没有丢掉那件破棉袄,他穿着这件破棉袄,到处讨饭吃,到处流浪。后来有一天,从前在他家帮工的仆人认出了他,看到这孩子在外边流浪,讨饭吃,就告诉这孩子说:“你这件衣服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你怎么不知道呢
”然后,就把这件棉袄的衣领拆开,取出了明珠。突然之间,这个穷孩子又变成了大富人。这个“穷子喻”是《法华经》里面非常有名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穷孩子就好像我们这些迷感的众生,衣服里这颗明珠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尽管我们本来就具足清净的佛性,由于我们处在一种业识茫茫的形态当中,由于这种业识的障蔽,使我们不能发现自身本具的这份珍宝,而在外面到处寻找,到处流浪,只有经过佛法的开导,经过善知识的指引、让我认识到自身本具的佛性。然后,通过一定的修行过程,就能使我们的人生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使我们转迷为悟,转识为智,转凡成圣。到那个时候,也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显现的时候。
赵州和尚之所以要说狗子无佛性,是因为从佛教角度来看,在六道众生当中,只有人道才可以修行,才可以成佛,其他五道都没有可能修行,因为天上太乐,它修行不得; 地狱太苦,它也修行不得;畜类的愚痴把它障蔽住了,它是不可能打破自己的业识的,不能打破自己的业识,也就不可能使佛性显现。作为人,倘若我们在迷惑中生活,没有佛法的开示,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不但是狗子无佛性,就是所有迷惑而又不知修行、不知培养善根的人,固然本具佛性,也等于没有佛性。
第二个公案,也是针对狗子有无佛性的解答。狗子有无佛性呢
赵州和尚说:“家家有路通长安”。这个解答应该说是偏重于理的方面来讲的。从理上来讲,不但人人有佛性,狗子也有佛性。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家,家家门口的这条路,无论怎么走,都是能够通向长安城的。长安,在古代是多少朝代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那个时候许多中国人所向往的一个中心。在赵州和尚的这个比喻中,长安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力争达到的那个佛性显现的时刻。赵州和尚借比喻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达到佛性显现的那一时刻,这是偏重理上讲的。好像刚才讲的那个穷孩子,自己衣服里明明有明珠,但是,如果不经别人的指点,他依然是乞丐,依然流落他乡。所以,从理来说,人人都有佛性,但从实际来说,本具的佛性若不被开发,有也等于无。
说了这么多,赵州和尚这两个公案究竟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实际上,赵州和尚从根本上向我们开示了佛教所要解决的人生归宿这一根本的问题,佛教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使我们每个人充分地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充分地开发和调动起自己的觉悟。促使我们立大誓愿,发大道心,认认真真地对待人生,彻底觉悟,彻底解脱。我们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对人生能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探求精神,最终要解决的都是人生归宿这一根本问题。人生短短几十年,佛祖释迦牟尼也只活了八十岁,但他却能够很好地处理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彻底获得了觉悟,摆脱了人生的苦恼,证得了究竟涅槃,成为人天教主。他的教义流传广布,可以说覆盖了全世界、全人类每个角落。历代以来,追随佛陀的足迹,以求解脱、以求觉悟的圣者,可以说是代有其人,史不绝至。他们给我们每一位向往佛教、向往觉悟的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使我们在万世之下,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另外,我要强调的是,对于赵州和尚的第二个公案,“家家有路通长安”这个解答,我们要从思想上有个根本的认识。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看,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假如说还有一个众生没有佛性的话,就是错误的认识。因为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教一个根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半点含糊,有半点含糊,都是违背了圣教。同时,对于赵州和尚的第一个公案“狗子没有佛性”这个解答,也要有一
个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从现实来看,狗子没有佛性,因为它有业识在。这不仅仅是畜类的现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赵州老和尚给我们这当头一棒,说我们在业识蒙蔽中烦恼重重,向外寻求而不得,自家有宝识不得,自有佛性用不得,有也等于无!古人一直把这作为“无门关”来参,这确实是用心良苦,确实是为了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寻到解脱之门。参!
三
生活禅夏令营的生活,对许多人来说,既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我想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种活动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正要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七天中,我们请了几位在佛教界、学术界都较知名的法师、学者来给各位作佛学讲座。可以说,他们都是尽其所学,全盘托出给各位作法供养。佛法难闻,我们每一位营员都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倾听和铭记他们给我们的苦口婆心的教诲。
从这几天的讲演来看,我想对于一些刚刚接触佛教、初次涉猎到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触动。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平常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时候,或许会觉得人生还是满轻松、满有意思的。通过这几天夏令营的生活,特别是听了各位主讲法师,学者的讲演之后,在耳濡目染当中,或许会越发感觉到探求和解决人生这一根本问题的必要,人生一世,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宇宙人生的头等大事。对于许多营员来说,在刚刚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就有幸听闻佛法,就有机会探求和学习如何解决人生的这一根本问题,我觉得实在是很有好处,很有必要。
由于我们每个人生活角度不同,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的众生相。但是在千差万别的看法中,总有一个较集中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 我们在生活中所想象、所追求的各种各样的目标,究竟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
我们如果冷静地思考一下的话,恐怕作如是观才是最实际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生所抱的目标、所做的追求,实现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因为任何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如果能够作如是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减少许多痛苦和困惑。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这样一个头等大事的问题。这几天的讲演,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其实对于人生的究竟问题,各种学说各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社会上所提出的“终极关怀”,最后归宿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总称为人生的解脱,或人生的觉悟。而在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禅宗有禅宗的说法,净土宗有净土宗的说法,密宗有密宗的说法,各个宗派有各个宗派具体不同的回答。我觉得所有的回答都要以佛的教法、佛法的圣言量为根据。
我们修学,寻求解脱,不是指我们这个肉体生命结束以后的事,而是说我们这个肉体生命正在活泼呈现的时刻就要获得解脱,就要得到超越,这在佛经上叫做“现法涅槃” 或者叫做“现证涅槃”。在禅宗里,有时叫“立处皆真”,有时叫“当生了办”,也有时叫“当下即是”。这都是具有非常深刻、非常积极意义的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案。即使净土宗说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同时也强调,在我们生前就要获得念佛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什么是三昧呢?三昧就是正定。只有我们在生命呈现的时刻,时时把握自己,一心不乱,得大正定,临命终时才能把握自己,找到生命真正的归宿。
当然,对于初学佛的人,还不可能即刻就能领会和把握这一问题的根本。但是如果在我们刚刚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就可以少出偏差,少走弯路。这个正确的目标是什么呢
就是应该以大乘佛教的“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承担精神为努力目标。如果没有承担精神,只是从个人的生存苦乐来考虑这个问题,往往在学佛的时候容易在思想上和修行上出现偏差。大乘佛教告诉我们,要“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何等远大的志向!不管是一个教团,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具备这种精神的话,那么这个团体一定就是一个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团体,一定就能够兴旺发达.如果每个人凡事当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大众,把一己的利益放在大众当中去考虑,这就是我所主张的修生活禅的四个重点之一:“将个人的利益融于大众”。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提出这样一种要求,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会认为是不识时务的。为什么呢
因为今天的社会风气,虽然没有公然地提出大众要为个人服务,但实际上,这种倾向是相当严重的。而我们作为佛教徒,作为一个具有菩萨精神的人,绝不能降低自己的标准。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大众,心心念念都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没有大众时时处处带给我们的一点一滴的供养,就没有我们生生息息的每一天。这个道理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谈到这里,我有两个意见提供给各位。 第一个意见是: 我们学佛是修行,千万不要抱着想得到什么的心态来学。想得到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妄想。学佛就是什么也不要! 因为我们所要揭示的东西都是我们本身具足的。所谓“衣里明珠,人人具足”,不要向外驰求,向外驰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所谓“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不但不要得什么,还要时时刻刻想到要舍弃一点什么。舍什么呢
不是叫你舍金钱、舍衣服、舍头目脑髓,对初学者来说,还提不到这样的高度,只是要我们能像儒家所说的那样:“每日三省吾身”。每一天都把我们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改掉一点点,把我们的惰性改掉一点点,这也是舍。打个比喻来说,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或者说菩提自性,就像一面镜子。但是,这面镜子却在人世的风尘中被蒙上了尘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这面镜子重现本具的光明呢
我们就要天天来拂拭镜子上的尘垢,而且每时每刻还要注意不要让新的尘垢再蒙落上来,直至这面镜子的尘垢都被拂拭干净的时候,我们这个重现光明的心境,就会照天照地,豁然无碍。
我要讲的第二个意见是,学佛不要想抄近路,不要想捡便宜。儒家作世间的事情都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我们是寻求出世大法的,更不可能轻而易举便可做到,我们应该时随地要求自己: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古来的祖师,他们接近佛陀在世的年代,或者在正法时期,或者在像法时期,他们的修行有时看起来打一棒、喝一声就开悟了,实际上,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过程。更何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打一棒、喝一声就能开悟的,而是要十年、二十年,像老鼠啃棺材板一样,认准一个地方,朝如斯,夕如斯,像这样锲而不舍地啃下去,才有啃穿棺材见到光明的时刻。而我们今天的人,所谓“去圣时遥,人心不古”,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解决人生这一根本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耍嘴皮子说得好听,那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要把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一点一滴地落实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学佛的这种信仰,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感召力的,也才能够真正使佛教这种信仰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
我想在今天,不论是我们佛教界,还是社会,最大的危机不是别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相脱节,任何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如果没有忠实于这种学说或信仰的人去加以切实贯彻的话,那么这种学说或信仰,终究会被束之高阁,终究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佛教的几乎每部经文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结尾都是:“信受奉行”。我想,这是祖师们在结集经典、翻译经典的时候,依据佛法的精神实质,所做出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安排。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一定不要辜负祖师们的这片良苦的用心,把我们学到的佛法,领会的精神,逐步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有这样,佛教才有希望,才有广阔发展的前途。我们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也才能够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以上,是我给大家提供的两点意见。希望各位能够认真地思考,认真地落实在我们人生的整个过程当中。
《净慧法师禅堂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