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慧法師禅堂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至關重大的一件事。所以,我覺得青年更需要佛教。

  佛教確實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宗教,我們可能聽過許多法師、居士、學者的開示,盡管每個人講的宗旨和精神大體是一致的,但是從各種角度,針對各種不同的實際情況,針對各種人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結,所說的法幾乎又是各不相同。他們各有各的善巧、方便,各有各的新的內容的發揮。我們昨天講了趙州和尚的兩個公案,這兩個公案實際上是一個問題,但是因爲提問題的人不同,所以趙州和尚也就有針對性地做了不同的回答。我們今天還接著講這兩個公案。我覺得,我們若能夠先從知識的層面上來理解這兩個公案的精神,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認識佛教,認識自身,都會很有幫助。同時,對佛教一些重要教義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昨天講的第一公案,是說“狗子沒有佛性”。爲什麼沒有佛性呢

  因爲它有業識在。從這個角度講,我想不單是狗子無佛性,一切沒有修行的凡夫,一切善根沒有發掘出來的凡夫,都應該是沒有佛性的。因爲他們都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他們把本有的佛性迷失了,就像《法華經》裏“窮子喻”中所比喻的那個窮孩子。這個窮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大富人的兒子,大富人非常有錢,但又害怕自己身後孩子會受苦,就把一顆很值錢、很珍貴的明珠,藏在一件破棉襖的領子裏面,然後把它縫得嚴嚴實實,就交給了這個兒子。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家境一天一天地破落,家境雖然破落了,但這個孩子始終沒有丟掉那件破棉襖,他穿著這件破棉襖,到處討飯吃,到處流浪。後來有一天,從前在他家幫工的仆人認出了他,看到這孩子在外邊流浪,討飯吃,就告訴這孩子說:“你這件衣服裏有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你怎麼不知道呢

  ”然後,就把這件棉襖的衣領拆開,取出了明珠。突然之間,這個窮孩子又變成了大富人。這個“窮子喻”是《法華經》裏面非常有名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說明了什麼呢

   這個窮孩子就好像我們這些迷感的衆生,衣服裏這顆明珠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盡管我們本來就具足清淨的佛性,由于我們處在一種業識茫茫的形態當中,由于這種業識的障蔽,使我們不能發現自身本具的這份珍寶,而在外面到處尋找,到處流浪,只有經過佛法的開導,經過善知識的指引、讓我認識到自身本具的佛性。然後,通過一定的修行過程,就能使我們的人生來一個根本的轉變,使我們轉迷爲悟,轉識爲智,轉凡成聖。到那個時候,也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顯現的時候。

  趙州和尚之所以要說狗子無佛性,是因爲從佛教角度來看,在六道衆生當中,只有人道才可以修行,才可以成佛,其他五道都沒有可能修行,因爲天上太樂,它修行不得; 地獄太苦,它也修行不得;畜類的愚癡把它障蔽住了,它是不可能打破自己的業識的,不能打破自己的業識,也就不可能使佛性顯現。作爲人,倘若我們在迷惑中生活,沒有佛法的開示,沒有善知識的開導,不但是狗子無佛性,就是所有迷惑而又不知修行、不知培養善根的人,固然本具佛性,也等于沒有佛性。

  第二個公案,也是針對狗子有無佛性的解答。狗子有無佛性呢

   趙州和尚說:“家家有路通長安”。這個解答應該說是偏重于理的方面來講的。從理上來講,不但人人有佛性,狗子也有佛性。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家,家家門口的這條路,無論怎麼走,都是能夠通向長安城的。長安,在古代是多少朝代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那個時候許多中國人所向往的一個中心。在趙州和尚的這個比喻中,長安就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力爭達到的那個佛性顯現的時刻。趙州和尚借比喻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都能達到佛性顯現的那一時刻,這是偏重理上講的。好像剛才講的那個窮孩子,自己衣服裏明明有明珠,但是,如果不經別人的指點,他依然是乞丐,依然流落他鄉。所以,從理來說,人人都有佛性,但從實際來說,本具的佛性若不被開發,有也等于無。

  說了這麼多,趙州和尚這兩個公案究竟給我們一個什麼啓示呢?實際上,趙州和尚從根本上向我們開示了佛教所要解決的人生歸宿這一根本的問題,佛教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要使我們每個人充分地認識自身生命的價值,充分地開發和調動起自己的覺悟。促使我們立大誓願,發大道心,認認真真地對待人生,徹底覺悟,徹底解脫。我們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對人生能有一種嚴肅認真的探求精神,最終要解決的都是人生歸宿這一根本問題。人生短短幾十年,佛祖釋迦牟尼也只活了八十歲,但他卻能夠很好地處理人生所面臨的問題,最終徹底獲得了覺悟,擺脫了人生的苦惱,證得了究竟涅槃,成爲人天教主。他的教義流傳廣布,可以說覆蓋了全世界、全人類每個角落。曆代以來,追隨佛陀的足迹,以求解脫、以求覺悟的聖者,可以說是代有其人,史不絕至。他們給我們每一位向往佛教、向往覺悟的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使我們在萬世之下,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另外,我要強調的是,對于趙州和尚的第二個公案,“家家有路通長安”這個解答,我們要從思想上有個根本的認識。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來看,人人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假如說還有一個衆生沒有佛性的話,就是錯誤的認識。因爲釋迦牟尼成佛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教一個根本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有半點含糊,有半點含糊,都是違背了聖教。同時,對于趙州和尚的第一個公案“狗子沒有佛性”這個解答,也要有一

  個清楚的認識。也就是說,從現實來看,狗子沒有佛性,因爲它有業識在。這不僅僅是畜類的現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現實。趙州老和尚給我們這當頭一棒,說我們在業識蒙蔽中煩惱重重,向外尋求而不得,自家有寶識不得,自有佛性用不得,有也等于無!古人一直把這作爲“無門關”來參,這確實是用心良苦,確實是爲了引導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尋到解脫之門。參!

  叁

  生活禅夏令營的生活,對許多人來說,既是新鮮的,也是陌生的,我想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這種活動對于一個正在成長中、正要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在這七天中,我們請了幾位在佛教界、學術界都較知名的法師、學者來給各位作佛學講座。可以說,他們都是盡其所學,全盤托出給各位作法供養。佛法難聞,我們每一位營員都應該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來傾聽和銘記他們給我們的苦口婆心的教誨。

  從這幾天的講演來看,我想對于一些剛剛接觸佛教、初次涉獵到人生的根本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會有很大的觸動。爲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平常沒有認真思考過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時候,或許會覺得人生還是滿輕松、滿有意思的。通過這幾天夏令營的生活,特別是聽了各位主講法師,學者的講演之後,在耳濡目染當中,或許會越發感覺到探求和解決人生這一根本問題的必要,人生一世,我們活著究竟是爲了什麼

   確實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宇宙人生的頭等大事。對于許多營員來說,在剛剛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就有幸聽聞佛法,就有機會探求和學習如何解決人生的這一根本問題,我覺得實在是很有好處,很有必要。

  由于我們每個人生活角度不同,對于人生的看法也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這就是所謂的衆生相。但是在千差萬別的看法中,總有一個較集中的看法。這個看法就是: 我們在生活中所想象、所追求的各種各樣的目標,究竟是可靠的,還是不可靠的

   我們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的話,恐怕作如是觀才是最實際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人生所抱的目標、所做的追求,實現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因爲任何目標的實現,並不是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我們如果能夠作如是觀,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減少許多痛苦和困惑。

  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我們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我們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這樣一個頭等大事的問題。這幾天的講演,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其實對于人生的究竟問題,各種學說各有不同的說法。比如社會上所提出的“終極關懷”,最後歸宿的問題。佛教對這個問題總稱爲人生的解脫,或人生的覺悟。而在佛教內部,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禅宗有禅宗的說法,淨土宗有淨土宗的說法,密宗有密宗的說法,各個宗派有各個宗派具體不同的回答。我覺得所有的回答都要以佛的教法、佛法的聖言量爲根據。

  我們修學,尋求解脫,不是指我們這個肉體生命結束以後的事,而是說我們這個肉體生命正在活潑呈現的時刻就要獲得解脫,就要得到超越,這在佛經上叫做“現法涅槃” 或者叫做“現證涅槃”。在禅宗裏,有時叫“立處皆真”,有時叫“當生了辦”,也有時叫“當下即是”。這都是具有非常深刻、非常積極意義的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案。即使淨土宗說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同時也強調,在我們生前就要獲得念佛一心不亂的念佛叁昧。什麼是叁昧呢?叁昧就是正定。只有我們在生命呈現的時刻,時時把握自己,一心不亂,得大正定,臨命終時才能把握自己,找到生命真正的歸宿。

  當然,對于初學佛的人,還不可能即刻就能領會和把握這一問題的根本。但是如果在我們剛剛開始探索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有一個正確的目標,就可以少出偏差,少走彎路。這個正確的目標是什麼呢

   就是應該以大乘佛教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承擔精神爲努力目標。如果沒有承擔精神,只是從個人的生存苦樂來考慮這個問題,往往在學佛的時候容易在思想上和修行上出現偏差。大乘佛教告訴我們,要“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是何等寬闊的胸襟,何等遠大的志向!不管是一個教團,一個集體,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每個人都能具備這種精神的話,那麼這個團體一定就是一個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團體,一定就能夠興旺發達.如果每個人凡事當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大衆,把一己的利益放在大衆當中去考慮,這就是我所主張的修生活禅的四個重點之一:“將個人的利益融于大衆”。

  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背景下,提出這樣一種要求,在有些人看來,或許會認爲是不識時務的。爲什麼呢

   因爲今天的社會風氣,雖然沒有公然地提出大衆要爲個人服務,但實際上,這種傾向是相當嚴重的。而我們作爲佛教徒,作爲一個具有菩薩精神的人,絕不能降低自己的標准。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大衆,心心念念都要懷著感恩的心情。沒有大衆時時處處帶給我們的一點一滴的供養,就沒有我們生生息息的每一天。這個道理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談到這裏,我有兩個意見提供給各位。 第一個意見是: 我們學佛是修行,千萬不要抱著想得到什麼的心態來學。想得到什麼,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妄想。學佛就是什麼也不要! 因爲我們所要揭示的東西都是我們本身具足的。所謂“衣裏明珠,人人具足”,不要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什麼也得不到的。所謂“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們不但不要得什麼,還要時時刻刻想到要舍棄一點什麼。舍什麼呢

  不是叫你舍金錢、舍衣服、舍頭目腦髓,對初學者來說,還提不到這樣的高度,只是要我們能像儒家所說的那樣:“每日叁省吾身”。每一天都把我們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改掉一點點,把我們的惰性改掉一點點,這也是舍。打個比喻來說,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或者說菩提自性,就像一面鏡子。但是,這面鏡子卻在人世的風塵中被蒙上了塵垢。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使這面鏡子重現本具的光明呢

   我們就要天天來拂拭鏡子上的塵垢,而且每時每刻還要注意不要讓新的塵垢再蒙落上來,直至這面鏡子的塵垢都被拂拭幹淨的時候,我們這個重現光明的心境,就會照天照地,豁然無礙。

  我要講的第二個意見是,學佛不要想抄近路,不要想撿便宜。儒家作世間的事情都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爲”我們是尋求出世大法的,更不可能輕而易舉便可做到,我們應該時隨地要求自己: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古來的祖師,他們接近佛陀在世的年代,或者在正法時期,或者在像法時期,他們的修行有時看起來打一棒、喝一聲就開悟了,實際上,還需要很長時間的修煉過程。更何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打一棒、喝一聲就能開悟的,而是要十年、二十年,像老鼠啃棺材板一樣,認准一個地方,朝如斯,夕如斯,像這樣锲而不舍地啃下去,才有啃穿棺材見到光明的時刻。而我們今天的人,所謂“去聖時遙,人心不古”,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解決人生這一根本的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耍嘴皮子說得好聽,那是無濟于事的。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從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要把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一點一滴地落實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我們學佛的這種信仰,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感召力的,也才能夠真正使佛教這種信仰獲得社會廣泛的認同。

  我想在今天,不論是我們佛教界,還是社會,最大的危機不是別的,就是理論和實際的相脫節,任何一種學說,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如果沒有忠實于這種學說或信仰的人去加以切實貫徹的話,那麼這種學說或信仰,終究會被束之高閣,終究會被人們所抛棄。所以,佛教的幾乎每部經文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結尾都是:“信受奉行”。我想,這是祖師們在結集經典、翻譯經典的時候,依據佛法的精神實質,所做出的一種用心良苦的安排。我們今天學佛的人,一定不要辜負祖師們的這片良苦的用心,把我們學到的佛法,領會的精神,逐步地落實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有這樣,佛教才有希望,才有廣闊發展的前途。我們每一位修學佛法的人,也才能夠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以上,是我給大家提供的兩點意見。希望各位能夠認真地思考,認真地落實在我們人生的整個過程當中。

  

  

《淨慧法師禅堂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